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遭极大误解与批判的胡风“主观战斗精神”论,其实是一种深具现实洞察力与针对性的文学人学观,它将创作主体与描写对象的主体性旗帜鲜明地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对当今失去精神维度与生活底蕴的文学仍有着巨大的警示与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胡风的文学理论体系,学术界至今没有找到一种比较准确而又获得共识的概括。在这里,笔者试图用“体验现实主义”来概括。胡风自己并没有使用过“体验现实主义”一词。这个概念原是文学史家严家炎先生提出的,他在一次讨论胡风理论的座谈会上说:“在历来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家中,还没有哪一个人象胡风这样把作家主观作用强调到如此突出的程度。胡风与七月派作家的这一重要思想,终于促成了中国小说史上一种新形态的现实主义文学——‘体验的现实主义’的诞生。”严家炎先生用“体验现实主义”来标明胡风理论影响下的小说流派,是很确切的。我这里借用  相似文献   

3.
“主观战斗精神”是胡风文论的思辨基点。其核心是强调:“作家主观能动性在创作实践中的表现和运用,是作家接触生活的激情和敏捷的感受力及主动的进取精神,是自觉积极的创作意识。” “主观战斗精神”在创作里需要通过创作主体的“自我扩张”,才得以充分运行或体现。“自我扩张”似与当下流行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有相通处。 由于“自我扩张”的是“主观战斗精神”,所以,“自我”非“唯我”、“小我”,而是主体人格和精神境界得到社会性时代性实现的“大我”。 “主观战斗精神”的负面正是“精神奴役底创伤”。  相似文献   

4.
胡风作为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理论家,其理论思想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具有不断探寻的意义。胡风的理论思想核心是"主观战斗精神",这种思想不仅仅停留在其文学创作层面,胡风同时还赋予它深厚的内涵,表现了胡风人格建构意识的充分自觉。  相似文献   

5.
<正> (一)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作家是实践的人,是创作主体,是艺术的感觉世界的创造者,所从事的是特殊的精神劳动,需要有一种特殊的精神。胡风把作家的这种特殊精神概括为“主观战斗精神”。在革命文艺运动高涨的三十——四十年代,在笼罩着浓重左倾迷雾的普罗文学运动中,广大革命文艺工作者,积极宣传和实践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和创作原则。胡风不但强调先进的创作原则的重要,而且还洞察到作家主观战斗精神的积极作用。现实主义理论指  相似文献   

6.
拜伦的诗作《唐璜》具有一个突出的特征──“主观战斗精神”。这种“主观战斗精神”就是诗人拜伦在诗歌中用投枪式的锋利语言,对19世纪初欧洲黑暗社会的深刻揭露和大胆抨击。“主观战斗精神”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原因。这一特征具有深广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三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论要求作家在体验生活和反映生活的过程中,具有一种热烈的感情,“燃烧似的精神状态”,具有一种感情上的“冲动力”,要用自己的血肉去“拥抱生活”。他反对对生活的那种“公平无私”的“冷淡态度”,反对“不明不暗的立场”,反对在创作中“贫血的想象”,反对那种“去了势的文学”,反对创作中的“一般性”的原则。他对作家感受作用的重视和感情在文学创作中作用的这些思考是从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8.
胡风同志是一位忠诚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战士。但在五十年代中期,却由于所谓“胡风反革命集团”案,含冤入狱,被囚禁了二十五年。直到党中央纠正了“左”的指导思想的错误,平反了一系列冤假错案时,胡风的问题,才得到了解决,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尽管这时胡风已到了垂暮之年,而且不久也就谢世,但同冯雪峰、吴晗、田汉等不幸的早逝者相比,他毕竟亲眼看到了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在十年动乱之后,转危为安,重新走向兴旺发达。他在离开这个世界时,还是应该感到欣慰的。胡风从年轻时候起,就投身无产阶级文艺运动,以文艺为武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进行了艰苦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胡风的文学理论批评表现出较为鲜明的主观表现价值趋赴。其特点是在创作论上强调“主观精神”的“源泉”作用,而又不否认“主观精神”与现实生活的联结。在他看来,创作主体之主观精神的发扬,还和作家与对象作为“感性的活动”紧密联系着。“主客观的融合”是胡风每言必称的一个观点,而“融合”的前提则是创作主体主观精神的充分发扬。  相似文献   

10.
赵金钟 《南都学坛》2003,23(2):76-79
庸俗社会学和机械反映论对我国新文学尤其是左翼革命文学产生了相当恶劣的影响。胡风将之称为“主观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并同他们进行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斗争中建立了自己的以“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的现实主义理论体系,为现代文学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40年代舒芜为声援在党内整风中受到批评的陈家康、乔冠华、胡绳等人而作《论主观》,胡风作《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与之"呼应"。然而胡风始终否认这种"呼应",起初他说发表舒芜文是"为了批判",后来又说发表舒芜文是他的"失察"。因而,深入探讨胡风的《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是不是以及是如何"呼应"舒芜的《论主观》,仍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主观战斗精神”论是在三四十年代左翼文坛反对主观公式主义与客观主义的斗争中逐渐定型的,但它对创作主体的尊重,以及由此引发的人对自身价值的人文关怀,其思想魅力也就不仅属于三四十年代,而应当属于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史。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论文《主观战斗精神:胡风文论的思辨基点》的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主观战斗精神”论的形成曾受厨川白村及鲁迅文艺思想的影响,经再创性接受,最后化合为胡风文论。  相似文献   

14.
胡风提出了“人民群众身上普遍存在精神创伤”的问题。在抗日救亡的潮流中,他认为,不能因为“大众”成为现实革命战争的“主体”而盲目地迎合和赞美“大众”,封建文化对“大众”具有“麻醉”作用。对封建主义和封建意识及其所造成的“精神奴役创伤”的揭露批判,是其文艺思想的一个主题,这一思想在当代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胡风的文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重评胡风文艺思想的必要性胡风是一个有重大影响的文艺理论家,从三十年代中期起直到五十年代中期,几乎所有重要的文艺论争和运动他都参加了。三十年代的“两个口号”论争,四十年代的民族形式、现实主义论争,五十年代的“批判胡风文艺思想”运功,都少不了他,而且是重要角色。从一九三六年起到一九五五年止,他一共写了十本文艺论著,几乎对各个时期  相似文献   

16.
隐士在中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一方面受尊敬与喝采,一方面则受贬斥与嘲讽。这种矛盾态度先后见之于鲁迅一人。在发表《狂人日记》之前,他曾寓居S会馆埋头整理中国文化古籍,以消去生命。后来却走出象牙塔,对隐士采取了激烈态度,批判其带给中国社会心理、民族情绪及思想文化的负面影响。前后巨大反差,正在于鲁迅对于国家前途、社会群体的责任意识,超越了对完善个体生命的珍视,从而以致力于改造国民性取代了归隐意识,最终以战士而非隐士的形象载入了史册  相似文献   

17.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即公元十六世纪末),中国的封建社会进入晚期,封建制度日益腐朽、没落,严重地阻碍着历史向前发展。革新与守旧的斗争十分尖锐、激烈。生活在这一时代的进步思想家李贽,是一个敢于冲破封建传统观念、要求革新进步的反潮流斗士。他敢于向因循守旧、复古倒退的儒家反动思想展开猛烈的评击,无畏地同道学家进行战斗,并且满腔热情地呕歌历史上著名法家代表人物的历史功绩。因而招致封建统治阶级的仇视,对他施加种种迫害,最后把七十五岁的李贽“严拿治罪”,逼死狱中,并下令全部焚毁其已刻未刻的著作。但是和反动派的愿望相反,李贽的进步思想,他那顽强战斗和敢于反潮流的精神,一直为后人所称颂。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被否定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胡风文艺思想,引起了理论蚧的注目,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它,评价它。从现在的研究状况看,人们或对胡风文艺思想进行概括性描述,或强调它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但从根本上讲,还没有进入胡风文艺思想的深层,尤其是还没有看到胡风现实主义理论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从战斗精神的科学内涵、其生成机理和影响因素分析,目前我军战斗精神培育中所遇到的矛盾与挑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从时间层面看,当前战斗精神培育方式缺乏强烈的时代气息,与时代的趋势和特点脱节;从实践层面看,官兵普遍缺乏实战考验,战场经验严重不足,从根本上制约战斗精神的产生和发展;从心理层面看,官兵普遍信仰弱化,加上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和现代唯武器论的影响,战斗精神生成的内在动力严重不足。因此,可从四个方面入手,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军发展的培育战斗精神的创新途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机制的创新,充分发挥政治工作对战斗精神培育的促进作用;从难从严从实战化训练摔打部队,让战斗精神培育扎根深厚的实践土壤中;强化领导典范机制,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和凝聚感召的作用;改进战斗文化机制,打造强军文化,发挥其对战斗精神培育的熏陶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与以政治为本位的现实主义理论派别论争中 ,胡风建立起了自己的现实主义理论体系 ,对文艺的政治性、真实性、题材与作家主体的作用和艺术技巧等问题都给予了精当而有价值的论述 ,显示出独特的理论光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