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史料考证结合考古资料论证,阐述了成都平原西部的岷山即古史神话传说中的昆仑圣山———成都山。作为岷山南首的青城山被古人视为昆仑成都山的代表,在宋代仍有成都山之名。都江堰所在的都江,其得名源于江出天庭圣山成都山,为圣河成都江的省称。青城山、都江为圣山、圣河,对于进一步提升青城山、都江堰及都江堰市的文化形象,促进文化、旅游及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成都最先是居住在岷山的古蜀人(即蚕丛氏、蜀山氏)崇拜的圣山,它和昆仑、岷山虽名异而实同,都是沟通天地的天梯,亦即天柱.古蜀人内迁成都平原后,"名随主人",他们将新居地亦命名为成都.而"圣山崇拜"对古蜀文明有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纳西族与羌族原始宗教祭司及祖师的称呼、有关传说以及所使用法器相同或相似,说明两个民族原始宗教都源于古羌人原始宗教,这从一个方面证明纳西族与古羌人确有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4.
火把节古称"星回节",流行于滇、贵、川等地的彝、白、汉等民族之中,一般在六月下旬和十二月下旬举行,节日的意义在于以此标志新年。有学者认为,火把节与星回节来源不同。但联系彝族历法中"一年两截"制遗迹和彝族传统的恒星观测法,可以论证这两个节日习俗有共同的原初本质和古老渊源,从文化积累角度看,"星回"是"火把"的底层。火把节起源研究启示我们,中国民族学研究应注意"高文化"问题,重视文献、文物资料对于民族文明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彝族与汉族,自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部彝、汉民族关系史,就是各民族互相融合、各民族共同创造文化的历史缩影。试作如下论述.一、彝族溯源于古夷人距今约7000年前,有古夷人太昊部族伏牺氏、活动在今陕西、甘肃一带;同时有少昊部族金天氏,活动在今山东一带。其后期有颛顼、帝喾、臬陶、伯益等古夷人分支,最早进入中原,在今河南戎一带、与古人、古羌人、古狄人、古苗人、古蛮人的各一部分共同融合,形成华夏族,即汉族的前身。上述古夷人中,颛顼一支,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分布着很多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各少数民族,他们是藏、羌、彝、白、纳西、哈尼、普米、傈僳、怒、独龙、拉祜、景颇等民族,这些民族既是各自独立的人们共同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又是相互存在、密切联系的一个族群,研究西南民族史的大部分学者比较一致认为,他们的族源与古代氐羌族群有共同的渊源关系。本文借用“氐羌族群”这一历史范畴的专用名词,意在强调藏缅语各民族在民间舞蹈文化上呈现出来的共性特征是与他们历史上的渊源关系紧密相连的。由于这个地区历史上存在着十分复杂的民族情况,近百年来一直是民族研究领域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被费孝通先生称之为“民族走廊”的地带也包括在藏缅语族分布的区域内,费先生指出这条走廊“沉积着许多现在还  相似文献   

7.
试论百越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是早期的华夏族,后来的汉族,还是今天的中华民族,都是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古代的百越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史上,一直居于重要的地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具有深远的影响。早在新石器时代,百越先民曾经有过一次大规模、远距离的历史性迁徙,遂使其文化传播到一个相当广大的地区。其突进中原的一支,成为华夏族的主源之一,参与了中国第一王朝夏朝的创建,甚至还有可能居于民族主干和政权主导的地位。战国秦汉,是中华民族从华夏族演进到汉族的重要时期,百越民族大规模融入华夏、汉族,壮大了汉族的队伍,成为汉族的重要族源之一。在今日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又至少有11个民族被公认为源出古代百越,占总数的五分之一,百越后裔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  相似文献   

8.
濮、彝与竹崇拜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濮人与彝族古史上的濮人,居于今豫、鄂、湘、川、滇、黔六省之地,是我国中南、西南的一大土著族群,史称百濮。从有关民族学材料看,彝族与古濮人有着渊源关系。流传于川、滇、黔三省彝区的《支格阿龙》说,濮族女子濮莫列衣,去玩神鹰时,被神鹰滴血于身而孕,生下支格阿龙。这个传说,是彝族与濮人有族源关系的折光反映。又,《西南彝志》卷19里有“能沽卜  相似文献   

9.
多年以来人们对彝族为什么以"黑""白"为族称的问题困惑,有些学者对此问题提出种种疑问和看法。实际上黑白文化内涵与外延涉及诸多彝族深层文化。文章主要探讨彝族与"黑白"自称关系、"黑白"与宗教关系、"黑白"与月历关系等历史文化关系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根据考古材料,专家们对南京汤山和太湖三山岛等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进行了细致梳理,刻画了远古"长三角"地区人类生存状况以及人类迁徙的大致轨迹。学者们对"长三角"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序列基本形成共识,依次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其它年代较远且影响较大的有苏州草鞋山和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目前学界对"河姆渡文化"与"马家浜文化"关系的表述不一。笔者认为,良渚文化后出现的"南京湖熟文化"和"上海马桥文化"与商周时期作为"长三角"主体文化的吴越文化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但有关这两种文化对后世的影响,见仁见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地缘、血缘、业缘三方面分别对炎黄时代、先周和西周时期的姬姜二族的关系进行了具体考察,认为由姬姜二族而形成华夏族,又以华夏族为主体而形成汉民族。汉族与其它民族经过长期的融合而终形成现令的中华民族。而姬姜二族四十年的“三缘”关系则是中华民族凝聚和稳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黑""白"观念是与纳西、彝、羌等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族群以及喜马拉雅周边地区和"藏彝走廊"不少族群的宗教信仰和民俗有密切关系的文化现象.学术界因此将"黑白"观念与有些民族的族称联系起来作了不少探讨,也有不少争论.长期以来,纳西族宗教和民俗中的"黑""白"观念成为一个争议多的问题.本文用丰富的民族志、宗教学资料和历史文献为依据,深入分析了纳西族的"黑""白"观念.指出纳西族的宗教信仰和民俗是"尚白忌黑"的,纳西、纳罕、纳恒、纳、纳木依等族群的"纳"一词,是一个尚待探讨其含义的族名,无论它的语意与"大"、"巨大"或与"黑色"有无联系,都与"黑色崇拜"无关.此文对探讨有争议的彝族的"黑""白"观念以及进一步探讨藏缅语族族群的色彩信仰和相关的民俗亦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并考论了四个方面:(1)"炎黄子孙"、"与子同袍"是中华民族形成中的一个基本事实;(2)汉藏语系中各语族语支在语言文化背景上存在的亲缘关系;(3)"三星堆"与"金沙"两处文化遗存所标志的古蜀文化有着深远的古羌人渊源;(4)古彝文化与古蜀文化存在着许多联系和共同元素.  相似文献   

14.
"闽",是伴随着以蛇图腾为标志的种族而诞生的中国古代越系民族,其文化渊源深长。本文就"闽"字的由来,及其与蛇图腾的关系作一番考察。  相似文献   

15.
地处藏彝走廊核心区域的冕宁多续藏族与汉族、彝族的族际交往、族际互动,说明经济上的互通有无,文化上的兼容并蓄、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婚姻上的你娶我嫁,是衡量民族关系和睦友好的重要指标,反映了族际交往、族际互动与民族关系之间的现实动态.  相似文献   

16.
对凉山彝族毕摩信仰与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破译彝族毕摩信仰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探讨原始宗教信仰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采用自编量表与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抽样测试,结果表明彝民族的主观幸福感在毕摩信仰的不同得分组和不同年龄组中差异显著;彝民族毕摩信仰与生活满意度、正负情感显著相关;毕摩信仰对彝民族的主观幸福感有积极的"心理整合"效应.  相似文献   

17.
[摘要]藏彝走廊,地理范围涉及甘、青、川、滇四省及西藏东部的昌都地区,学术界对藏彝走廊民族问题的研究日益活跃,产生了许多成果,但对回藏和谐民族关系的研究则相对薄弱。走廊内回族与藏族都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分布广泛、人口众多、具有独特文化和宗教、影响较大的民族,回藏关系是我国西部地区历史悠久、交往密切和具有代表性与独特性的重要族际关系。本文通过对藏彝走廊中回族与藏族和谐民族关系研究状况的介绍,指出其研究特点与不足,提出研究该问题的内容设想和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近年来宝墩文化和营盘山文化的相继发现,学者们加大了对三星堆文化的来源与古蜀文明起源的关注,在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的相互印证中,加快了古蜀文化"寻根"的步伐。本文的"古蜀国起源"是特指三星堆文化(除三星堆遗址一期文化)产生以前、关于蜀地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重点在于"来源"或者是"继承关系"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团结思想,彝、藏、汉渊源关系,各民族忌讳习俗文化等方面,阐述了在民族院校学生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期盛行着"华夷之辨"的思想观念."华夷之辨"要求严格区分华夏族和少数族,夸大了二者的差别和对立.尽管"华夷之辨"的提出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这一命题本身是错误的,其危害也是严重的."华夷之辨"观念的错误在于否认民族的平等性、民族的融合性和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融性.它助长了大汉族主义,肇始了闭关自守政策,直接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