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全球卫生治理经历了卫生会议时期、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卫生合作时期和全球化与多边卫生合作时期。我国参与全球卫生治理以与世界卫生组织(WHO)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合作为主,经历了与 WHO 合作开创时期、主动与 WHO 合作时期及双边、多边及全球化合作时期。梳理我国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脉络,有助于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国际卫生合作策略建议,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不仅是一个环境议题,而且还是当前国际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全球气候治理有赖于主权民族国家尤其是国际政治中的大国参与。国际关系的演化,需要摒弃冷战思维和对抗思路,新时代中国外交理念应运而生。以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视角审视全球气候政治,有助于深刻剖析全球气候治理的理论困境和现实阻力,其化解之道则在于:妥善处理合作竞争关系、利用议题联系与功能外溢、非对称博弈中实现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3.
4.
在国际治理体系中,中国虽然已经开始积极广泛地参与国际治理规则的确立、组织的构建、行为方式的设计等进程,但是在国际社会仍然经常被误解和猜忌。全球治理中国话语的缺失,除了中国自身强大所造成的压力之外,关键在于中国仍然面临着话语表达不够充分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协调,中国有必要在公共外交能力建设、观念建设领域提升自身的意识和水平,从而以更好的形象、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国际治理的规划、建设之中,有效维护自身利益,也更有力地推进国际社会的公正化和法治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对全球治理的议程和走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欧美学界从角色界定、行为认知、政策因应等维度对中国全球治理观展开了深入分析。一方面,欧美学界认为中国是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规则的挑战者,以选择性的方式从国际社会受益并拓展话语权;另一方面,作为国际格局中的新型角色,中国对全球治理体系和规则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但同时中国自身也受到国际规则的制约,并不会对现行国际秩序形成冲击。总体来看,欧美学界对中国全球治理观的认知既充斥着负面评价,也蕴含着理性分析,更有服务于欧美对华竞争的价值导向。积极应对欧美学界对中国全球治理观的认知,是未来中国提升外交影响力、推进全球治理变革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当代国际关系理论当中的重要一支。尽管在冷战结束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研究陷入到了一个低潮,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仍然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尤其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大背景之下,对于中国自身国际关系的分析研究以及中国外交的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在风险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诞生的重要理论,习近平的全球卫生治理观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精准回应了当下频发的全球卫生挑战,突出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担当。它包含了坚持人民生命健康至上、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强化国际公共卫生法治保障、促进全球抗疫公共产品公平分配等一系列重要观点,并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以习近平全球卫生治理观指导全球卫生治理实践,必须坚持主权平等、多边主义、依法治理三大原则;在现实路径上,应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卫生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强化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的协同发展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国际援助,以此推动全球卫生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8.
德国所颁布的雄心勃勃的可再生能源目标不仅成为其国内低碳转型的核心支柱,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其外交政策和战略定位。鉴于可再生能源议题在联合国层面一直滞缓难行,德国用了将近三十年的外交实践来推进全球可再生能源治理的制度化进程,通过召开国际清洁能源大会(IRECS)、建立21世纪可再生能源政策网络(REN21)和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等多元路径塑造自身在全球可再生能源治理中的制度性领导力。基于对制度性领导概念内涵和运行机制以及德国外交发展路径的系统性分析,可以看出德国通过企业家型、话语理念型和方向型领导路径来打造一种制度性领导优势,且不同制度性领导路径之间相互支持。面对各种阻碍势力和制度性竞争者,德国通过话语框定、主场外交、议程嵌入、盟友寻求及共识网络建构等外交策略选择不断推进其制度性领导步伐。鉴于德国制度性领导的外交路径经验,中国需要利用自身在可再生能源上的结构性优势,通过灵活多元的可再生能源外交,提升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可再生能源治理中的绿色制度性话语权。  相似文献   

9.
和谐世界的提出有重大意义,表明了中国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外交思想将以和平、发展、合作为主要线索,这种外交理念体现在国际体系层面上就是中国的全球治理思想,表明中国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上所禀赋的理念,即与其他国家实现共同安全、共同发展及文化上的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0.
冷战后中国参与多边外交的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适应冷战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中国广泛参与国际机制,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拓展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多边外交。这一政策的发展,在过程上是一个理性的过程,也是观念更新的过程;在规模和程度上具有全面但明显的不平衡性;在原则上体现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国家特点和发展中国家的定位和身份。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关系呈现如下新特点 :世界各国都把和平与发展作为基本目标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极化与单极化趋势并存的世界 ;在世界格局中 ,发展中国家力量有所分散 ,其整体作用减弱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发展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国际关系格局中非政府实体的作用有所加强等等。对此 ,中国的外交战略应立足于 :求和平 ,求发展 ,为中国的统一和腾飞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要以大国姿态处理与美国的关系 ;要重视我国周边环境 ,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和外交中的准结盟战略。  相似文献   

12.
“一带一路”倡议,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世纪工程”,需要中国及沿线甚至更广泛国家齐心协力,共同打造。冷战后,国际政治深刻变化,国际组织外交日益成为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身份优势”,可助力推动“一带一路”的“五通”清单建设。因此,中国可在国际社会“设置议程”、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地方政府角色等方面多做些努力,一路走、一路思,凝神聚力、群策群力,实现沿线国家“大合唱”,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特征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价值链分工是专业化分工不断发展深化的产物,是当今国际分工发展的基本趋势。通过对国际分工理论演进过程的阐述,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和价值链理论,分析了当今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特征和影响。分析结果认为,中国企业应抓住机遇,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要素质量,改善国际分工地位。  相似文献   

14.
介绍国际班轮市场传统管制体制,分析国际班轮市场管制的发展趋势,指出在后班轮公会时代,运营协议等将成为班轮公司主要的合作形式,并以国际航运协议科学分类和国际班轮市场管制趋势为基础,提出建立和完善中国国际航运市场竞争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15.
民初在国家混乱之际,部分社会团体和知识分子出于对国家政治事务的热心,决定在上海召开全国性的社会团体会议,共商国是。上海"国是会议"得到了全国各地社会团体的支持,并且通过了"国是会议宪草",为国人描绘了一幅组建联邦国的政治蓝图。国是会议反映了地方精英和平宪政诉求,"国是会议宪草"部分内容后来也为国家正式宪法所吸收,从而在近代宪政史上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集团与日本之间关于满蒙铁路问题展开的交涉是探究日奉关系中最为复杂和突出的一个问题。铁路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涉及到政治、军事利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动态。日奉双方围绕满蒙铁路交涉的合作利用、利害冲突具有很大的代表性。纵观当时国内外形势,联系路权外交的重要影响,可以更准确地评析日奉之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间内,在外交运作上,公民舆论基本处于缺席状态;改革开放后舆论开始介入外交政策与实践。从世界的经验来看,舆论会破坏精致的外交运作,但也会防止愚蠢的外交冒险——从大历史的宏观眼光来看,国运昌盛系于后者。伴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政治文明的倡导,舆论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与外交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8.
中非关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中国大力推进对非软权力外交。目前,中国对非软权力外交已成体系:在制度层面上,中非合作论坛是对非软权力外交的制度表现与保障;在此基础上,对非经济、社会软权力外交与对非文化软权力外交在具体领域中推进中非关系,组成对非软权力外交的操作层面。中国对非软权力外交已取得一系列成果,但还要在克服现有问题的情况下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9.
美国文化中心是美国近年在中国高等院校开展的文化外交工程,其传播美国文化思想的目的反映美国文化扩张传统,是在“宗教使命感”驱动下,由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美国文化外交理念在中国的延伸,并得到相对成熟的美国文化外交机制保障.比较美国文化外交理念和文化外交机制,中国孔子学院在开展汉语语言教学同时,应加强对中国文化思想的介绍,并在机制上给予保障,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