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颙卒年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典律诗发展史上,周颙应占有一席之地。其《四声切韵》一书较早提出了四声之目,嘉惠于学林颇臣。梁武帝萧衍不谙四声之说,特意问周颙之子周含“何谓四声”(《见梁书·沈约传》),可见在当时人心目中,周颙实是四声的发现者。可惜,关于周颙生卒年,史传没有明确记载,所以歧说不一。《南齐书》本传仅云:“颙卒官时。会王俭讲《孝经》未毕。”王俭于永明三年领国子祭酒,七年五月卒。据此,陈寅恪先生在《四声三问》中推断周颙卒年“当在永明七年五月王俭甍逝之前,永明三年王俭领国子祭酒及太子少傅之后。”日本学者铃木虎雄先生据沈约《与约法师书》中“去冬今岁,人鬼见分”一句考订周颙卒于永明六年冬。(见《沈约年谱》)  相似文献   

2.
一、《过龙泉寺精舍》非孟郊佚诗而系孟浩然诗中华书局1981年版《全唐诗外编》据《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汝州部》所载,辑《过龙泉寺精舍》五言七韵为孟郊佚诗,误。此篇显见于宋蜀刻本、明铜活字本《孟浩然集》(杭州大学图书馆藏),文同,仅题别作《疾愈过龙泉寺精舍呈易业二公》,当系孟浩然诗。另有三证:其一,诗中“远公”、“虎溪”二典并出自庐山,前者见于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卷六《晋庐山释慧远》,后者见于《莲社高贤传·百二十三人传》。考孟郊一生并无  相似文献   

3.
中会寺系千山“五大禅林”之一。位于千山中部五老峰南山坡上,因居千山五寺之中,且昔年五寺之僧多集会于此,故名“中会寺”。中会寺历史悠久,据寺内明万历八年(1580年)重修碑记记载,中会寺“历汉唐宋元,中经水火,不知几变”。清嘉庆四年(1799年)重修碑记记载,“襄平南千山上自唐敕建古刹有五,中会寺居中”。可见,中会寺于唐代已经建成,甚至可以追溯到汉代,几经水火,多次易址,后于明万历八年在现址进行了重建。至今在寺北山和西山等处有古庙遗址多处。现寺殿宇大多为明代建筑,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在《游辽东千山顶记》中曾记述:“中  相似文献   

4.
南京栖霞寺的创立与南齐征君明僧绍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明僧绍出生于山东平原郡一个有信佛传统的世族家庭里。他有很高的儒学修养,自宋至齐,多次拒绝朝廷的征辟。最初,他在长广郡即今山东青岛一带聚徒讲学、泰始二年(466),由于淮北四州沦于北魏,他随家族南下建康,升明元年(477),又随其弟明庆符到郁州。三年后,他回到建康,并定居摄山,修筑栖霞精舍。永明二年(484)明僧绍去世后,他的儿子明仲璋舍宅为寺,永明七年(489)法度禅师以栖霞精舍为基础,正式创立了栖霞寺,  相似文献   

5.
南京栖霞寺的创立与南齐征君明僧绍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明僧绍出生于山东平原郡一个有信佛传统的世族家庭里。他有很高的儒学修养,自宋至齐,多次拒绝朝廷的征辟。最初,他在长广郡即今山东青岛一带聚徒讲学。泰始二年(466),由于淮北四州沦于北魏,他随家族南下建康,升明元年(477),又随其弟明庆符到郁州。三年后,他回到建康,并定居摄山,修筑栖霞精舍。永明二年(484)明僧绍去世后,他的儿子明仲璋舍宅为寺,永明七年(489)法度禅师以栖霞精舍为基础,正式创立了栖霞寺。  相似文献   

6.
《头陀寺碑文》入萧统《文选》,佛教典籍《出三藏记集》称寺碑文“文自彼制”而“道缘成业”,亦“总入于集”,从目录学可知寺碑文兼跨僧俗两界。《头陀寺碑文》以西天佛地为参照,以中土建筑话语叙说佛教寺院与佛理,其话语跨建筑、佛教两界,由此体现了“碑文”文体其中的一类,由“主于叙事”向“主于议论”之“变”。《头陀寺碑文》以中土义理话语与文章笔法之类叙说佛理,跨中土学术与西土佛教两界。跨文化的多重话语的介入与重构,令寺碑文增添了许多魅力。  相似文献   

7.
《小雅·采薇》第三章:“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毛传:“阳,历阳月。”郑玄笺用《尔雅·释天》“十月为阳”谓“阳”指十月。后世注家多从之。按,“阳”不是指十月。诗首章云:“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暮止。”时当岁暮,薇已萌芽(岁暮春天即将来到,许多植物已暗暗发芽)。次章云:“采薇采薇,薇亦柔止。”薇菜已长出柔嫩的苗株,时节已届初春。三章即写“岁亦阳止”。四章云:“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常棣花开,也为春日。前  相似文献   

8.
《史记》中的“骑”字,有两读:其一为渠羁切,支韵群母,止摄开口三等字。今音qí,为动词。《说文》:“跨马也”。其二为奇寄切,寘韵群母,亦属止摄开口三等字。今音jì,作名词。本文试就此二“骑”作初步考查,并对《绛侯周勃世家》中“将以下骑送迎”一语提出个人的管见。“骑”作动词,《史记》凡32例。主要作“骑马”义,即《说文》所谓“跨马也”。例如:  相似文献   

9.
李贽在麻城芝佛院讲学传道之际,被诬为“左道惑众”、“僧尼宣淫”,而受到封建统治者的迫害,李贽避难于河南商城黄檗山的法眼寺。在法眼寺,李贽继续讲学传道,撰写诗文,修订《易因》,而后随马经纶北上。文章对李贽这一阶段的历程及著述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佛教在藏区的复兴与青海丹斗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丹斗寺是藏传佛教后弘期“下路弘法”的发祥地。经“三贤哲”、喇钦·公巴饶赛等佛教大师的不懈努力,在这里招徒建寺,积极传法,为多康地区培养了众多的佛教僧徒,并逐渐形成了佛教复兴与传播的中心,进而又为卫藏地区培养了佛教复兴骨干力量,从而带动了佛教卫藏乃至整个藏区的复兴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全唐诗》卷五0四郑巢有《瀑布寺贞上人院》诗,诗云:“林疏多暮蝉,师去宿山烟。古壁灯熏画,秋琴雨润弦。竹间窥远鹤,岩上取寒泉。西岳沙房在,归期更几年。”诗中之瀑布寺不见史志记载,故对其所在、沿革未能了然。然道宣《续高僧传》卷三十《隋天台山瀑布寺释慧达传》曾载云:“释慧达,姓王,家于襄阳,幼年在道,缮修成务,或登山临水,或邑落游行,但据形胜之所,皆厝心寺宇,或补缉残废,为释门之所宅也。后居天台之瀑布寺,修禅系业。”颇疑此瀑布寺或即郑巢诗中之寺。如二者为同寺,则瀑布寺在台州,且隋时已存。郑巢诗中之“瀑布寺”臆测@李芳民…  相似文献   

12.
蜀郡守文翁于西汉景帝时在成都立官学、建学宫,开启了地方政府兴办学校的先河。文翁学宫的建筑在东汉两百年间经焚毁、兴建、修葺、增扩,变化颇大。现将其演变情况试论于后。 至东汉前期,文翁学宫建筑可考者,有文学精舍、石室讲堂和文翁祠堂。《华阳国志》:“始文翁立文学精舍,讲堂作石室。”《汉书·文翁传》:“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然而,班固于汉章帝前后所盲之文翁祠堂此后不见记述,代之而来的却是“周公礼殿”。祀主更替,疑与东汉火延学宫有关。  相似文献   

13.
段义宗是唐末的南诏诗人。他“一歌一咏,捷应如流”“雅善词章……言论风采,倾动一时。”他曾出使前蜀,因不愿朝拜,削发为僧,号曰大长和国左街崇圣寺赐紫沙门银钵。《全唐诗》和《全唐诗补逸》录存其诗五首。其中《题大慈寺芍药》和《题三学院经楼二首》等诗当作于为僧之时,均颇具唐诗情韻。另有《思乡作》一诗在当时就被称为“高手”之作。这些诗在当时已甚流传,如《题判官赞卫听妓洞云歌》虽较粗疏浅率,诗意不多,也在人们“口俗之间,无不缮写”。  相似文献   

14.
复旦大学馆藏稿本《补三国艺文志》二卷,题“常熟吴卓信撰”,图书馆登录号(3783)。此书与《补三国食货志》稿合装为一册,卷内铃“大隆”白文长方印、“欣夫”朱文方印、“蛾术轩箧存书”朱文方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朱文长方印各一杖,可知为吴县王欣夫(大隆)先生旧藏。《补三国食货志》稿亦题吴卓信撰,其摽卷数则题“下之上”、“下之下”,仅存下二卷,审为残缺未完之本。按《常昭合志稿》三○载吴氏生平著述,称有“《三国补志》六卷、《补表》六卷,欲刻未果。”盖吴氏《补食货志》稿原本当有四卷,合以《补艺文志》稿二卷,其数适为六卷,与《志稿》称六卷者若合符契。今其《补食货志》稿已佚上两卷,所幸《补艺文志》稿尚首尾具全,瑰然独为完壁也。此本楷书工整,虽间  相似文献   

15.
蔡梦弼,字傅卿,建安(今福建建瓯县)人。其生卒年及行实均不详。然考其《杜工部草堂诗笺跋》,乃作于南宋宁宗嘉泰甲子(公元1204年),其活动时代似应在淳祐之前。蔡氏平生治杜诗功力甚深,尝据鲁(?)偏次本所作《杜工部草堂诗笺》五十卷,即是“博求唐宋诸本杜诗十门,聚而阅之,三复参校”而定,并于“逐句本文之下,先正其字之异同,次审其音之反切,方作诗之义以解释之,复引经子史传记以证其用事之所以出”(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跋》)。蔡氏笺杜,旨在使“得之者手披目览,口诵心惟,不劳思索,而昭然义见”,因而对于“旧德硕儒,间有一二说者,亦两存之,以俟博识之决择”。基于这一思想的指导,为了弥补会笺之局限与不足,蔡氏于诸多杜诗注本之外,更博采宋人诗话、语录、文集,说部,得二百余条皆论说杜诗者,汇为一集,名曰《草堂诗话》。《草堂诗话》辑入两宋名儒的杜诗评论二百余条,编为两卷。其中对杜诗整体的宏观论说,  相似文献   

16.
上元二年写作于草堂时期的《戏为六绝句》是杜甫最重要的论诗著作,在《戏为六绝句》中杜甫提出了“亲风雅”、“当时体”等观点,“亲风雅”、“当时体”等主张对杜甫草堂时期诗歌思想的多样化和艺术形式的升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使杜甫的草堂诗体现出了“诗史”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广韵》日母字发展至今北京音系有着很多不同的读音变化,东北地区有着和其他方言不同的变化:止摄开口字读为零声母,止摄开口以外的日母字丢失[zt]声母,并有[i]介音,亦读为零声母。这很可能与明末清初以来山东“闯关东”的数千万移民有关。移民带来了他们的方言,使东北方言形成了一些与山东方言相似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康熙字典》将“(齿页)”字收在页部正编,将“(齿赞)”字列入齿部备考,以为一与头有关,一乃齿之属,仅据《字汇补》注音,而不详其义。《中华大字典》以其无义,迳将二字汰除。 按,二字出《改併五音类聚四声篇海》,亦有音无义,不同部居,为《字汇补》所本,《康熙字典》未识其源。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今古方言大略》二字联绵为释  相似文献   

19.
以<中原音韵>知二庄、知三章两分为出发点,讨论明末韵书<元韵谱>古知庄章三组声母的读音分合.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元韵谱>里读为两套声母,其中在古开口字里,知二庄、止摄章组字声母相同,读□t□组,知三章组字(除止摄章组)声母相同,读□t□□组;在古合口字里,三组声母已经合为一组,读□t□□组.较之<中原音韵>、<元韵谱>知庄章三组声母两分趋势渐弱,合一趋势渐强.  相似文献   

20.
《国语》分别记载从周穆王起至鲁悼公止五百多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史事,全书共分二十一卷。《国语》,以宋明道二年(公元一○三三年)版本为最古(三国吴韦昭解,北宋宋庠补音)。韦昭《国语解叙》说:“昔孔子发愤于旧史,垂法于素王。左丘明因圣言以摅意,托王义以流藻,其渊原深大,沉懿雅丽,可谓命世之才,博物善作者也。”宋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