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玉良 《青海社会科学》2012,(5):129-132,140
日益深入的全球化趋势对我国文化建设和对外文化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外文化传播离不开系统的儒家经典的翻译与传播。目前,儒家经典现有译本存在许多误译和曲译现象,需要有效的重译工作;儒家经典译本也存在传播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在西方社会的影响十分有限。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制定未来儒家经典翻译与传播的系统规划,方能为在国际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2.
翻译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是决定文化传播效果的直接因素和基础条件。从文化翻译和跨文化传播学结合的视角,考量对外文化传播文本翻译的策略选择,指出根据翻译目的、文化传播译本功能、传播学受众因素等综合考虑,灵活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尽可能追求对外文化传播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论语》的英译是西方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模因与《论语》中的儒家文化的不同译本的分析,可以发现模因正是文化传播的有效桥梁,而文化的传播也正是模因进化的结果。儒家模因正是在文化进化与模因论相结合的背景下通过中西方译者的不断努力实现其传播和传播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中的成语英译与民族文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本质,寄托了中华文化精魂,解读《红楼梦》实际上就是在解读中华文化。在推动中华文明面向世界、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之丰富内涵的大背景下,《红楼梦》杨宪益、戴乃迭译本越来越表现出其顺应时势的文化优势来。本文将从杨译本《红楼梦》中的成语翻译的五个方面来阐述其对民族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罗幸 《广西社会科学》2012,(11):172-174
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的深入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在东南亚的跨文化传播势在必行。文化的接近性使得广播电视在跨文化传播中得以顺利进行,但在传播中存在语言障碍。新传媒时代跨文化传播人才培养应该扩大与东盟各国的文化和传媒业的交流与合作、以跨文化传播需要为基点,进行人才培养研究、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实现"实战式"教学。  相似文献   

6.
裘禾敏 《浙江社会科学》2012,(6):134-138,161
论文主要回顾了国内外《孙子兵法》英译研究概况,试图描绘主要译本在不同时期的传播规律,从历时与共时的维度比较、描摹《孙子兵法》在异质文化的运行轨迹与反拨情况,认为迄今为止因少有学者追踪该典籍英译本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接受与影响,所以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研究的不平衡与中外文化交流“逆差”的局面;论文还就英译本的整合、典籍英译与文化输出等问题对其未来传播研究作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7.
跨文化传播中,文化对翻译活动中的译者、读者、译本等要素存在诸多影响,只有在翻译活动中消除或弱化这些影响,才能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8.
模因是传播文化的单位,可以被复制和模仿.文化模因被复制传播的过程,实则是以翻译为中介的.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交流,是动态的、可变异的.一部文学作品中文化模因可复制程度及其在异国的传播效果与译本、译者和目的语读者密不可分.葛浩文在其英译本《生死疲劳》中所体现的切斯特曼的五大翻译超级模因,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以及外国读者对作...  相似文献   

9.
王逊佳 《东岳论丛》2019,40(10):149-156
书评人作为文学系统中重要的标准塑造者与舆论引导者,对于译本在目标语文学文化中的传播与经典化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其小说英译本受到了西方书评人及时、广泛、持续的关注;与此同时,书评亦成为新旧译本经典之争的角力场。文学经典的轮替既有客观原因,也可能受到包括书评人在内各种主体的操控。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今天,中国文学译著的出版者、编者、译者以及翻译研究者应充分认识文学系统的复杂性与文学评论的重要性,积极跟踪优秀译本在海外评论界的接受情况,为其在世界文学中的经典化营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优秀文化之一的中国古代小说随着中泰两国人民的密切来往流传到了泰国。中国古代小说在泰国的传播方式主要有口承、汉文文本和泰文译本几种,汉文文本多有流失,目前主要收藏在泰国国家图书馆塔瓦苏吉分馆;在出现了泰译本后,中国古代小说在泰国的传播才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1.
朝鲜 15、16世纪翻译了大量的汉文作品。这些作品不但反映了当时朝鲜语的使用状况 ,还反映了中世纪朝鲜人的翻译思想和翻译手法上的特点。所以这一文化遗产是研究朝鲜语言的发展变化和朝鲜中世纪汉文翻译的重要史料 ,但一直没有引起语言学界和翻译界的重视。现从翻译和语言的历史角度 ,分析这一时期朝鲜汉文翻译本的特点 ,并考查其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期中国古典戏剧英译者们开始从文学审美的角度出发,注重对原文语言、文化、文学成分的保留,译文中汉语成分开始增多,中国文化互文性增强,杂合度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3.
王丽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1):99-101
本文以Arthur Waley《道德经》的翻译为例,结合深度翻译理论,解析深度翻译策略在典籍英译中对传递蕴含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电影片名的翻译应重点强调译名对观众的影响,为此翻译时要考虑到观众的思维习惯、审美特点、情感因素、知识背景等,以动态对等和顺应理论为指导,做到译文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文化心理。优秀的汉译名一般具有能高度概括全局内容的特点,在遣词造句上多用四字词组且好用比喻。在大众消费文化的影响下,译名适当地追求夸张,套用旧有译名以增加对观众的吸引力亦无可厚非,但要避免陷入庸俗化的泥潭。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与深入,中国要向世界展现华夏文明和中国文化,而戏剧正是文化的精髓。我国有丰富的剧种和曲目繁多的优秀剧目,要有效地展现中国文化就要让优秀剧目跨出国门尽显中国戏剧的魅力。然而由于戏剧剧本的内容有大量的文言句式和诗词曲赋,在翻译中要有效地传递诗词曲赋的意象美面临很多挑战。同时,戏剧剧本的内容中还有大量的古代典故和戏剧术语,这些对于中国人都陌生的中国元素要有效地传递给全世界的朋友就需要有高质量的翻译。翻译的高质量需要有效翻译理论的指导,文章尝试用翻译剧本为例,阐述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戏剧剧本翻译的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16.
鸟类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译者在英译时应该把它与诗人的情感、诗词的主旨联系在一起,把它作为文化语境的一部分进行分析。从文化的视角讨论鸟类意象在古典诗词作品中的英译策略,有助于向目的语读者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7.
忠孝文化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粹。中国古诗词中忠孝文化的英译应结合文化翻译的本质以及中国古典诗词本身的审美特征进行综合翻译。从文本分析入手,对中国古诗词中蕴涵的忠孝文化内涵进行细分,发掘中国古诗词中忠孝文化的独特性与审美因子。在此基础上,探索中国古诗词英译时如何通过选词、构句、语篇效果等各种语言手段,表现中国古诗词中忠孝文化的独特性与审美性,使英语读者也能够体验到中国忠孝文化的神奇魅力。  相似文献   

18.
依据夏廷德的翻译补偿原则,对讽刺经典《格列佛游记》的三译本注释进行了多维度的对比分析,肯定了译者在帮助读者了解异域文化知识方面的作用,但是译者在实施注释补偿时,有时不能体现重点,前后矛盾;有时甚至会背弃著者的意向和翻译目的,无法再现原著效果。如果缺少准确规范的翻译注释,文学经典的译本可能被降格为通俗读物。  相似文献   

19.
朱墨 《云梦学刊》2013,(3):101-105
朱光潜既是美学大师,也是翻译大师。他早年在欧洲留学就开始了长达六十余年的翻译生涯。作为中西文化的合璧者,他精通多种外语,曾翻译选编我国第一部人道主义和人性论言论;为撰写《西方美学史》翻译了大批西方文献。他翻译的黑格尔的《美学》(三卷)及维柯的《新科学》,是其翻译生涯的两大里程碑。他的翻译思想丰富,主要表现为:翻译者要具备中文、西文和素养三个条件;翻译是学好外语的最好途径;翻译应忠实原文;翻译要克服不正之风。  相似文献   

20.
一个民族能否保持自身的文化认同,其先决条件是实现本民族的文化自觉。中国典籍译介在本质上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髓。适度文化自觉体现在通过理性认知中西文化特征,在不损害中国文化精髓的前提下,以合适方式译介具有普世价值的中国典籍,满足西方受众了解中国文化的需要。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培养中国典籍译介的适度文化自觉,是建设多元共生和谐世界文化秩序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