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机化学实验微型化初探潘国庆,祁正兴有机化学实验教材中的制备实验,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试剂用量多,仪器装置体积庞大,加上有机化学药品大多是毒性大、易燃、易爆、易挥发以及有机化学反应本身的特点,其结果使有机实验具有杂、多、脏、臭、长、毒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  相似文献   

2.
有机化学实验教材中涉及肉桂酸制备的实验方法为苯甲醛和乙酸酐通过Perkin反应制得.然而实践证明,此方法存在操作复杂而且所制备的肉桂酸纯度不高、产率较低且耗时较长等问题.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对制备肉桂酸实验方法进行了改进,以化学方法除去苯甲醛代替传统水蒸气蒸馏操作,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反应效率,而且应用此方法制备的肉桂酸纯度较高,为白色单斜棱状晶体.  相似文献   

3.
高一化学教材第35页演示实验2-3,“钠与水”的反应操作比较复杂,而且很难用点燃气体的方法来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氢气,鉴于此,我对该实验作了改进,具体如下:1所用仪器分液漏斗(25ml)、锥形瓶(250ml)、缝衣针、橡皮塞(双孔)、玻璃弯管、橡皮管、铁夹、玻璃尖嘴管.2步聚(装置如附图)2.1打开分液漏斗中的塞子,用钱夹夹紧橡皮管,拔下橡皮塞.2.2在雄形瓶中装满水,然后在缝衣针下端插上一小块金属钠(体积约为黄豆大小).2.3立即将橡皮塞插入锥形瓶中并塞紧.3观察与思考3.1金属纳与水接触后迅速反应,立即可看到金属纳熔化…  相似文献   

4.
详细讨论了通过格氏反应制备三苯甲醇实验中的一些注意细节,总结了在格氏反应中出现的实验现象,并做出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5.
在化学实验教学及研究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小问题。这些小问题常给实验工作带来不大不小的麻烦,或者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为此,本文在这里介绍几则化学实验中的小经验,仅供大家参考。1高锰酸钾污迹的清洗在化学实验中,高锰酸钾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氧化剂。通常在化学实验反应完成后,烧林或烧瓶的玻璃壁上往往留下一层很难用水洗掉的棕色斑迹。要清除掉这些棕色的斑迹可用下列两种方法,一是用废浓硫酸加热除去,另一种就是用稀的双氧水,可将棕色斑迹迅速洗去。2碱石灰试管的清洗在制备甲烷的试验中,一般是采用醋酸钠与碱…  相似文献   

6.
在中学生物教材中,如何证明组织中有无机离子的存在,还没有实验方法的介绍,作者通过研究,摸索出适合中学教学的鉴定组织中无机离子的简易化学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组织细胞中的钙、镁、铁、锌、钾、锰、铜通过专一性的试剂可以产生特殊的颜色反应来证明其存在.  相似文献   

7.
钠跟水的反应是高一和大一化学实验的重要内容。旧版高中教材中,收集和检验氢气操作繁琐,新版教材虽对其进行了改进,简便了操作,但笔者仍以为该实验缺乏直观性:其一是塑料瓶缺乏透明度,其二为了检验气体需用细目的塑料瓶,这样不便于学生观察钠与水反应的过程,难于描述实验现象。大一教材中,只检验了溶液的酸碱性,产物气体没有验证。因此,笔者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增强了实验的直观性、趣味性,易于操作.而且可同时检验反应产物,并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一、实验用品广口瓶(125ml),被璃弯管(10mm,略大于90),尖嘴管,圆底烧…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以氯化钙一氨为工质对的吸附式两床循环制冷装置,并在此实验装置上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了以氯化钙一氨为工质对的连续循环制冷系统的制冷量、性能系数COP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此装置的制冷效果优于设计指标,设计的壳管式吸附器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对超临界流体制粒中的气体抗溶剂(GAS)法进行了改进,并制备出了平均粒径为0.1~10μm乙基纤维素微球,同时对GAS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溶液浓度、温度对微球粒径大小影响显著;压力对粒径分布影响显著.此研究为运用GAS法制备粒径较小,具有缓释、靶向、黏附等功能的乙基纤维素含药微球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红薯淀粉与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共聚反应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硝酸铈铵作引发剂,合成了红薯淀粉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接枝共聚物,并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甲酯与红薯淀粉的接枝共聚合的反应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本实验在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2.5小时,单体浓度为0.531mol/l,引发剂浓度为5.57mmol/l时,接枝率G与接枝效率GE较高.在实验的基础上,又探讨了反应可能的机理和反应动力学.  相似文献   

11.
以对氯苯甲醛和丙酮为原料,以氟化钾/氧化铝作催化剂合成对氯苄叉丙酮.讨论了影响缩合反应的主要因素,获得了最佳反应条件:丙酮:对氯苯甲醛:催化剂物质的量的比为1.0:0.6:0.05,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1.Oh.在此条件下,对氯苄叉丙酮的收率为40.2%.  相似文献   

12.
蔗糖酶水解蔗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采用研磨法制备蔗糖酶,酶活性达1.575×105u·ml-1,并对其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测得其表观Km值约为0.015mol·1-1;初速度反应时间为0-10min;最适酶量为3.152×103-7.88×103u·mmol-1蔗糖;最适底物浓度为0.5mol·1-1;最适pH值在NaAcHAc体系中为4.4;最适反应温度为50℃.  相似文献   

13.
依据流体静力学理论,确定实验室模拟淹没水射流的方法及装置,利用此装置模拟水深对淹没磨料射流的冲蚀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工况下,达到一定的模拟水深后,淹没磨料射流的冲蚀性能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TiO2及其光催化降解甲醛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溶胶-凝胶合成纳米TiO2光催化剂.并在其悬浮体系中对甲醛进行光催化降解实验,考察了溶胶一凝胶法中酸量、乙醇量和热处理温度等对甲醛降解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溶胶一凝胶法制备的TiO2具有很好的光催化降解甲醛活性.最佳的制备条件是钛酸丁醋;乙醇:盐酸:水=20ml:80ml;3.5ml:l0ml,煅烧温度550℃。  相似文献   

15.
制备了固体酸催化剂Zr(S04)2/Ti02,并将其用于合成马来酸二丁酯,考察了Zr(S04)2与Ti02的质量比、焙烧温度、焙烧时间等催化剂制备条件对催化活性的影响.采用FTIR与DTG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分析.通过正交实验设计优化了固体酸Zr(SO4)2/Ti02催化合成马来酸二丁酯的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zKso,)2/Ti02是合成马来酸二丁酯的良好催化剂,适宜的催化剂制备条件为:Zr(S04)2与Ti02的质量比为60:40,焙烧温度为400℃,焙烧时间为2h.适宜的催化合成反应条件为:酐醇物质的量比为1:2.5,催化剂用量1.25g(每0.05mol马来酸酐),带水剂苯5mL,反应时间为3.0h.在此条件下马来酸二丁酯的酯化率为99.2%.  相似文献   

16.
对不同基液制备的SiO2纳米颗粒悬浮液稳定性进行了实验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深入讨论了颗粒的当量直径、基液动力黏度等因素对悬浮液稳定性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基液动力黏度对悬浮液的稳定性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制备固体超强酸SO4^2-/ZrO2-TiO2,用于合成乙二酸二异戊酯,研究SO4^2-/ZrO2-TiO2对酯化反应的催化活性,以及反应温度,原料配比,催化剂用量和反应时间对乙二酸二异戊酯酯化率的影响.在优化条件下,乙二酸二异戊酯的酯化率达到94.53%.最佳条件如下:酸0.2mol,醇酸物质的量比为4:1.催化剂用量为2g,反应温度140℃,反应时间90min,带水剂用量为8mL.  相似文献   

18.
加强实验教材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材是高等学校从事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是高校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主要依据。搞好实验教材建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实验教材的现状实验教材是一种独立教材,其建设原则是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注意反映现代科学实验知及,实验教材的内容是”实验项目、实验目的、仪器设备、方法步骤以及对结果的分析。必须详细得当,富有启发性,以利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实验教材作为教材的一种,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例如.统编教材少、资料短缺,并且由于受设备、仪器等条件的限制,各学校必须根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铜锰复合氧化物,运用XRD、TPR、BET和常压微反评价装置对所合成样品进行了物相结构和催化性能的研究。XRD分析表明,沉淀反应温度在25~90℃时所合成铜锰复合氧化物前驱体均由Cu2+1O/Mn3O4组成,但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晶体组成Cu2+1O/Mn3O4比逐渐提高,晶粒逐渐减小,这些前驱体经550℃焙烧后均转化为Cu1.5Mn1.5O4,且晶粒大小基本相同。TPR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催化剂为单一组成的铜锰复合氧化物,当沉淀反应温度<45℃时,随沉淀反应温度提高样品的还原温度升高,当沉淀反应温度从45℃提高到65℃,还原温度变化不大,只略有下降;而当沉淀反应温度>65℃时,还原温度继续升高。BET结果表明,虽然室温下(25℃)所制催化剂前驱体的比表面积较大,但焙烧后却大幅度下降,反而小于45℃以上样品的比表面积;而当沉淀温度在45℃以上时,焙烧前后样品的比表面积相差不大,样品的比表面积均在36.5-39 m2/g,说明当沉淀温度提高到45℃以上时,焙烧后样品的比表面积与沉淀温度关系不大。沉淀温度45℃是Cu-Mn沉淀物织构发生明显变化的拐点,在此温度下,沉淀反应体系的反应、传递及沉淀物的转...  相似文献   

20.
张金倡 《新天地》2011,(12):135-136
案例章节:《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必修2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第一课时)案例背景:本单元知识内容在必修1中,讲到了很多的关于电能的生活实例但还没有形成具体的知识概念。教材利用活动与探究铜锌原电池的装置,总结出原电池的原理。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出两极的反应方程式,通过上面知识的构建总结出原电池的原理,提出原电池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