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自媒体是解构权威的最新利器,它催生了新的话语权力中心。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面临话语主体主导权被消解、话语内容解释权被解构、话语平台引领权被削弱及话语环境管理权被弱化的挑战。高校必须因时、因势而为,通过提升话语主体素养,增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科学设置话题议程,掌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解释权;着力构建融媒体平台,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引领权;净化话语环境,加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环境管理权。只有牢牢掌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解释权、引领权、管理权,才能有力地回应西方意识形态的挑战,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自媒体因其平民化、交互强、传播快等特点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新渠道,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拓展了新平台。同时,由于其传播信息内容良莠不齐等特点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也带来了挑战。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是文化知识传承发展的重要阵地,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自媒体环境下,通过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建设专、兼职相结合的自媒体队伍,鼓励师生应用自媒体,加强自媒体平台建设等措施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自媒体已经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自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了新的语境,不断增强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在自媒体语境下的传播优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网络话语的开放性、多元性、流变性、复杂性和分散性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政治性意蕴、学理性支撑、真理性特征、通识性表达、有效性传播等方面下功夫,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引领力、说服力、吸引力、渗透力和影响力,让自媒体语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创新赋能。  相似文献   

4.
全媒体语境下话语传播呈现出主体的权威性与草根性共生、内容的系统化与碎片化并存、方式的融合性与裂变性同行等特点,这些特点将在不同程度上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这主要表现为:异质话语的强势渗透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力;舆论事件的庞杂叙事淡化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力;网络乱象的监管缺位分化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公信力。需要严把价值导向,夯实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思想基础;做强主流舆论,壮大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宣传版图;推动技术赋能,净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高校是新时代意识形态“极端重要”工作的重要阵地。在自媒体网络舆论环境下,把握新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不仅是凝聚共识的需要、占领阵地的要求,也是弥补失语的必然以及对冲挑战之必需。针对自媒体主体多样化、信息碎片化以及内容随意化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性、系统性、权威性所提出的挑战,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通过强化主导辐射意识,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效力和吸引力,增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制胜本领,加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主体意识,提高意识形态传播主体媒介素养,着力构建大数据话语新平台,建立健全舆论焦点应对机制,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共识,更加牢固地掌控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  相似文献   

6.
随着媒介组织的深入发展,以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呈现强劲的发展趋势,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机遇和挑战。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需从五个方面入手:(1)转变观念,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自媒体话语新范式;(2)搭建平台,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自媒体话语影响力;(3)培育青年“意见领袖”,营造健康向上的自媒体舆论场;(4)加强大数据分析和应用,构建舆情分析监管机制;(5)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依法健康上网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7.
在更加开放的全新的经济政治环境下,我国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和非主导意识形态状况呈现出特殊性和复杂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主导意识形态,同时存在着并有着相当大影响的其他多种意识形态是非主导意识形态,要客观认识这两种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必须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必须正确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关系;社会主义主导意识形态应当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实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和手段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相似文献   

8.
9.
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和信息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和传播带来不小的冲击。通过分析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认同带来的影响,在厘清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传播的方式、途径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认同需要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涵及发展规律,需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特征,需要采取适应性、约束性、多样性、主动性、选择性策略,从而构建适应新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的新型传播策略,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有关话语权的研究,一直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的自由,从根本上肯定了公民话语权,但在日常生活中,公众话语权缺失现象却屡见不鲜。传统媒介时期,媒介话语权掌握在传播者手中,公众很难获得有效表达其意见的途径。随着一系列自媒体平台的诞生和普及,公众媒介话语权有了新的实现途径,公众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发声渠道,公众媒介话语权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自媒体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对此我们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需要通过市场的运作来发展,但市场的双重属性,使得文化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文化市场的指导作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断与时俱进,以发展中国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以海量的信息量、不受时空局限的信息交互、匿名的平等对话语境及去中心的众声喧哗场景等特征颠覆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的主导。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正遭遇多元社会思潮的解构,面临话语主体权威被消解、话语单向传播格局被打破、话语方式面临失效等嬗变。而这一嬗变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带来优化契机的同时,也打破了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动态平衡并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需坚持旗帜鲜明与润物无声相统一、线上互动与线下交流相统一、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等原则,并以此为基础建构高校意识形态传播体系、高校媒介素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以及高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预警机制协同模式。  相似文献   

13.
关于培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旨在提高人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面临危机和挑战,培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认同的形成有三个基本心理历程,即类化、认同和比较.培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必须紧扣认同形成的每一个环节,打通影响认同的每一条渠道.同时,培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身建设,主要是改革和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与宣传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4.
意识形态安全在国家安全中具有独特作用,是社会主义国家安全的深层内涵。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强化了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攻势,导致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和社会价值共识的缺失,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凸显。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和价值导向作用,促进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与价值体系的良性运行,将构筑起一道意识形态安全屏障,有效确保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5.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战略要求。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社会经济发展中新问题层出不穷、网络虚拟技术发展的局限性愈发凸显。我们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力;大力推进理论创新,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阐释力;不断创新方式方法,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力。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原则。一方面,继承经典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原理,这样才能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原质;另一方面,又要根据时代特征和当代中国实际,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两个视角考察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历史,得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条基本原则的论断。同时,提出在当代中国,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路径:第一,理论创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特别要关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重大的现实问题;第二,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为实现理论创新开辟道路;第三,理论创新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第四,要用发展的理论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8.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非主流意识形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转型,形形色色的非主流意识形态不断涌现,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严峻挑战.科学认识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性质、特征和作用,不断提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能力和水平,对于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途径有三:统筹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两种科学文化,以便二者协同发展;做好中华民族固有的传承性生活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的扬弃,让我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接地气";确定"和谐"、"科学"的标杆,协调现代与传统的和谐转换,提升中国本身的文化亲和力,让我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更贴近生活、贴近民众,从而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