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田野工作方法的完善是现代社会文化人类学发生发展的开端 ,并对其以后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田野工作的发展过程中 ,论争始终与其相伴随。但论争没有延缓田野工作的发展进程 ,也并不影响对它的评价。田野工作仍然是人类学重要的标志性方法。田野工作的发展及其争论为中国的田野工作者带来了启示  相似文献   

2.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研究方法,人类学的一些新理论、新方法大多是对田野调查成果的提炼、概括和升华。在田野工作的推动下,民族志文本和话语的表述方式渐趋多样性和科学性。伴随着田野工作范式的动态演变,论争始终与其相随,同时也给中国的田野工作者带来了启示。  相似文献   

3.
通常,我们以为了解了一个村庄的地理、人口、文化等就算是认识了这个村庄,我也不例外,因此我将《乡村社区的信仰、政治与生活》导论后的第一章命名为"认识吴庄".然而,随着田野工作的展开和写作的深入,我发现对吴庄似乎越来越不认识了.现在看来,我所以为的"认识吴庄"是何等的"学术中心主义",以为那种我们习以为常的条分缕析的知识性认识就是对吴庄社会的真实理解,这种主观意识上的"我"文化狂妄症显然并不一定是西方文化霸权主义者的专利,我们这些处于国际学术边缘的人也同样分享着这些学术顽症.进而,我发现所谓的"认识"吴庄(或任何一个村庄,一个人群,甚至一个事物、一个人)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研究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田野工作开创了一种有别于书斋式的研究思路,对人文学科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教育领域,借鉴田野工作的成果来审思、检讨教育学,对探求教育研究的应有之义大有裨益。本文借鉴人类学田野工作研究一个社会所采用的特殊方法和研究视角等,就如何丰富、充实教育研究,更新教育学研究观念和视角,拓宽教育研究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发展扎根于中国的本土教育的理念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明恩溥的"窥视法"比喻入手,探讨了中国乡村民族志田野工作中隐含的乡村中心主义与尴尬问题。文章首先讨论了乡村中心主义的持续影响,即农村代表"真正的"中国的观点。它将农村和城市割裂开来,并否认农村也有现代日常生活。若承认如今中国农村也出现了现代日常生活,并且普通百姓清楚乡村中心主义和它的对立面(城市中心主义和现代性),那我们就需要找到合适的研究方法去处理日常生活中乡村主义和现代主义表述的社会用途与纠葛。文章接着论证了"反思窥视法"正是一种合适的方法。从笔者在湖北省西南部做田野调查遇到的尴尬入手,笔者认为"窥视法"的窘境是一个反思当代中国乡村道德话语与行为日益模糊的好起点。  相似文献   

6.
人类学致力于研究人及其文化,其学科一大特色便是较长时间的田野工作(field work)和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ersvition)的方法,对于人类学的研究者而言,田野工作本身也被视为进入人类学学科的成年仪式和看家本领,其重要性自不待言。《人类学家在田野》便是这样一本对田野工作集中进行反思和讨论的极佳  相似文献   

7.
“在档案馆中做田野工作”、“在田野工作中做历史研究”、“在历史研究中做田野工作”可能是“历史的民族志”的三种实践形态。如何更好地融通“过去”与“现在”,并对“制作历史”进行知识论反思,是“历史的民族志”实践所面对的方法论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这篇访谈录中,滕星教授以自己多年来在国内外开展教育人类学田野工作的亲身经验,特别针对他在云南省澜沧县拉祜族社区女童教育问题开展的田野工作,做了深度的教育人类学报道与阐释,提出了教育人类学田野工作的标准,对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学术化和理论化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广西民族大学徐杰舜教授对中央党校徐平教授的访谈,让我们对中国人类学有更深的认识。从某种意义说,人类学是泡出来的,你一定要花时间去做田野工作,它是个成本很高的学科。然而,人类学是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对于中国过去、现在、未来的研究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人类学田野工作的基础上 ,运用人类学的知识和社会记忆理论 ,对年都乎虎傩活动的仪式结构和象征意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在农村社会生活转型之际,农村老人作为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出现了社会生活隔离化、社会身份边缘化、经济能力弱势化等"去价值化"和"去道德化"趋势。作为微观个体的他们采取了较为积极理性的实践方式,在日常实践中建构了生活理性原则,但日常生活的二元性张力和农村社会的脱域性,使他们的实践呈现出困顿与悲壮的意义。深度剖析农村社会现实与农村老人日常实践生活理性建构的关联性,是当前我们应给予农村老人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12.
人类学以叙事书写为特征,与其它社会科学学科不同,其田野研究途径是研究者个人自觉的实践、理解与反思的结合,不可复制,更不能复印。田野实践尤能体现人类学的关怀,对远、近、亲、疏不同人的关怀。田野是一种"内省"与"外察"并行的态度,而其具体研究方法不是一套可以传授的操作程序,不限于一个场所,一段时间,一种职业。  相似文献   

13.
农村土地承载着社会保障功能的同时,也承担着经济发展、文化和情感寄托等多种功能。现实中由于农村社会保障缺位而使土地保障地位凸显,便产生了“土地换保障”的认识与做法,实践中发现这是一个不对等命题。正确认识土地权益与农村社会保障的不对等性,准确把握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趋势,通过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帮助农民创造更多财富、加强小城镇文化建设等途径,正确处理土地流转与农村社会保障关系。  相似文献   

14.
组团教研是继区域联片教研之后基础教育教研实践的又一创新形式。农村幼儿教师组团教研对改善农村幼儿园区域教研指导力量不足、幼儿教师实践能力偏弱的现状具有实际意义。U-K互助式农村幼儿教师组团教研因加入高校专家的力量而更有“深耕”的意蕴,一方面,它为高校师生“基于教育现场的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带领农村幼儿教师开展行动研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发挥着专业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农村建设用地的用途管制规定了农民宅基地所有权的集体属性,而在具体的产权实践中,农民对宅基地的产权认知越来越趋向于私有化。宅基地产权的地方性建构意味着对土地产权的讨论必须进行“在地化”的理解,S村宅基地制度的在地化实践以及土地管理权的上收为农民提供了富有弹性的私人化实践空间。同时,基于地方性共识的农民宅基地需求同该制度空间相耦合,共同形塑了农民对宅基地属性的私化认知。  相似文献   

16.
汉语中的"民主"一词早在先秦时代的文献中就已出现,但其词义内涵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却大不相同,"民"和"主"成偏正结构,意为"民之主";在现代汉语中,我们今日所言之民主乃经由英语的"democracy"一词在19世纪时跨语际而来,并逐渐在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实践中被重新建构起其复杂和流变的词义内涵。本文力图通过对于19世纪"民主"概念在中国的使用意义的分析,来理清这个不同于我们传统理解的概念在进入中国的肇始,是如何被我们所认知和接受的。  相似文献   

17.
"实践"范畴是实践美学的逻辑起点,如何正确理解"实践"意义对于我们认识实践美学具有重要的影响。实践美学本身对于实践的理解经历了一个由狭义到广义的过程。从对其梳理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实践美学作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学科是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目前,村落正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栖息地,也是许多民俗学家涉足田野的地方。现代民俗志的基础是田野作业,并最终由从事这种实践的学者来实现。田野点的选择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进入田野作业,建立田野关系,实现田野互动,田野工作者需要在这一过程中遵守田野伦理,这种行为规范不仅来自一般性的学术理念,也来自一种学术传统,它是学者个人、社会、历史文化综合作用的产物。一部民俗志的写作,反映了学者的身份定位,民俗志材料的建构过程也是学者的学术追求和思想表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资产评估定义的界定,分析了资产评估的内涵,提出市场性是资产评估的本质特征。同时,运用经济学理论并结合资产评估实践,探讨了资产评估结果反映的经济含义,得出资产的“市场潜在价格”是资产评估结果的必然反映,并依此研究得出资产评估结果具有客观性和唯一性。最后通过分析市场性贯穿于资产评估工作的全过程来论证市场性是资产评估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关于“应用语言学”内涵的探究,至今已经走过了20年的成长道路。20年来,中国关于“应用语言学”内涵的认识主要可以简要地概括为“语言学的应用”“语言的应用”以及“语言本体和本体语言学同应用各部分结合”三大类。应用语言学内涵的进一步梳理与廓清,须以与应用语言学内涵相关联的若干基本问题之厘清为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