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末,冯小刚的喜剧电影给当时相对沉寂的国内电影市场带来了勃勃生机,形成了一种品牌.文章着重探讨了冯小刚喜剧电影中的文化要素:相声的电影化表达,冯小刚喜剧电影中的相声因素;小品的电影化表达,冯小刚喜剧电影中的小品因素;最后,从家庭观念、生活情景、流行文化等方面,论述了冯小刚喜剧电影的文化亲和力,也就是当代文化对其作品的影响.总之,冯小刚的喜剧电影已经成为一种现象,尤其是他在喜剧电影作品中对文化的传承和吸收,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也是其作品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冯小刚的喜剧电影蕴涵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在思想层面力求复归传统文化,这正是使其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对于冯小刚喜剧电影而言,中国传统文化要素主要体现在电影作品的营销策略、思想内容和艺术心态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冯小刚是中国内地喜剧电影的领军人物,其喜剧影片具有鲜明的特征。特别是那些诙谐幽默的人物对白,蕴含着一种特别的冯氏幽默。笔者以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为理论基础,以冯小刚喜剧电影中人物对白为实例,重点分析影片中的人物故意违反会话合作原则所产生的幽默效果。通过分析表明,谈话者对会话合作原则的适当违反,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  相似文献   

4.
冯小刚的喜剧电影中贯穿着诸多传统文化内涵,能调动观众心中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其喜剧素材在嘲讽当代社会现实之时,又表现了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价值。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剖析其作品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及现代社会对于传统文化内涵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冯小刚的喜剧电影别具一格,他非常注重人物台词的建构,也擅于将自己独特的风格标示在人物台词上。我们利用统计手段,对冯小刚近年来的喜剧电影人物台词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人物台词的总体风格特征可以用“俗”与“活”两个字来概括,而这种“俗”与“活”的精髓在其影片中又主要是通过人物台词淳朴生活化、机智诙谐化、俚俗趣味化以及灵活新颖化的方式彰显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电影植入广告作为一种新型广告,在国内出现时间并不长,但发展非常快。相对于普通电视广告,电影植入广告较为隐蔽,在潜移默化中被受众所接受,所以投放效果更好。作为以拍摄商业电影著称的导演冯小刚,更是成功将广告运作于电影之中。文章试图通过分析冯小刚电影中的植入广告来了解国内电影植入广告的发展情况,具体分析了冯氏电影中植入广告的类型并分析了其不足,最后对于如何提高电影植入广告效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冯小刚的喜剧电影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其幽默点主要来源于剧中的人物台词.因而,从语言的微观层级来解析冯氏喜剧电影人物台词的建构艺术,不仅可以较为清晰地把握冯氏喜剧电影人物台词的语言创作技法,而且也为喜剧电影幽默人物台词的建构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思路和理论范型.  相似文献   

8.
电影《长城》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商业电影的跨文化制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回顾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商业电影跨文化制作的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个案历史的追溯,可以描述以冯小刚电影为代表的中国民营电影公司华谊兄弟跨文化电影制作的三个发展阶段,即:与好莱坞合作,初试国际市场的初期阶段;借鉴香港方式,探索多元类型化与大片制作的中期阶段;最终转向立足本土的创新,促生主流大片的后期阶段。其发展轨迹既印证了在中国电影市场进一步与全球接轨的时代,跨文化制作必然是商业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也探索了"以我为主、汲取众长、多元制衡、回归主流"的运营模式与理念,其经验值得未来中国电影的跨文化制作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生态批评反对启蒙运动以来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期待以一种更为广阔的视野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工业文明时代的和谐共生。新时代类型电影中,灾难片仍然是一片生态荒漠,英雄主义的成功塑造遮盖了本应出现的生态批评和反思;喜剧大片和动画片展现出基础的环保理念,带来一定教育作用;女性电影和少数民族电影采取了与生态批评相似的立场,实现了国产类型电影中的生态救赎。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电影市场,滑稽打闹喜剧类型正逐渐赢得票房,成为显性而瞩目的类型形态,其美学特质和形式要素早在百年前中国电影拓荒期的滑稽喜剧短片中即可循迹溯源。当代滑稽打闹喜剧电影延续了早期滑稽类型短片的诙谐打闹类型传统,在当代语境中对其显性的类型元素有所传承和放大。探讨早期滑稽短片在当代滑稽打闹喜剧类型电影中的传承,对中国现代商业电影市场发展的类型方向和类型建构,具有历史性和当下性的双重意义。?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1.
类型电影与类型批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无论在传统电影批评还是现代电影批评的领域,类型批评都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批评方法之一。它的研究对象类型电影的产生是大工业生产和艺术审美合力的产物;类型电影的本质内涵是模式化,它的创新是在模式基础上的破格;类型批评的历史和类型电影的创作并不同步,在经历了现代批评理论的洗礼后,类型批评呈现出综合化的跨学科的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12.
《南都学坛》2017,(2):59-64
在中国电影市场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电影民族性的问题需要再次被提及。在电影产业化语境下,我们应当尝试将类型电影经验与中国民族性特征相融合,同时还应对电影民族性有更具开放性的认识: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继承和更新是中国电影民族性的表现;关注和反思中国社会现实也是电影民族性的体现;传达当前社会人们共通的情感体验,同样是建构中国电影民族性的有效方式。中国电影民族性的建构,不但可以为中国电影打下牢固的文化根基,也可以强化本土观众对国产电影的认同,有利于中国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类学家认为不同的仪式行为反映出人类群体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透过对仪式的解读,可以认识到他们的生存习性与文明发展模式。仪式与文学的共同之处在于表达人类复杂的诉求,触及心灵世界,并发挥特殊的社会功能。小说中的仪式书写不仅承担着文本对社会现实的"直接表现",还起到了对社会文化"含蓄表现"的作用。仪式书写有多种存在方式,既具有符号的象征意义,又具有文化认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三女婿拜寿”是在我国民间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笑话故事。它以极具生活情趣的礼仪民俗为叙述背景 ,具有丰厚的社会文化底蕴 ,是民间生活故事中的一支奇葩。本文通过对故事进行分类 ,从现代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出发 ,剖析故事情节背后所蕴含的群体心理、社会制度等文化内涵 ,探索故事兴盛不衰的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15.
荆墨 《社区》2009,(17):57-57
冯小刚的电影看得到不少.书还是第一次读到。看到《非诚勿扰》(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这本小说时,心想冯小刚也学精了,也想借电影《非诚勿扰》的东风,赚它个钵满盘盈。在小说中,冯小刚延续了他电影中常见的冯氏幽默.与他的贺岁剧相似.这本书又一次展示了他的嘻皮与幽默。  相似文献   

16.
德勒兹电影理论中运动影像的部分基本上与一般所谓的类型电影范畴重合,他从本体、系统、构成三个方面对类型电影进行了把握:在本体方面,他提出了“内外不分”的“感官机能”本体说;在系统方面,他探讨了类型分类的形式主义原则;在构成方面,他描述了欲望碎片在类型电影中生成和被文明包裹的“冲动”构成模式。其类型电影理论兼顾了类型电影工业生产和艺术的属性。  相似文献   

17.
仪式一直是人类学民族志书写的重要对象,由于其与艺术、审美制度的内在关联,也必然是审美人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从发生学上考察,艺术和仪式具有共生关系;仪式自身也潜藏着审美因素;仪式作为一整套符号象征体系,是人类隐喻思维的展现,这种诗性智慧浇铸了仪式的神圣之美。仪式对个体审美倾向和审美情感的建构与塑造及审美原型的生发,构成了仪式作为审美制度的内核。  相似文献   

18.
多元视野下的台湾电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台湾电影的研究一直是大陆和海外华语电影研究中较为薄弱的部分。台湾学者、大陆学者、海外学者对台湾电影研究的方向大致可分为史料整理、电影史建构、历史文化批评、艺术形式分析等。其中,台湾学者的研究主要偏向于历史文化经验的书写,大陆学者主要从电影艺术形式、美学特征方面对台湾电影进行探讨,而海外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后大多以台湾新电影作为研究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19.
根据电影叙事是否依据一个形式惯例传统,电影理论把电影分为类型电影和非类型电影。事实上,来自于既有惯例的类型经验影响着我们从日常生活到艺术欣赏很多行为中所具有的心理模式,我们的相关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也以此建立。本文讨论的是在观看类型电影的时候观众的欣赏态度,并将这个态度分为"作为基础的惯例经验"、"欣赏时建构的心理时空"和"态度的娱乐指向"三个部分,从中可以看到三个部分的相互关系和观众欣赏类型电影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20.
运用传播学、接受美学等理论,结合电影生成过程的分析,以新的理论视觉探讨了商业电影的主流——类型电影形成的渊源。作为一种文化工业,高度类型化的复制功能已使电影区别于任何一种艺术门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