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高克恭杂考     
本文考证了高克恭的族属与家世,认为其家族是元代一个高度汉化的色目家族,他是元代著名回回文人,其画、诗俱佳。作者对所见高克恭画目进行了考论。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 我院研究员张清华主编的《韩愈大传》近期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由“韩愈全传”、“韩愈家世考”、“韩愈四友传”、“韩愈弟子传”、“韩氏源流考”共五卷组成 ,并附有“韩氏家谱汇编”。全书 6 1万字 ,是一部资料翔实的基础性研究著作 ,其中关于韩愈家世源流及其主要弟子的研究考证 ,填补了韩愈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著名哲学家、古典文学大师任继愈读了《韩愈大传》后充分肯定该书“内容充实 ,在当前许多‘大传’中 ,这是一部有分量的著作。赶任务是赶不出来的 ,它是长期积累的自然结果”。我院研究员张清华主编的《韩愈…  相似文献   

3.
韩愈论二题     
韩愈是八九世纪之交中州的一位大散文家、大诗人、思想家和教育家(今河南孟县人)。由于他身上存在着政治和学术的两重性,以致千余年来,对其评价就成为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这里只就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议论。 一、关于求仕为官问题 对于韩愈的汲汲求仕盻贵一事,自他以后,不断有着责备。最具有代表性者,较早有清初大思想家大史学家王夫之。他对韩愈的名利思想一再讥评,他说:“韩愈以送穷为悲叹,小人喻利之心,不足以喻义,而恶能立义?”(《读通鉴论》卷16)又说:“韩愈氏自诩以知尧、舜、孔、孟之传者,而戚戚送穷,淫词不忌,则人心士气概可知矣。”(同上卷26)。较近者有生芸生,他有一篇《韩愈和柳宗元》(见1963年2月号《新建设》)其中有一个标题为《韩愈的品德》,在这下面,他罗列了有关韩愈品德作风的十二点,如“厚颜乞怜不择言”、“趋炎附势捧太监”、“身在道外,意在禄中”、“三贬三变,继续上爬”等,集中对韩愈的求仕为官作了不遗余力的抨击。那末,对于韩愈的求仕为官究应如何看呢? 我们也认为,韩确是一个具有浓厚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4.
常平 《文史哲》2003,(6):27-32
《全唐诗》卷八十二收刘希夷《代悲白头翁》诗,同诗在卷五十一亦收,题为《有所思》,署名宋之问。多种文献均指出是宋之问剽窃刘希夷之作。宋之问为人品行低劣,卖友求荣,趋奉权贵,剽窃他人作品是他的人格使然;宋之问生活的时代,武则天、韦后等相继弄权,朝政混乱,贤愚不辨,士无特操,这是促成这场著作权疑案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5.
简论韩愈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中国的学术思想史上,有着一定的地位。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河阳即南阳、今河南盂县)。从他所写的《祭十二郎文》(见《韩昌黎集》,以后凡出自本集的只写篇名)里关于他的家世的叙述,足见他是出身于没落官僚地主家庭。他登进士后,历任四门博士、监察御史、河南令、国子博士、彰义军节度使行军司马;也遭过贬谪,为阳山令、潮州刺史、袁州刺史;后又任国子祭  相似文献   

6.
<正> 南朝,特别是宋齐时代,士庶之别有“天隔”、“国之章”之称,而另一方面,依据沈约的看法,这个时期则发生了“士庶不分”、“士庶无辨”,即士庶混淆的状况。据沈约及虞玩之的认识,这种状况发生的原因,是因为宋元嘉二十七年(450)进行军役征发时制定了免役规定,其后在孝建元年(454)制作户籍时开始出现了伪造的户籍。就出现了所谓的士族与庶族的混淆。士族和庶族的区别和户籍籍注是南朝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而伪造户籍则是探讨士族庶族与户籍的关系的重要线索。特别是关于伪造户籍在最初发生的情形以及具体内容,对考察士  相似文献   

7.
后人评论韩愈诗歌,往往拈出“奇险”二字,褒之者因此褒,贬之者亦因此贬。然而,在我们看来,韩愈的一部分奇险诗固然有其独特之处,并且对后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但这些诗所呈现的只是韩诗发展过程中一个阶段的面貌,而非韩诗的全貌。韩愈诗歌经历了一个从直朴到奇险、又从奇险归于平淡的发展变  相似文献   

8.
魏源一生留下九百多首诗。他的诗不仅受到《诗经》、《楚辞》和汉乐府的影响,而且从阮籍、陶渊明、谢灵运、陈子昂、李白、杜甫,韩愈、自居易、苏轼等著名诗人那里吸取营养,既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又有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从具体内容上看,魏源的诗以政治抒情诗和山水诗为最引人瞩目。其诗论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9.
肖瑞峰 《云梦学刊》2020,(2):108-117
刘禹锡与韩愈的唱和诗今仅存《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因令属和重以自述,故足成六十二韵》。这首以剖白心迹、倾诉心声为主旨的五言古诗的问世,在刘禹锡的创作生涯中是一次飞跃:不仅大幅度拓展了诗的容量与张力,而且强化了诗的抒情功能,将此前的泛泛言志导向"不平则鸣"的渠道。它为刘禹锡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调、规定了方向、设定了路径。以这首诗为契机,刘禹锡在历史舞台上的角色定位开始由政治家向诗人嬗变。或者说,从这时开始,他才集政治家与诗人于一身,同时扮演两种角色。并且,舞台的重心开始悄悄地从政坛向诗坛转移。此外,由这首寄兴深微的唱和诗,还可以透视两位诗人和而不同的君子之交。  相似文献   

10.
陈寅恪认为唐代小说与古文运动联系紧密,而且认为韩愈也是“爱好小说之人”。韩愈的碑志有非常明显的小说因素。他写的碑志追求“奇”,也正是因为这种“奇”,使得韩愈的碑志具有了传奇性。韩愈碑志结构里同样渗透着“史才、诗笔、议论”所谓传奇的结构特点。再有从《柳州罗池庙碑》中,我们也能发现六朝志怪对于韩愈的影响。以上种种,可以作为陈先生观点的一点旁证。  相似文献   

11.
在 2 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 ,建国前后曾经有过两次创作高潮的作家 ,老舍大概算是唯一的一位。新时期老舍的创作情况较为特殊 ,一方面他能紧跟时代 ,另一方面 ,他又难以忘记过去的生活经历 ,毕竟好的创作需要真情实感。他试图调和二者 ,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深深地困扰着这位老作家。本文试图对建国后影响老舍创作和命运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和梳理。  相似文献   

12.
马世年 《文史哲》2013,(1):101-108,167
先秦子书的成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关涉到古书体例与"轴心时代"的经典生成。作为诸子集成之作的《韩非子》,其编集过程在先秦子书中颇具代表性。其成书大致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韩非去世后已有门徒整理师说,将其著述搜集汇为一编,但此本与今本相比并不完整;第二,汉初能见到宫廷内府藏书者,又将《初见秦》、《存韩》等秦廷档案文书编入,这是在武帝建元元年罢黜申、商、韩非等诸家学说之前完成的。以此为个案考察先秦子书的成书,可以对"轴心时代"的意义作更为深刻的理解:所谓此时期的"精神导师",更多是就文化元典的创制者而言,他固然主要指学派创始人,却也与整个学派相关。  相似文献   

13.
李峰 《北方论丛》2012,(1):82-87
汉宣帝是西汉中期颇有作为的君主,由于他治国有方,汉朝国力在其统治期间呈现持续恢复与发展势头。但受特殊身世及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在他统治期间,也出现了乞灵鬼神、任用宦官外戚、诛杀功臣贤臣、奢侈享乐等诸多弊政。这些弊政在经济上耗费了国家大量财富,在思想上使国家对舆论的主导权日渐丧失,在政治上导致官风由进取转向保守和外戚宦官专权,所有这一切都加速了汉代由强盛走向衰落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4.
许有壬是蒙元中后期为数极少的位至显贵者之一,《圭塘乐府》反映了词人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在维护汉文化艰难征途中的心理态势。在蒙汉文化激烈冲突的社会大背景中,作为恪守儒家训义的许有壬自觉将弘扬汉文化作为自己庄严的使命,因而词中贯注着一种庄严而深沉的使命意识。而与其生命历程相适应,其词中的使命意识具化为青壮年、中年、晚年三种不同态势。  相似文献   

15.
汉魏之际的祢衡以出众的文才、特行独立自主奔放的品性、蔑视权贵怪异无忌的言行,享誉士林。这一切恰恰不适宜官场的生存,而他又偏偏期望在官场实现人生价值,这就注定了他的人生只能走向悲剧的结局。他的文学作品少而精,一篇《鹦鹉赋》使他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6.
韩寒小说中的主要修辞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后”文学现象被现今社会的各界人士所关注,其主要代表人物——韩寒更是如此。韩寒的语言表达风格迥异,在众多的“80后”作家中独树一帜。通过对韩寒小说文本的详细解读,从具体的语言实例入手,对其作品中所体现的主要修辞格进行全面解析,从而使读者能更好地解读其作品语言风格中所体现出来的突出特点与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7.
三分孔孟二分庄──袁枚的思想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枚思想基础以孔孟思想为主,庄子思想为辅。他既尊 孔,以孔孟思想作为批评理学与汉学的根据;又疑孔,大胆提出与孔孟相对立的观点:显示 出他是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时期的思想学术批评家。而庄子的生死观、人生哲学等则 影响了他的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18.
论韩信人格的悲剧意蕴--读《史记·淮阴侯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玲娣 《阴山学刊》2004,17(4):85-88
韩信之死令千古叹惋,探究其死因可谓代不乏人.但人们论证的焦点,或集中于对封建统治者及其专制制度的责难,或是对韩信反叛与否的辩驳,都未能真正揭示出其悲剧的实质.其实,韩信悲剧的构成,刘邦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是一个方面,但这是外在因素,最直接的原因当在韩信自身,在其自身所蕴含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9.
荀悦的历史哲学思想是复杂的。他以正统思想审视历史,通过总结西汉的兴衰成败,美化其统治,神化其地位,为东汉王朝提供历史借鉴;他以变易思想考察历史,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各种制度应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强调分析事物应注意其相对性,对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他既受天人感应思想的深刻影响,又试图从人事来考察灾异大量出现的原因,指出民为治国的根本所在,从而将天人感应思想与民本思想结合起来;他以儒家思想作为评价人物与评判史事的标准,反映出东汉学者师圣体经的经学思维方式。荀悦的历史哲学思想值得认真研究与总结。  相似文献   

20.
两汉时期之相人术与汉代社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汉代相人术对先秦既有继承,又育发展,其中两项最重要的发展则是相面术中流年部位与带普遍性的相手纹方法的出现。汉以前尚无相工。汉代相人者上至皇帝、下至囚徒,遍布各阶层,而被相者多为位尊者,这种现象的产生有一定的社会原因。汉代相人术比较流行,对汉代社会发生了种种影响,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结构也产生了比一般民俗更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