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河北、江西和云南3省893个家庭农场调研数据,研究了资源禀赋、电商认知、政府扶持对家庭农场主电子商务采纳行为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资源禀赋中的家庭农场主受教育程度、电商培训和农产品特色明显程度对其电子商务行为采纳及采纳程度有显著正向影响;年龄、注册品牌、绿色或有机认证、产品深加工对采纳程度有显著正向影响;组织化和电商认知对电子商务采纳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政府扶持对电子商务行为采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对资源禀赋、电商认知 电子商务行为采纳及采纳程度关系中有正向调节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培育农产品电商品牌,提升农场主电商运营能力,创新电商经营模式和提高家庭农场组织化程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产品电商已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数字化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新动能,探究电子商务的农户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及其逻辑关系,对于提高农户电商采纳,进而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631份西部山区农户问卷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探析农户采纳电子商务行为的影响因素,并运用ISM模型解析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层次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的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水平、收入结构、家人务工状况、地形特征、距乡镇距离、宽带入户等8个因素对农户电子商务采纳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宽带入户是表层直接因素,家庭收入水平是第二层因素,健康状况、收入结构、家人务工状况是第三层因素,而农户受教育程度、地形特征、距乡镇距离则是影响农户采纳的深层根源因素。基于此,提出扶持电子商务在偏远地区的发展、强化教育培训与人才引进、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融合应用、重视电商服务站建设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主观规范、网络外部性与农户农产品电商采纳行为意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拓展的技术接受模型,以江西省192个农户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农户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过拓展的技术接受模型适用于农户的农产品电商采纳行为意向研究,其中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主观规范、网络外部性都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对农产品电商的采纳意向,感知风险则显著负向影响农户的采纳意向。建议在推进农产品电商的普及中,加强宣传、引导和示范,保障信息安全,完善物流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4.
电子商务是现代农产品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农产品和企业有着密切关系,而企业又是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主体,所以分析企业是否采用电子商务方式所依据的主要因素成为关键。通过甘肃省“成县模式”的案例分析可知,影响农产品企业决定采用电子商务的主要因素是电商人才培养、技术支持和中小企业联盟三个方面,这对甘肃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推广和创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总结出甘肃省企业快速、农产品电子商务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分别是缺乏多层次管理人才(尤其高管人才)、农产品生产标准性差、平台技术不健全、物流技术落后、中小企业联盟意识薄弱。  相似文献   

5.
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是促进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安徽省农业电子商务总体现状较为乐观,但仍存在农民信息化程度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匮乏、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障碍、农业电子商务网站功能单一、电子商务在农业的关键矛盾中未充分利用、缺乏与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相适应的制度环境等诸多问题。必须加强农民信息素质,培养电子商务人才;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健全农业电子商务网站的功能;加强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建立农业电子商务第三方公共平台以及建立适应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制度环境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县域电子商务为县域经济新动力的培育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已日益引起重视。以福建省连城县为例,分析了县域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优势与机遇、劣势与挑战。研究发现,连城县电子商务发展既有交通优势得天独厚、基础设施比较健全、农业资源丰富独特、政策制度不断完善等优势,也存在电子商务人才匮乏、电子商务意识有待提升、电子商务配套服务与扶持政策不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有待健全等劣势,以及面临农产品冷链物流突破难、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存在瓶颈、农产品品牌战略思维缺乏等挑战。针对连城县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劣势与挑战进行县域电子商务发展的路径思考,指出县域电子商务发展应构建好六大支撑体系,引领好六大示范工程建设,才能将电子商务培育成县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相似文献   

7.
作为数字经济新业态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成为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区农户实地调研数据,使用多维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电商参与对农户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影响;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和KHB方法剖析电商参与促进农户农产品质量认证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电商参与能够显著提升农户农产品质量认证的概率,同时增加了多重质量认证的可能;参与电商通过提高农户农产品质量认证意愿、增加农产品市场信息以及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三个途径影响农产品质量认证。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电商技术培训,提高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品牌推广等对策,以此促进农户进行农产品质量认证,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江西省22个电商示范县的345份专业大户调查问卷分析,构建农村专业大户电商技术采纳模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并探讨不同产品类型间的异质性.结果表明:专业大户的电商技术采纳行为是"需求-采纳动机-期望确认-行为响应"的过程;行业压力、生计压力、大户获得的信息是采纳动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技术期望确认对专业大户的电商技术采纳具有显著影响;经营生鲜易腐类农产品的专业大户更加关注电商技术有用性,而经营粮食坚果类农产品的专业大户更加关注电商技术的易用性.研究结论可为专业大户经营农产品电子商务提供实践指导,为政府调整和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整合TRA、TTF和TOE框架等技术采纳理论模型,构建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影响因素模型。通过调查问卷采集湖北省589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样本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假说进行检验,同时建立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对不同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源、物流条件、资金充裕度以及政策扶持是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最重要因素。其中,人力资源和政策扶持是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的关键影响因素,农民专业合作社受效果易察和资金充裕度的影响较大。提出应鼓励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更广泛地采纳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则凸显引领作用,着重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深度。  相似文献   

10.
建设县域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对促进农村、农业信息化和农村经济市场化,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县域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起步阶段,重复建设问题就已经突显出来,一个县域建设众多电商平台,一个乡镇建设多个服务站点,物流机构蜂拥而入,配套服务多元机构混乱提供。重复建设不但导致资源的严重浪费,还对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造成了较严重干扰。政府制度与政策供给偏差、电商企业恶性竞争、农村经济类型多样和资源分散,是导致县域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出现问题的关键原因。为了引导农村电子商务健康发展,需要明确农村电商发展以服务农村产业培育、集聚和升级为导向的思路,要以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供应的思路推动后发地区农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和配套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改变撒网式、普惠式的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项目建设方式,在引导农村供给和消费适当集中的基础上,降低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营成本。  相似文献   

11.
从技术创新扩散的视角,基于TOE框架,构建一个两阶段企业农产品电子商务扩散模型,分析技术因素、组织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和常规化的影响机理。实证结果发现:竞争压力、物流能力和相对优势对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和常规化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复杂性对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没有显著的影响,而对农产品电子商务常规化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技术基础和监管环境对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农产品电子商务常规化没有显著的影响;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对于农产品电子商务常规化的形成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因此,企业在不同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扩散阶段应重点关注相应的关键影响因素,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资源投入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新时代,实现农业现代化治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是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治理中还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如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落后于发展需要,具体表现为:一是管理理念比较落后;二是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创新力不足;三是重产轻质问题突出;四是工作职能边界不够清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落后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落后,投入标准低、配套设施不完善;二是农村公共服务相对于城市还有较大差距;三是在农村教育方面,区域之间教育发展水平仍不平衡。小农户难以嵌入现代化农业进程,主要源于:一是经营规模小;二是资金短缺且借贷困难;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制约了农业发展,表现在:一是传统农作物种植方式导致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不高;二是年老的农民缺乏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且精力有限,导致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状况非常不理想;三是农村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难以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求。面对以上突出现状,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大背景下,实现农业现代化治理需要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一要提升相关领导重视程度,二要健全管理体系,三要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四要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在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上,一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二要加强公共服务的相关设备设施、场地等建设,三要创新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机制。在推进农业科技应用方面,一要重视科研体系构建,二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供给侧改革,三要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在当前,要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一要加强制度保障,二要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一要抓牢教育环节,二要创新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教育机制,三要构建优秀人才回流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3.
从消费者角度看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成为我国特色农产品大省,省外消费者对山西特色农产品需求巨大。但在山西境内,特色农产品并未给山西带来经济效益。如何摆脱山西特色农产品的困境,加快山西经济发展,解决之道就是将山西特色农产品引入电子商务,从消费者角度看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及普及将会带给农户更多的收益,也会使消费者生活更加便利。  相似文献   

14.
大力推进休闲农业发展,有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助于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甘肃省皋兰县什川镇在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有利的区位优势条件的带动下,充分响应国家政策,积极发展休闲农业。由于什川休闲观光农业园处于起步阶段,自然资源类型相对单一,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经营管理服务滞后,资源规划不科学,品牌意识模糊,休闲旅游主题不明确,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社会引导机制欠缺等诸多问题逐渐在发展中暴露出来。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的解决,势必会影响什川休闲观光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采取抓住市场机遇迎合观光者需求,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员技能培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科学合理规划,打造什川休闲农业特色乡镇,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多方渠道筹措资金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为兰州市的农业、旅游业及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在甘肃、湖南和贵州三省的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回流农民农业经营决策和新型农民职业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回流农民是否从事农业经营和能否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同时受到个人禀赋、农业信息感知和乡土情结的影响。个人禀赋的影响表现为:教育程度较高和非常健康的回流农民从事农业经营的可能性低;有培训经历和非常健康的回流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可能性高;农业信息感知的影响表现为:惠农政策感知水平越高,回流农民从事农业经营的可能性越大,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可能性也越大;农业风险感知水平越高,回流农民从事农业经营的可能性越低;支农举措感知水平越高,回流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可能性越大;乡土情结的影响表现为:有土地流入经历的回流农民从事农业经营的可能性更大,爱农情结越深的回流农民越容易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建议从改善农业经营金融扶持与农业保险体系、强化农业技术培训、提升农业信息传播效果和激发回流农民乡土情结四个方面入手,吸引更多回流农民从事农业经营,培育更多回流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相似文献   

16.
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载体,按照"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政策理念,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近十年来一直把扶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作为一项重要举措,期望通过"扶持政策(政府)→农业龙头企业→农户"的政策路径,实现扶持农业,扶持农民,促进农业产业化的目的。以江西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为例,研究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龙头企业绩效评价问题,试图对多年来受到政策惠顾的农业龙头企业产生的基于农户视角的行为绩效作出合理评价。结果表明,从横向上看,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龙头企业绩效普遍偏低,且潜在绩效也不明显;从纵向上看,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龙头企业绩效有逐年提高的趋势。据此:(1)政府有必要延续扶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理念;(2)要根据农业龙头企业基于农户视角绩效的动态评价结果,调整优化扶持政策;(3)应当将扶持政策转化为基于农户视角绩效表现突出的农业龙头企业列为"重中之重"扶持对象。  相似文献   

17.
低水平的农产品电子商务能力阻碍了农产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基于社会物质主义理论,构建企业农产品电子商务能力的模型,讨论农产品电子商务能力的内涵、形成机制和作用效果;并对316份企业样本数据,运用内容分析、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分析方法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农产品电子商务能力具有多维度结构,包含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和人才能力三个核心维度,且三者相互关联,共同对农产品电子商务能力产生作用。由此开发出量表以期为企业提升农产品电子商务能力提供一个可操作和量化的通用工具。  相似文献   

18.
在对农业基础设施产品属性、收益区域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界定农业基础设施各供给主体的责任、范围及农业基础设施的供给方式,以构建农业基础设施多中心协同供给体系。纯公共物品及公共池塘物品属性的农业基础设施的主要供给方式是机构型供给,通过成立专委会实现科层制协同。俱乐部物品属性的农业基础设施的主要供给方式是政府与企业联合供给,政府与企业通过公私协同实现农业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村庄范围的公共池塘物品属性的农业基础设施通过战略性协同、沟通性协同以实现政府与农民联合供给或农民自治供给。受益范围为村小组或几户的农业基础设施以农民自治供给为主,通过沟通性协同使农户能顺利实现合作供给。私人物品属性的农业基础设施由企业供给或农户自己供给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