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西方历史上分权思想的演进逻辑是从阶级分权、机构分权发展到职能分权。古希腊罗马的分权思想实质上都是以混合政体为基础的阶级分权,即通过各个阶级分享权力、相互制约以实现阶级利益的平衡。阶级分权在实践中容易引发阶级斗争和政治动荡。西方近代分权思想强调的是职能分权,即承担三种基本国家职能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之间相互分立、相互制衡、相互合作。职能分权使政治斗争间接化、程序化、技术化,国家权力更具抽象性和公共性,利益冲突能够通过和平的方式在法治的轨道内公正解决,从而为构建良好政体确立了稳定的权力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2.
潘昕 《理论界》2004,(6):73-74
古罗马共和国自公元前510年至公元前28年,前后共经过了约480年时间。这一时期正是古罗马国势日益强大,大规模对外侵略的时期。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平民与贵族不断进行斗争,古罗马的共和制亦不断得到改革、发展与完善。作为西方政治文化发展、演进历程的第二个传接者,古罗马人创建的共和制是一种精密的混合政体,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均衡与自由,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好的体制是三种政体形式——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的均衡结合”。古罗马共和体制的创立深受古希腊哲学尤其是古典自然观的影响,古代思想家关于自然、自然权利、正义、善等内容的探讨和争论是古罗马共和制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西塞罗作为古罗马自然法学派代表人物,将共和制这种混合政体作了全方位总结与评价。  相似文献   

3.
王芳 《理论界》2009,(9):40-42
西塞罗是古罗马著名的政治家、法学家和哲学家.针对罗马共和国末叶的社会动荡局势,他提出了解决社会问题、达到社会和谐的一系列方案.这些方案包含的思想主要有:社会公正思想;社会美德思想;法治思想.虽然他力图恢复古罗马共和国均衡政体的政治实践归于失败,但他的光辉思想却成为人类永恒的财富.  相似文献   

4.
在有关罗马共和国政治生活性质的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存在着巨大的分歧.通过对公元前190/189年罗马共和国主要政治机构(执政官、元老院、人民大会等)的权力、在政治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军国大事的突出地位让执政官和元老院占据了政治舞台中心,君主制和贵族制的因素表现得更加活跃,但人民大会与保民官的作用和它们所代表的民主因素,仍然是罗马共和国政治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波里比阿视罗马共和国为混合政体的理论,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论孟德斯鸠与列宁权力制衡理论的不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德斯鸠和列宁都主张对权力进行制衡 ,以避免权力过度集中带来的危害 ,但他们的权力制衡理论有很多不同之处。孟德斯鸠的权力制衡理论主要是针对法国封建专制统治 ,从维护公民的“政治自由”的角度提出来的。他主张通过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制衡来防止权力的滥用。列宁是从维护人民民主权利的根本目的出发 ,特别是在他晚年针对苏俄政治体制中出现的权力高度集中的现状进行了深入思考 ,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他主张通过扩大人民参与政治的途径 ,发挥人民的民主权利来制约党政权力的过度集中。对孟德斯鸠和列宁权力制衡理论的不同之处 ,可以从权力制衡的目的、制约机制、权力制衡的主体等三个方面进行初步比较。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以人的行为和经验为基础,归属于实践哲学。这一学说认为,建立城邦(国家)的目的是为了人们生活幸福,追求至善;真正的幸福以德性为基础,德性是灵魂的善、内在的善,德性是现实活动,是思想(思辨)与行为(实践)的统一。城邦政体就是政治权力的分配和归属,各类政体应以正义和平等为建政原则,未能兑现这一原则是政体发生变革的一般原因,而政治力量的均衡或不均衡是城邦政体发生变革的关键。最好的城邦政体应是中间阶层执政,它合乎中道和适度原则,即合乎德性生活原则;议事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审判机构是政体的三大要素,各有不同的职能;中等阶层执政和政体三要素的理论,其实质就是以中道为准则的权力制衡论。  相似文献   

7.
罗伯特.达尔是西方多元民主理论的创立者和最主要代表。他从分析“麦迪逊式民主”理论出发批评了“三权分立”理论,主要想通过宪法上的分权和制衡方式制约权力的观点,提出了他的社会制衡的思想。实际上,麦迪逊本人并不反对社会制衡,他通过对“党争”的分析恰恰说明,在大型共和国内,人口差异及数量繁多的党争有利于促进共同利益,自由的共和国不仅有赖于政体形式,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还有赖于多元主义社会的生成。对于权力的制约要依赖于一种对抗性的权力体系,这既包括国家机构内部权力与权力之间的互相制约,也包括社会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同时还包括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相互控制。  相似文献   

8.
分权政体设计指政治主体依据一定的原则和目标,将政体内部结构各要素进行科学分工、配置,并有效运转,把政治任务、政治责任、政治权力和政治利益进行有效组合和协调的活动.分权政体设计经历了混合政体设计、二权分立政体设计阶段、三权分立政体设计阶段等.  相似文献   

9.
古罗马集君主、贵族、平民三种成分于一体的混合政体,是人类文明的一个亮点,被誉为是具有稳定性的"最佳政体"。在由元老院和执政官所主导的社会中,平民虽然地位低下,没有公民权,但拥有"自由民"的身份,存在原始民主的萌芽。平民的斗争导致了宪制的深刻变革,平民获得了与罗马人民相同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0.
源于西方的三权分立政体时而被贬为资本主义,时而被推崇备至。重新正确认识三权分立问题具有时代意义。三权分立政体并非资产阶级革命后大多数国家的必然选择,相反它只是美国在特定的国情下的选择,它出现在西方国家也是极其偶然的,大多数西方国家选择的是议会制。从清王朝到国民党的统治,虽然有过多次三权分立政体的尝试或推行,但从来就没有真正实现过权力的分立和制衡。在强大的封建势力为主体的国体下,三权分立政体所要求的权力分立是无法实现的。共产党人否定了三权分立政体,自主选择了人大制度。三权分立政体不适合中国,但是三权分立政体体现出来的分权与制衡思想,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中国也可以借鉴。  相似文献   

11.
黄涛涛 《学术探索》2012,(7):120-122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行政法文化建设的第一人。他以其"民权"理论为基础,主张民权与政府权力的平衡,明确提出法治政府建设理论,强调治吏,重视行政监察制度。他在多方面行政法理论问题所作的探索,对中国近现代行政法制度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韩国虽然一开始就是以民主体制为基本的政治框架,但实际上长期实行“行政上位的行政与政治一体化”的体制有很强的独裁色彩,其主要原因是:总统通过执政党在议会中所占的绝对优势来控制议会;韩国政党的“私党”性质;韩国军方的政治介入;司法机构没有起到任何牵制行政的实质性作用等。自第十三届总统选举开始,韩国政治开始了由独裁向民主的转化,至第十六届总统选举,韩国政治表现出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三十多年来对韩国政治发挥绝对影响力的“三金政治”走到了尽头;世代交替;在总统选举的活动方式上与以往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异;新当选的总统没有以往总统所负的那种政治负担;地区冲突得到了一些缓和。可以预见,韩国政治走向将有很大变化。根据韩国民主化的实现过程可以认为,实现民主化的必要条件是各种社会权力的平衡、法制化、理性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写作学会会长裴显生教授对现代写作学理论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提出了学科建设的发展思路、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及新世纪建设发展的目标与任务,逐步建构了“基础写作学”、“实用写作学”、“公文写作学”三大理论体系,对建设现代先进的写作理论文化具有开拓性的功绩。  相似文献   

14.
乡镇政府作为国家依法设置的一级地方行政建制,已经成为国家管理农村行政事务和为农民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基层组织.现行的乡镇政府职能与当前农村发展的政治、经济形势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新公共管理对我国乡镇政府改革有启示意义.我们应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视角,确立转型期我国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  相似文献   

15.
廉政是现代政府追求的重要目标。先秦时期的廉政思想颇为丰富,对当代的廉政建设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加强干部队伍自身修养,树立"尊廉抑贪"的廉政自律观;健全法制,弘扬"惩贪扬廉"的廉政他律观。  相似文献   

16.
埃里希.弗洛姆的技术人性化思想成了技术哲学界探讨的一个问题,人们期望通过技术的人性化来化解当前人类面临的由技术应用所导致的各种问题。弗洛姆的技术人性化思想是其人性化思想的一部分,并且是作为实现其所设想的人性化社会的手段而出现的。弗洛姆运用其人性化思想来审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种种不人性的现象并将之归因于技术的不人性,从而设想了一种技术人性化的社会。然而,将社会的不人性完全归之于技术以及所谓的技术的不人性等思想却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17.
实行“租让制”是列宁的伟大首创,也是列宁对外开放思想核心内容。作者从实行租让制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必须坚持的原则、政策与策略三个方面对列宁“租让制”对外开放思想进行了全面阐述。今天研究与继承列宁这一宝贵思想遗产,对于我们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仍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福柯的权力思想,批判性地分析了各种权力理论,在后现代性的理论立场上,建立起一整套权力理论。他采取片断性、非连续性、多样性的方式,用相对主义的观点解释了权力的内涵,进而科学的论述了权力的运作机制,即通过规训成功的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以及检查三个阶段,使权力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 70年代末经过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与思想上、理论上的拨乱反正 ,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并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判断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和人们行为的根本标准———生产力标准。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 ,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 ,使“生产力标准”具体化为一个更易理解、更易操作的综合标准。在世纪之交 ,江泽民总书记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国内形势又提出了判断我们党的政策与活动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这一历史演进标志着我们党在实践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理论和党建学说认识的不断深化与具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