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中国农民调查》不啻是对新世纪报告文学的拯救,而且还从全面深刻地反映“三农”问题,作品的批判精神与作家的战士品格以及运用多种文体的表现形式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深刻度等方面作出了新贡献。  相似文献   

2.
报告文学自“五四”诞生以来,其发展进程就始终处于时代与文化变革大潮的裹胁之中,带有“在野”艺术的鲜明印记。在40年代中国文化转型大背景下孕育而出的解放区报告文学,则以其别样的风貌与基调,呈现出时代精神对报告文学文体规范的整合与重构,预示着报告文学将从身处“江湖”而居身“庙堂”,最终完成由既定秩序的批评者向维护者的角色转换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3.
在集合式报告文学称雄于文坛的1988年,李延国曾试图改变文体结构出一条新闯路子,于是,他写了“卡片式报告文学”《走出神农架》。尽管不少报告文学作家也同李延国一样具有文体创新意识,但报告文学阵地的整个格局以及它的某种轰动效应在1988年并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4.
文章第一次提出报告文学流派的概念,认为在至今为止的百年中国报告文学历史中,存在着问题报告文学、改革报告文学、"史志性"报告文学和"哥德巴赫"派、"时代典型"派与"文体明星"派等流派,并对其分别进行了粗略勾勒与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刘白羽作为一个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家,对报告文学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而其建构并阐释的报告文学“诗意”观,则是他对报告文学理论批评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对报告文学诗意的追寻,实则是对这一文体美的呼唤与张扬。但“诗意”观有着某种概括不周的逻辑缺失。  相似文献   

6.
百年中国历史就是一部现代性的追寻史.中国报告文学文体从其言说对象及其文体面貌中所折射出来的内涵意蕴,都传达出对以现代性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深度整合与互动,凸显中国报告文学文体的前沿性,这体现于形象启蒙与内涵构筑、民族救亡与国家图存两大主题中对现代性的追寻,以及对与悖逆现代性主旨的"野蛮"的追逐、 "灰色"社会风尚、二元结构失衡等社会症状的反思与批判.由此,报告文学成为20世纪中国文坛上引领时代精神气质的主流文体,成为名符其实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时代文体".  相似文献   

7.
我们已经走进了以利益分配的多极性、文化观念的多元性、价值选择的多样性和媒体运作的网络性为基本特征的趋异时代。在文学艺术整体性地被边缘化的趋势中,报告文学文体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位移。从宏观的文体生态层面考察,报告文学既没有占据中心位置,也不可能被挤向文体和文化的边缘。辩证地说,报告文学的创作主体、作品本体和读者主体在趋异时代的位移表现及其原因都是复杂的,需要具体分析。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我们确有必要以平和的心态认真审视“边缘”思维的创新价值,以“文学性”建构为新的出发点,稳步确立最终迈向“中心”的信心和能力。  相似文献   

8.
田园牧歌∶沈从文小说的﹃文体﹄●李德尧1在现代中国小说家中,能称之为有“文体”的不多,而最能称之为有“文体”的是鲁迅、沈从文。沈从文在30年代初被人称为“文体家”。从事小说创作而被誉为有“文体”的“文体家”,当然不是说只有他的小说才具备小说的完美形态...  相似文献   

9.
有关报告文学写作中的想象,也同其它文体写作一样,显得举足轻重,不容忽视.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艺术想象,肯定是无法达到“艺术的文告”这一事实的。  相似文献   

10.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农村是中国生产力最不发达的地区 ,农业是国民经济最薄弱的产业 ,农民是整个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形成“三农”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三农”问题要有新思路 ,要通过推进城镇化、结构调整和加大支持力度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1.
互文性理论的引入彰显了文学文本的非自足性。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发展历程同样显示出了文本互涉、参照牵连的网状脉络。文本互渗和文体互渗是其最基本的两种外化形态。它们的采纳无疑深化了报告文学作为文学的话语形态。    相似文献   

12.
历史的巨变使得报告文学这一具有“实践性”的文体成为解放区文学的重要一翼。解放区报告文学的大众化与特定的历史观念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从报告历史到阐释历史,解放区报告文学作家在特定的历史观的引导下,获得了把握历史的巨大能量,这种能量无疑是“历史”赋予的。  相似文献   

13.
评论家冯立三先生曾说,在三类(问题报告、英雄报告、历史报告)报告文学中,“英雄报告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这是我们在创作组织和评论工作中的一个缺欠。这类报告文学并非都是平庸之作,即令佳作较少,我们也有责任予以扶植。”奋斗在体坛艺坛一代有为的文体工作者亦可谓是一类英雄。事实上,新时期描写这类英雄的报告文学还是具有相当实绩  相似文献   

14.
用现成的理论去框定或摆布今天的报告文学,不仅极不明智,而且已没有了可能的趋势。现时的报告文学,已从原来的苍白窠臼中挣脱出来,在崭新的层次上完成了自身的角色转换。这种角色的转换,不仅确立起报告文学独立的自觉的文体意识,使其获得了一种新的价值取向,而且还产生了一种与社会问题题材相对应的“智囊团效应”。这一效应在中国报告文学史上是从未有过的,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文学现象:它既是一个文学问题,又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报告文学发展迎来了又一次高峰,此时的报告文学作品呈现出了与之前各个时期报告文学迥然相异的文体特征。本文即是在梳理我国报告文学文体流变的基础之上,概括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报告文学的三个主要的文体特征,这三个主要的文体特征体现了此时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全景式关照"。  相似文献   

16.
“三农”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始终影响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最直接的表象是农民的收入问题,实质是农民的就业问题,根源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在全面加快产业升级和加快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如何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思路,  相似文献   

17.
在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思想提出了农村是中国稳定的基础的论断,领导全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率先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他的理论和实验丰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和实验,使毛泽东思想中绚丽多彩的部分在实现“四化”的新时期焕发了光彩。一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沦》中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把中国革命的问题归结为农民问题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论断之一。中国共产党根据对中国农民问题的认识,制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18.
作者认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 ,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数量多和素质低。从战略的高度看 ,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突破口 ,因为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仅能够提高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的素质 ,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而且有利于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 ,进而减少农民的数量 ,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从策略上看 ,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是我国应对“入世”对农业挑战的最经济、最符合长远利益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农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农民”、“农业”、“农村”这“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而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新型农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农村新经济发展给农村职业教育带来了新机遇,对科技发展和农村产业、现代化、市场化以及农村人口素质提出了新挑战。所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应采取以下对策:建立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体系;根据农村劳动力市场需求来确定职业教育结构;教育要面向“三农”;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有计划地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培训,以提高其素质。  相似文献   

20.
《发射将军》无疑是新世纪以来报告文学创作中的优秀文本。它以毋庸置疑的历史意识、人性深度、问题眼光和文体自律,在当下报告文学集群中具有标杆作用。其鲜明的历史意识主要体现在较大的时间跨度、现实的历史参照、应然的未来追求等方面,因而具有浓郁的史诗品格。作品所蕴含的生命至上的人性深度让人怦然心动,这在有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全面审视中多有表现,显示了作者人性美、人情美、生态美、和谐美的诚挚祈盼。作者不仅敏感地发现问题、尖锐地提出问题,而且善于分析问题,并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谋求解决问题的契机。这主要体现在关于国际形势的清醒判断、国内时局的沉重忧患、个人困厄的理性追问等三个基本层面。同时,作品坚守报告文学应有的艺术立场,具有显著的文体爆发力、艺术表现力和审美吸引力,因而拥有超越自我、接续规范的文本示范功能和文体搭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