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新生代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新生力量和未来的中流砥柱,他们能否安心留在乡村学校从教,关系着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解决乡村教师"留不住"的问题,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6月发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从经济待遇、社会地位、专业发展等方面着手,提出了具体措施。但是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当前新生代乡村教师的离职意向仍然普遍存在,尤其是其中的男教师和工作在乡村小学的教师;新时代乡村教师的离职意向,受经济待遇、社会地位、专业发展、个人偏好、乡村文化适应性、家庭和学校支持度、教师教育满意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个人偏好和乡村文化适应性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因此,为了更好地留住新生代乡村教师,仍需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现有政策支持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1)重视乡村教师招聘和管理过程中对个人偏好的考察与培育;(2)积极帮助新生代乡村教师适应乡村文化;(3)关心新生代乡村教师的家庭问题,提供帮助和支持;(4)重视乡村学校建设,给予新生代乡村教师更多的组织关怀;(5)出台针对乡村教师的教师教育标准。  相似文献   

2.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其薄弱环节在农村,短板在于乡村教师队伍。《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简称《计划》)颁布实施5年来,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局面得到初步好转,乡村教师队伍整体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政策实施成效显著。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2020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使得政策措施持续发力,继续释放政策红利。从《计划》到《意见》,乡村教师政策不仅带来了乡村教师队伍数量的增加,更是促进了其质量的提升。深入了解政策变迁的时代背景和内在逻辑,有助于正确理解和贯彻落实乡村教师政策,促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党的十八大是乡村教师政策历史性转折点,而党的十九大则开启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新时代。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理路在于:加强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形成合力、坚决贯彻是基本要求;化解矛盾、突破瓶颈是关键;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是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3.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均衡发展。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出台,提出了“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政策举措。这些举措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推动城乡教师流动、加强乡村教师培养、实施乡村教师补充计划。各省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以落实中央要求,围绕上述三个方面内容,提出了本地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的实施方案。各省的实施方案属于公共政策再生产的文本,是政策实施的重要环节,关系着政策执行成效。对各省实施方案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总体上,各省并未较好地细化国家“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政策,仅部分省份在有关方面进行了政策突破与创新。基于当前实施方案现状,各省要重点推动政策目标有效实现:一方面围绕国家规定和举措做好政策细化与创新工作,另一方面进行政策内容补充与完善工作。具体包括:加强紧缺学科教师的城乡流动;重视定向师范生小班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细化“银龄讲学计划”教师的选聘标准,提升教育质量;依据乡村学校偏远与落后情况进行师资精准配置;聚力“数字赋能”,实现城乡教师交流常态化。  相似文献   

4.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的教育民生工程,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基于政策工具视域,建立“乡村教师政策工具分类(X轴)—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领域(Y轴)”二维分析框架,对21世纪以来我国乡村教师政策进行系统考察和计量分析,将有关政策内容划分为师德建设、师资补充、生活待遇、教师编制、职称评聘、城乡流动、能力素质、荣誉制度八大主题,将政策工具划分为命令型、激励型、能力建设型、系统改革型和劝诫型五大类型。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乡村教师政策体系初步确立,但部分建设领域政策供给相对缺失;国家相关部门联合颁布乡村教师政策,但参与主体聚类形式单一;政策工具组合类型多元,但系统化协作程度不高;政策工具使用重心迁移,但命令型工具的使用仍旧过溢。优化我国乡村教师政策,应该关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薄弱领域,完善政策供给体系;协同多方主体参与建言献策,实现决策正向“激励相容”;依循“整体-部分”建构理路,促进政策工具配置系统化、科学化;强化政策工具监管评估,兼顾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  相似文献   

5.
通过中国知网(CNKI)检索2000年至2018上半年所收录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文献,发现有2 604篇相关文献,并以此为分析对象。将导出的文献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进行处理,通过对关键词的共现分析、聚类分析、突变分析来捕捉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通过分析发现: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对策和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关研究越来越注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教师内在素质的提升,趋向于探讨城乡统筹中的中小学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乡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偏僻农村学校的特岗计划及教师配置问题、农村学校青年教师以及艺体等学科教师补充问题。针对已有研究的盲点和薄弱环节,未来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应进一步扩大研究视野,注重以下方面:第一,关注国家乡村教师政策的落实,提高实效性;第二,关注流动中的乡村教师教育,提高统筹性;第三,关注乡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提高认同感;第四,关注乡村教师的文化困境,提高融合性;第五,关注乡村教师的教育情怀,激发主动性;第六,关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提高针对性;第七,关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队伍,建成专家库。  相似文献   

6.
围绕普通高校教师职称的评审 ,应该采取评聘分开的“双轨制”的评审办法 ,而不应该再坚持现有的评聘合一的“单轨制”评审办法。具体从五个方面来阐述 :一、普通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的几个阶段 ;二、开展有利于评聘分开的“双轨制”评审办法有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 ;三、加强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条件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 ;四、“双轨制”有利于高校教师的梯队建设 ;五、高校教师职称的科学化管理  相似文献   

7.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党和政府一直高度关注乡村教师发展,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新世纪以来,我国乡村教师政策彰显出如下价值取向:致力于制定公平、普惠的乡村教师政策;追求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目标;凸显促进乡村教师发展的政策理念。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境,如社会支持体系不健全、城乡教师流动以单向为主、教师职前培养呈现同质化倾向等。未来,在政策设计上,应更加重视培植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在政策制定上,进一步完善乡村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机制;在政策实施上,不断推进城乡教师发展一体化进程;在政策保障上,进一步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增强其对乡村教师政策实施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8.
传统乡村代课教师在“两基”目标实现过程中作出了卓越贡献,并随着一系列教育政策的实施而逐渐减少。近年来,由于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失衡,教师编制管理制度僵化,教师补充计划的实施效果不理想,我国出现了大量的新生代乡村代课教师。新生代乡村代课教师与学校在合同签订中的地位不对等、工资待遇低、同工不同酬以及权益申诉路径模糊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新生代乡村代课教师的合法权益。为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新生代乡村代课教师的合法利益,应建立健全新生代乡村代课教师与学校签订劳动合同的法律程序;完善新生代乡村代课教师的工资拨付和福利保障机制,确保同工同酬制度的实施效果;建立动态透明的区域性代课教师资源库,创建代课教师任用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乡村教师政策演进经历了艰难探索期、初步发展期、稳定推进期、精准定位期、全面深化期五个阶段。我国乡村教师政策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积极的制度保障,但还存在着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激发不足,乡村教师特色专业发展凸显不够,乡村教师社会服务功能缺失等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乡村教师政策要适应乡村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从提升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形成乡村教师特色专业发展合力、激发乡村教师服务乡村教育的内生力入手,破解城乡师资优质均衡发展难题。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利用湖南省浏阳市、湘潭县所属12所不同类型农村学校的调研资料,从农村教育系统内外两个方面,总结了农村学校教师资源配置在数量、年龄、性别、专业、编制、职称等方面的失衡表现及影响。农村地区内部学校教师配置失衡根源于教师人才"向城性"的自发流动,以及编制、职称等教育资源的"向城性"政策流动;主旨为空缺补充、侧重偏远学校的系统外教师配置渠道,和主旨为福利提升、侧重城区学校的系统内教师配置渠道双重作用,直接加重了农村地区内部整体教师资源配置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农村幼儿园教师主要以非公办教师为主。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作为支撑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待遇状况直接关系到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升。我国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待遇普遍较差,主要表现为:教师工资低、收入少,社会保险严重缺失,职称评定缺乏通道,在职培训和评优评先受限。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在于: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身份在政策层面上的缺失,我国对幼儿教师实行"双轨制"的管理制度,对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的财政投入力度不足。为改善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的待遇,应提高其工资收入水平,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和健全工资制度;建立社会保险制度,明确政府、幼儿园和个人的分担比例;落实职称评定制度,将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纳入统一的职称评审范围;增加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在职培训和评优评先的机会,促进其专业水平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2.
“三区”支教计划是深入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及农村师资建设的重要举措。湖南省自2014年春季正式实施“三区”支教计划以来,弥补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些短板,为一大批城市教师提供了锻炼和成长的机会,构建了城乡学校联系沟通的长效机制。与此同时,当前的支教工作仍存在对接机制不够健全、选派标准不够完善、激励措施不够到位等问题。因此,需要从优化区域教育生态环境,调整支教相关政策规定,健全支教校师激励措施等方面加以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3.
中国乡村教师研究回顾与新时代发展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乡村教师研究历经近百年发展,研究成果从极度匮乏、逐渐丰富、质量提升、快速发展到“重心下移”,日渐成熟。回顾这一发展历程,旨在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探索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路径,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乡村教育振兴提供学理支撑。通过文献计量统计与描述分析可知,中国乡村教师研究主题涉及乡村教师的生存境遇、身份认同、队伍建设、专业发展、培养培训以及相关政策研究、乡村社会发展、域外视角等。其中探讨了诸多实践问题,促进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和跨学科研究范式,明确了一系列理论问题,即:乡村教师发展问题是乡村教育振兴的根本问题;乡村教师政策制定与实施在乡村教育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应把如何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乡村教师研究的核心问题。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问题解决措施不完善、政策实效测评欠缺、思想体系建构较弱等亟待改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应加强“十四五”规划期间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制定与推进研究、“互联网+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实践模式研究、技术赋能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以及乡村教师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是一项国家战略,乡村景观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景观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乡村文化在这一载体上的丢失现象日趋严重。如何使乡村景观建设体现乡村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深入剖析文化景观衰退的原因,结合历史和文化传承价值的多元化和内外部特征,从物质和非物质层面提出文化传承型乡村景观规划建设的方略,即从四个方面的内涵要素来科学规划:维护乡村自然资源景观格局的连续性;优化原有乡村规划布局,构建现代乡村文化景观新格局;保留修复原有乡村建筑,传承创新凸显地域文化特征;提炼乡土特征符号,发掘乡村文化深厚底蕴。从三个方面来构建多方协调引导机制:政府引导,建立多层次的政策引导与规划体系;社会协同,多方参与共同推动;发挥文化自觉,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和维护乡村景观建设。  相似文献   

15.
以高等教育服务的地域为标准,可以划分为农村高等教育和城市高等教育。农村高等教育是以服务农村为目的,统筹利用城乡各类教育资源,通过多种方式方法,主要对农村人口实施的中等教育后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教育。农村高等教育体系是以新农村建设、教育公平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理念为指导,以普通高等院校为依托,以地市高等院校(主要是电大)为龙头,以县级社区学院为主体,完全面向农村社区(县市、乡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解决农村人口全面发展问题的,由中央政府提供政策和部分资金支持、地方政府统筹下的农科教等部门共同实施的,由县市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高等教育等多种教育统筹整合的,采取多种教育手段和方式实施的,能够提供多种多次便利学习机会和满足学习者多方面多层次学习需求的经济高效的高等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6.
法国的乡村旅游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十一五”规划将发展乡村旅游确定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国家旅游局在将2006年旅游主题定为“中国乡村游”后,又将2007年旅游主题定为“和谐城乡游”,表明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然而,我国乡村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不少问题,有必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法国的乡村旅游在活动设计、旅游要素的组织安排及乡村旅游地的营销等方面比较规范和完善,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借鉴作用:(1)尊重当地居民意愿;(2)转变经营主体和经营方式;(3)推行乡村旅游品质认证制度;(4)围绕“乡村特色”开发产品项目;(5)营销和开发并重;(6)拓展旅游细分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