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汉语古诗英译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可译现象.分析了古诗中英文表达的差异,探讨了汉语古诗意美、形美、音美及神韵的不可译性,提出了解决不可译性的思考,认为翻译者首先要深入研究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其次注意处理好原诗内容和意境、形式和韵律,最后强调要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2.
从汉英语言文化差异看古诗英译中的变通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歌翻译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古诗英译。这是因为汉英两种语言在文化背景、语法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而作为承载古诗意境的古汉语的句法更加灵活多变。因此,要将这些经典之作完美地移植到语法严谨的英语中确实有很大的难度。这就要求译者在理解原诗的基础上对诗中必要的地方进行变通处理,以确保古诗意蕴的准确传递。本文拟从汉英两种语言文化上所存在的差异入手,通过实例分析阐述古诗英译中的几种变通方式。  相似文献   

3.
浅论中国古诗英译的局限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存在着局限性。全文主要从“三美”,即“音美、形美、意美”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古诗英译存在的局限性。同时指出古诗英译的可译限度是可变的,它随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文化交流的深化和翻译技巧的积累而呈现开放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诗由于其独特的音律和句式特点,历来是译界的难题.关于古诗翻译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以诗译诗",即保留原诗的风格,特别是韵脚;另一种是"以散文体译诗",即放弃原诗的形式,只传达原诗的意.本文通过对<春晓>五个英译版本的对比,发现"以诗译诗"更能表现中国古诗的美,因此更适合古诗翻译.  相似文献   

5.
针对古诗英译标准存在的多样化问题,拟从接受理论出发统一古诗英译的标准,分析了接受理论的可行性,并兼谈辜正坤的多元互补标准,从而得出用接受理论指导古诗英译有利于深入了解翻译的本质、传播中国文化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6.
论证中外学者大量的诗歌翻译实践中表明“诗歌不可译”之类的看法实属片面。通过对中国古诗英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客观存在的研究,着重分析古诗可译的客观性,并试图研究针对古诗中不可直译的内容等进行创造性处理的方法,如可通过对风格、音韵和文化方面的移植来进行等。  相似文献   

7.
国俗词语是我国五千年优秀文明的历史积淀,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俯拾即是。古诗英译中国俗词语的处理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通过比较两首古诗的不同英译本,分析在古诗英译中国俗词语的损失及补偿。  相似文献   

8.
以等效翻译理论为依据,采用理论和译文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论证了中国古诗英译中语音形式偏移这一翻译变通手段.从而指出,为忠实传达原作的效果,语音形式偏移在中国古诗英译中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诗有多个甚至几十个英译本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的深刻的哲学机理是什么?本文拟从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理论原则出发探讨古诗复译的本质, 指出前见、时间距离、视域融合及效果历史的诠释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从本质上解释了复译的原因及复译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语用翻译理论的阐释,从文化差异和古诗含蓄性的角度讨论了古诗的难译性,指出古诗英译中运用语用翻译的必要性;结合例诗从3个等效层次上分析其具体的运用,最后从美学角度讨论其运用的限度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化融合视角中的古诗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全球化进程加快和不同文化间出现融合趋势的背景下,译者应以介绍源语文化为目的,以忠实为原则,有效地传播源语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本文通过对两首中国古诗英译例子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如何在古诗英译中保存和有效地传达源语的文化信息。在古诗翻译中,译者多采用同化或异化策略。本文认为,异化策略能更有效地传达源语的文化信息,传播源语的文化,同化策略则可以作为补充。  相似文献   

12.
古诗英译中的背景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古诗英译中的作者背景、文化背景、社会背景、地理背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许渊冲先生的古诗英译实现了他所提出的"三美"目标,他的翻译艺术精湛老到,炉火纯青,远非其"三化"之方法所能概括.文章拟对许先生在古诗英译方面的独特技法和策略进行小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信于原文是翻译中公认的标准或原则 ,在实践中 ,尤其是在古诗英译中 ,做到“信”并不容易。本文从诗的四要素———情、言、声、义的角度 ,论述了在古诗英译中如何贯彻“信”的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古诗英译之“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中国古代诗词的特点与翻译中存在的相应难点 ,对比剖析了中外名家译例的优劣差异 ,阐述了古诗英译实践中的“四化”技巧  相似文献   

16.
汉语古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是意合语言的典型。就古诗英译来说,由于英语语言具有形合性和分析性特点,译文若彻底改变原诗语言的意合性形态,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诗的思维形态,并改变原诗的视境。因此,古诗英译时,译者应注重原诗语言的意合性,力避分析性思维的渗入,尽可能发掘英语的意合潜力,努力保持原诗的视境和思维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诗中人称指示词很少出现,而在英诗中却比比皆是。英译古诗时,译者势必要在译入语中加译出人称指示词来。本文试从人称指示词的添加问题出发,对人称指示词在再现诗的主旨、情趣、重组译文的句式以及隐替专有名词等四个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进行研究,阐明人称指示词在古诗英译中的妙用。  相似文献   

18.
在模糊美学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中国古诗翻译问题.首先从模糊羡的结构层次谈起,然后概括中国古诗在形式、意象和意境上的模糊美特征,接着探讨二者之间的关联问题,从而得出汉诗英译的原则应是尽最大努力保留汉诗的意蕴,保留中国文化底蕴中意境的模糊美,使汉诗英译达到传播中国精髓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英汉诗歌的音律节奏以及篇章结构截然不同,因此译界对英译中国古诗的可能性一直争论不休.东西民族的思维模式存在直觉性与逻辑性、形象性与抽象性、模糊性与精确性三大主要差异,以上差异皆会造成中国古诗英译中的可译性限度甚至是不可译现象.  相似文献   

20.
语言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再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设计理论图形来阐述可译性、不可译性、可译度等几个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同时以辩证法为指导思想,探索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之所以存在的理论依据——同构及其相对性原理,并揭示该原理在文化、语言等方面的体现,从而证明可译度的提高在理论上成立,在实践中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