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不可避免地造成水库移民。通过对浯溪口水库S外迁社区的个案研究,对水库移民外迁社区的社会样态进行了分析。水库移民安置过程往往伴随着移民原有村落的空间“脱嵌”以及外迁社区的空间“嵌入”。原有的移民村落是一个在差序格局主导之下的结构完整、关系网络紧密的熟人社会共同体;而在嵌入的外迁社区空间,生成了由水库移民与迁入地原住民组成的“双主体半熟人社会”。首先,“社会样态类型化”是“理想型”研究工具,“双主体半熟人社会”的概念建构是对水库移民外迁社区样态的理论化;其次,水库移民“双主体半熟人社会”的社会样态在结构维度表现为外迁移民和原住民群体组成的“事实”和“心理”同构的“双主体”;在关系维度表现为以“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格局和以“双主体”间内部“熟人化”为基础的“半熟人社会”;最后,基于S外迁社区“双主体半熟人社会”空间重构中经济、社会、政治空间的考察,认为外迁社区的空间治理需理解其社会样态,把握社会样态的内在机制和运作逻辑。  相似文献   

2.
水库移民贫困威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 尤其是介入性贫困 , 它是诱发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导 火索 。 文章系统梳理了水库移民贫困成因及反贫困策略的相关研究 , 认为水库移民生计遭到破坏 、 贫困移民的文化贫困和观念落后 、“ 以失定补 ” 补偿方式的局限 、 水库移民存在权利贫困等是水库 移民贫困的主要成因 , 政府部门 、 水库移民社区 、 水库移民自身以及其他社会资源的有效配合可以 缓解水库移民贫困 。 但既有研究对如何精准化扶持贫困移民研究较少 , 鲜见将水库移民社区发展 与扶贫结合起来 、 水库移民社区社会关系网络对精准识别移民贫困户以及水库移民社区发展对减 贫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 未来研究应更多地探讨水库移民社区发展 、 水库移民自身能力发展 、 非营利 性组织等其他社会资源对水库移民减贫的作用 , 特别是探讨政府部门如何解决已安置的水库移民 的贫困问题 、 如何完善水库移民补偿与征地政策以及如何实现在水库移民搬迁安置时就能够解决 贫困问题 , 使 “ 介入性贫困 ” 不发生或尽量减少 。  相似文献   

3.
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已成为水库移民社区发展和贫困移民脱贫致富的有效支撑,但在精准扶贫理念的审视下,项目供给偏差问题日渐突显,既表现为现有政策框架缺乏针对贫困移民的“特惠”安排,也表现为贫困移民在项目落实中的参与并不充分,致使后期扶持项目与水库移民社区及贫困移民之间较难实现精准对接。水库移民更多地是凭借“关系”获得发展机会和途径,与社区干部“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他们在项目落实中资源分配的多寡;又因政策缺乏对贫困移民“特殊关照”,使贫困移民在项目资源分配中陷入“被边缘化”的困境。最终导致当前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在落地中过于强调“看得见的”物质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了“看不见的”社会基础设施投入,社区发展存有幻象,贫困移民陷入难以脱贫的“泥沼”。  相似文献   

4.
水库移民"因移致贫"是我国水库移民事业面临的严峻现实,基于传统贫困理论的反贫困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水库移民贫困问题。水库移民贫困的症结在于其权利贫困,制度的缺陷导致了移民权利保护的先天不足,制度行动的逻辑显示了移民权利实现的困境和无奈。只有彻底实现由工程思维向法治思维的转变,完善水库移民利益补偿制度,才能从根本上破解水库移民权利贫困的困局。  相似文献   

5.
水库移民分享水电工程效益旨在促成显性工程效益和隐性发展机遇实现跨地域、跨组织、跨主体的公平配置。 作为水库移民的应然权利,利益分享既符合公正补偿的制度逻辑,更彰显共商共建共赢的发展理念,但目前补偿救济色彩较重、市场导向偏弱,并存在后靠移民发展权利及机遇隐性被动减损、外迁移民脱嵌于迁出地及受益地发展红利、非农移民缺乏系统保障等实践困境,其原因在于水电工程综合效益量化难度大、参与主体关系地位不对等、执行管理机构人员配置短缺。 因此应健全水电工程效益分享协同管理机制,鼓励水电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优先助力贫困水库移民脱贫,灵活渐进地实现水库移民分享工程效益实践机制的稳步定型和有序推广。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自上而下的贫困移民扶贫攻坚战背景下,脱贫取得良好成效的根本在于贫困移民自身的参与。现实情况是,被动迁移影响水库移民主体性的发挥、后期扶持项目对贫困移民缺乏针对性以及农村扶贫项目中贫困移民被动边缘化等因素造成贫困移民不能有效发挥主体性作用,并在扶贫实践中处于被帮助的客体角色与地位。而塑造贫困移民的脱贫主体性是实现水库移民脱贫解困、实现全面小康的根本所在。基于“合理赋权、内外结合、上下联动、标本兼治”的工作原则,应从尊重并保障贫困移民的参与权、规范政府部门和水库移民社区间的互动关系、有效盘活贫困移民家庭的各类生计资本、完善后期扶持项目的绩效评估、转变贫困移民的发展思维等方面来塑造贫困移民的脱贫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三江源生态移民定居点的实地调查,发现不少移民家庭因迁移致贫、返贫.政府所实施的社会救助能够保障贫困移民基本生活所需,却不能够促进其充分就业,所以容易引发“贫困陷阱”.为了优化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救助的贫因治理绩效,基于国际社会规避“贫困陷阱”一般经验,提出了在制度设计上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构建就业激励导向的救助策略.  相似文献   

8.
水库移民多维介入型贫困的动态测度与致贫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改进的A-F多维贫困测算方法与搬迁前后移民贫困状态的变化相结合,构建了“多维-动态”的介入型贫困测度体系,利用三峡库区农村移民的生计跟踪监测数据,对移民多维贫困指数和致贫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库移民虽已摆脱高维度数贫困,但仍陷入低维度数贫困;工程建设并没有引发严重的冲击型贫困,然而水电开发也没能有效地缓解持久型贫困;搬迁前后移民所处的贫困维度有明显改变,且不同致贫因素对各类动态贫困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据此提出了完善非自愿移民贫困识别与退出机制,区分贫困各维度并精准施策,创新水库移民安置模式,将移民后期扶持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有机衔接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水库建设对移民社会资本影响及其重构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资本是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相区别的、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一种重要资本形式.水库建设减少了水库移民各种形式资本的存量,瓦解了水库移民原有社会关系网络,减少了移民群体中精英人物的产生,移民与安置地居民之间普遍存有信任危机.水库移民社会资本重构可采取以下途径:适当采用一定规模的集中安置方式、提高水库移民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存量、强化政府在移民互助组织重建中的责任和增强移民同安置地居民之间的信任关系.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存在抽象、静止不变的人性,这一论点深刻揭示了人作为关系存在物其本质在动态中不断生成的事实。移民既是原有社会关系网络的中断,移民造成的移置感不可避免;同时,移民又是新的社会关系的生成过程,移民在新的时空境域中不断拓展其生存度向,形成新的认同感。马克思的“人学”理论对于正确认识移民的社会适应性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度,2013年以来我国开始实行“建档立卡”工作。然而从实施情况看,仍然存在“漏评”和“错评”等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以人均纯收入作为识别指标与农村具体实际相脱嵌,表现为简单化策略与多样化实践、理想的科层治理与常规治理、国家责任与贫困户主体性相脱嵌三个方面。为了提高精准识别度,各地及时调整政策对贫困户进行了再认定。根据对45个区县文件梳理发现,地方政府在贫困户再认定过程中增加可视化指标、角色限制指标、行为规范性指标,实现了贫困人口身份认定与地方实践的嵌入。贫困户身份认定从脱嵌到嵌入的转变提高了社会公平和贫困户的满意度等,但也存在贫困户异质性、边缘化、贫困指标异化等风险。  相似文献   

12.
太平天国战后,苏浙皖交界地区的许多地方出现人口的“真空”、“半真空”状态,从而引发了战后大规模的移民浪潮,湖北、湖南两省是这场移民运动的重要迁出地。两湖移民的迁移活动从战后初期一直持续到清末,大量两湖移民的迁入,对本区的经济、文化和风俗习尚各个层面都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4—2018年金沙江流域水电工程移民的追踪调研数据,采用多维贫困测度方法与空间断点回归的设计思路对水电移民相对贫困特征及致贫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移民群体相对贫困特征主要表现为发展性贫困与消费型贫困。受水库建设影响,大部分移民家庭生产维度受严重剥夺,自然条件与人力资本方面的制约使移民家庭不仅难以维持原有生计,而且在生计转型过程中受阻,造成移民后家庭生计构建困难,生产恢复缓慢,陷入发展性贫困;水电修建使移民家庭市场参与程度被迫提高,人均生活成本增加超过2000元对家庭资本积累十分不利,在加剧了移民群体发展性贫困状况同时增加了日后返贫的可能;最后,这些贫困特征在兼业生产家庭与中低收入水平家庭中体现更加明显。政策完善应致力于发展性贫困和消费型贫困的识别与治理,有效缓解群体间与群体内部发展差距扩大状况,避免政策失灵带来新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三江源生态移民迁出地教育发展作为生态移民工程“教育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三江源生态移民教育事业整体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三江源生态移民迁出地的教育政策、教育经费、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师资力量与生源状况等进行田野调查,分析其教育发展方向如何受到特殊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环境与教育系统内部因素等诸方面的影响,能为三江源生态移民迁出地的教育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移民社会系统的影响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可能会对移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与社会心理、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社会关系网络、收入与支出、就业与生计模式等产生影响。随着社会的转型,移民发展观和安置理念的转变,移民政策的完善,安置模式的创新,工程建设对移民社会系统的影响逐步减小,但无法完全消除。为了实现移民社会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需要优化安置点的选择,对移民实施外援和内源干预,提供就业服务和能力再造,加强资源倾斜与整合力度、加强移民制度建设,通过上述手段的合力共同促进移民社会系统的重建。  相似文献   

16.
自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的减贫实践先后经历了开发式扶贫和精准扶贫两个主要阶段,具有明显的“行政主导型”特征,遵循“发展主义”逻辑并取得了显著的减贫成效,预期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所有贫困人口将实现脱贫,绝对贫困完全消灭。2020年以后,中国将进入“后贫困时代”,贫困主要表征为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社会弱势人群的相对贫困,因老、因病、因学、因残等是主要致贫原因,行政主导下的“发展主义”减贫逻辑将会失效,“低水平保障+临时救助”的特殊主义济贫方式也无法解决致贫的根本性问题。“后贫困时代”的有效减贫必须转向“新发展主义”逻辑下的福利治理,在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三手协奏”之下,通过普遍性的福利供给和完善的社会保障,构建起弱势贫困人群的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最终通过全面有效的社会保护达致贫困的根本性治理。  相似文献   

17.
水库移民社会风险既可能来源于移民社会的经济、金融、政治、文化、民族、宗教、生态、环境、资源等各个领域,也可能起源于自然与科学技术,具有不确定性、相对性以及可变性等属性。考察了水库移民社会风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从移民贫困的影响因素出发进行研究,建立了IRR模型和心理-社会-文化破坏理论模型;国内学者则在移民风险的类型、移民群体性事件、移民风险的应对3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水库移民的社会冲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权益保障、社会风险控制、社会风险管理5个方面的前沿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8.
ChatGPT掀起的通用化转型趋势意味着技术风险的社会化,这对国家技术治理造成了新冲击,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思考。任何技术都不是完美的,未雨绸缪地对其潜藏的社会风险进行防范,这是人类主体性的重要表现。从波兰尼思想中提炼出“嵌入—脱嵌”互动的理论框架,为我们分析ChatGPT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视角。ChatGPT运行“脱嵌”可能对社会造成算法逻辑风险、数据安全风险、泛社会化风险等危害。对此,国家应承担庇护社会的职责,通过强化国家监管能力、推动企业积极履责、促成社会多元共治等手段加以防范,使ChatGPT“嵌入”社会并维持在“技术向善”的轨道上。ChatGPT的兴起预示着未来新技术将不断涌现,为应对这一趋势,相适应的国家治理能力亟需提升,应秉持全面性、安全性、开放性、包容性的原则,建构动态性的国家技术治理范式,在技术“脱嵌”与“嵌入”两个动向之间取得平衡。  相似文献   

19.
印尼华侨移民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印尼华侨的移民历程、动因的历史考察,认为人口迁移的行为是由迁出地的推因素和迁入地的拉因素共同影响所产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引发了大量的水库非自愿移民,由于大量的土地、房屋等实物被淹占,只能进行搬迁安置.然而,在搬迁安置过程中许多移民会面临着社会关系网络解体、文化难以接纳、心理上难以适应、社区参与性低等社会层面上的问题,陷入了一种“弱势”境遇之中,这也直接导致了移民的整合尤其是社会整合陷入了种种困境.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助人专业,可以帮助搬迁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社区,预防、解决问题,恢复、改善和发展功能,最终促进他们正常地适应社会生活.它的工作主体、工作对象、功能、价值体系、理论、服务方式在非志愿水库移民社会整合之“场域”中具有介入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