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本人与黄老之学在思想气质上存在差异,不能表明整个庄子之学与黄老之学在思想内容上无所交互,因为在思想史上与黄老之学同期且真正参与百家争鸣的并非庄子本人,而是传承与发展了庄子本人之学的庄子后学。如果说《庄子》内篇中较少庄子本人与黄老道家之联系,那么《庄子·天道》诸篇中庄子后学尤其是"庄子后学中的黄老派"对黄老之学"君无为而臣有为"以及援"礼"入"道"、道法结合等思想的吸收和推进则显而易见。"庄子后学中的黄老派"不仅构建了"天道—无为—(君)主—本—要"与"人道—有为—(人)臣—末—详"两大观念域,还引入"德"等观念使此二域得以有效连接,作为庄子后学与黄老之学思想交互的理论结果,其表明庄子后学与黄老之学在战国中后期的确有过思想层面之碰撞与交汇。  相似文献   

2.
《庄子·盗跖》是保存庄子后学思想资料的重要篇章。是篇从各个方面着力破除“君子”与“小人”、圣人与俗人的区别 ,断定各种身份的人之间在遵循“无为”的原则面前都是一致的。是篇的“反徇而天” ,意指返归人的贪婪欲望本性 ,这是庄子后学“情性”观的一个表达。是篇所提出的“无以为”具有特殊重要的思想史意义。《盗跖》篇的作者在道家理论的基本思路上实现了“无为”理论的转变 ,替“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3.
《庄子·人间世》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在这里,庄子明确提出了“无用之用”的说法。此外还借助寓言故事,表现了“无用之用”的思想。《庄子·逍遥游》记载了庄子和惠子这样一次论辨: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访惶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发表的一些研究庄子审美观的文章,一般都认为他具有崇尚自然朴素美的思想。本文拟就此问题提出一些质疑。 一 不少论者常常抓住《庄子》一书中“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天地有大美”等个别词句,而认为庄子有“崇尚自然美”,赞美大自然的审美观。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 其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所表现出来的是虚静无为的思想。《天道》篇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成玄英疏云:“无为虚静者,实万物之根本也。故所尊贵,孰能与之争美也!”就是说,天道是无为的,做  相似文献   

5.
《庄子》一书从提升人的认识境界出发,论述了“无为”与“有为”两种价值取向都是道的体现的基本观点,认为“无为”、“有为”两种价值取向并不存在优劣的对比问题,我们不能因为有为的价值取向是主流而把这种价值观强加到对无为的价值取向的评判上来。  相似文献   

6.
聚焦于民之心性,“因民之心性而化导”,是《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主,根据现实需要融合百家之长,从对人性的重新阐释出发,影成的独特的“神化”文化思想,是特定历史背景和政治现实下,淮南王的思想反映,是道家思想在特定时代发展的产物,体现了从“无为”到积极“有为”的内在历史变迁.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7.
《盗跖》篇是庄子后学的重要著作。其体裁尽管是寓言,人物和情节皆为虚构,但其主体思想却是现实的反映。其思想意义在于对“内圣外王”观念的阐发,在于以睥睨一切的态度和勇气对于现实社会和伦理原则进行的极猛烈和深刻的批判,如果说庄子其人是在闭目养神的状态下驰骋想象而作逍遥之游的话,那么,庄子后学,特别是《盗跖》篇的作者则是在睁开眼睛看世界,为庄子的逍遥之游找寻到了人世间的归宿。  相似文献   

8.
“养生”、“治国”、“无为”是庄子后学中黄老之学的核心概念。黄老之学上承老庄思想,傍采儒、法、阴阳,将老庄个人的养生发展到社会的养生(即养民、治国),强调养生是本、体而治国是末、用,养生与治国以无为为原则和根本。养生和治国及其与无为和有为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而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学说体系,而成战国秦汉之际一派显学,对汉代道家和魏晋玄学有着直接影响,并在汉初的政治舞台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论《淮南子》“无为”思想的哲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为”思想是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淮南子》对老庄“无为”思想进行了扬弃。使“无为”达到其哲学含义的最高水平,本文对《淮南子》的“无为”思想的哲学内涵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罗彦民 《船山学刊》2008,(2):114-117
庄子提出的“无为”主张在于救世,但人们在谈论这个问题时,往往忽略了他对个人内在修养的重视,偏谈“外王”一方面,使其救世思想失去了内在依据。在《庄子》本文中,无为以救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针对每个个体而言,以无为修身,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调整人的精神状态,使人心境空明,体得大道,以此挽救世道人心。一是针对帝王而言,以无为治天下,顺应自然,不拂民之常性,从而实现天下大治。归根结底,其无为思想乃在于救世,以期回归上古淳朴时代。  相似文献   

11.
<正>庄子学说产生于孔子之后的战国时代,作为对老庄思想体系的完成它与儒家学说形成了共同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和艺术的显学名说。儒道互补的观点已被学术界人士一再论述,本文仅就儒道两家思想的联系与差异着手,向内发掘庄子散文艺术魅力的成因。《庄子》一书是研究庄子学说的正典所在,它是庄周及其门人后学的著作集成,凡三十三篇。一般认为其中的《内篇》为庄周自撰,《外篇》和《杂篇》出自他的门人后学之手。尽管《外篇》、《杂篇》与《内篇》相比,在行文意蕴和思维方式上有些差异,但作为对《内篇》的注释和阐发,在基本思想范畴上是一致的。所以庄子学说和他的散文艺术魅力实际上是融汇在庄子学派的学说和散文艺术中了。 对庄子的研究历来呈现为“好文者资其辞,求道者意其妙”①的  相似文献   

12.
清华简《系年》所记西周末春秋初年周王朝王位继承的世系、年数,不仅与《史记·周本纪》等传世文献不同,而且也与古本《竹书纪年》也不尽相同.依清华简《系年》所说,周幽王死后“邦君诸正”在虢立周幽王之弟余臣为携王,携王二十一年为晋文侯所杀,之后又经过“无王九年”的时期,晋文侯才迎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之后才东迁到成周洛邑.《系年》虽不合《周本纪》等文献的记载,但和《左传》甚至与束皙所见古本《竹书纪年》的说法相合,其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3.
晁福林 《河北学刊》2003,23(1):91-95
庄子后学对于庄子思想中的悲剧意识有所发展,它更多地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人性自身和社会因素中寻找悲剧产生的原因,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向社会抗争的精神.<让王>篇是庄子后学的代表作品之一.是篇除了以道家特有的幽默与深刻叙述伯夷、叔齐之事以外,还塑造了更为狷介的两位隐士形象,即为表示坚拒商汤让王于己而投水自尽的卞随和务光.<让王>篇所描述的隐士,其人生悲剧的基本表现是在贫困潦倒中结束残生.他们所坚守的经不起推敲的"原则",是其悲剧的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14.
崔大华先生的《庄学研究——一个中国哲学观念渊源的历史考察》,最近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崔先生继《庄子歧解》(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一书出版以来,在庄学研究上取得的又一新成果。 《庄子研究》40多万字,分上、中、下三编,上编考论庄子其人其书,中编述评庄子思想,下编探讨庄子思想与中国历代思潮关系。在庄子其人其书的考论中,作者根据比较可靠的史料,描述了庄子生平及生活面貌;考辩了某些历史记载,并利用某些考古的发现,比较细致地辩析了庄子的身世;考察了《庄子》从古本到今本的演变过程,以及宋代以来学者们钩索《庄子》佚篇、佚文的情况;对于唐、宋以来关于《庄子》真伪的争论,作者也从一种新的理论立场作出进一步分析和判断。总之,作者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围绕庄子的存疑问题,都给予有根据而又比较明确的回答。在庄子思想述评中,作者以一种理性的、实证  相似文献   

15.
《乐经》之名虽然后起,但《乐》书早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庄子》关于《乐经》的记载,确实可信,不是毫无根据的凭空虚造.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也就是说,至少在战国中期有过“六经”成说,《庄子》才会有相关记载.从上古乐官制度看,《周礼·大司乐》应该是古本《乐经》孑遗,顺此考察,《乐经》文本的最终形成时间,当在公元前613年至公元前479年之间.所谓的《乐经》散佚,其实是名佚而实未佚.  相似文献   

16.
试析庄子的“情性”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晁福林 《中州学刊》2002,(3):119-121
“情性”观是庄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庄子认为“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存在,所以《庄子》内篇有以“生”代替“性”之例;而“情”则指人的喜好、厌恶之类的情感,是人主观思维的结果。性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人有生命即有性,而情则是后天的产物,有生命者非必有情。庄子后学则进一步认为“情性”为恶之源,这种观念与战国后期的性恶论接近。《庄子·盗跖》篇“强反其情性”,其意并非指强力违反其性情的美行,而是顽固反归私欲习性的恶德。  相似文献   

17.
精神自由的艰难追索与尘世超越的逍遥理想 ,是一部《庄子》的真魂。本文试图从“灵肉两分”入手 ,揭破“身的解脱与心的希冀”缘自“体道求真与天人合一”的心理、精神、思想依据及心斋、坐忘、悬解、见独的功夫序列 ,分析了《庄子》作为彻底理性批判主义者的感性色彩与诗家情怀 ,揭示其“安”与“不安”、“顺”与“破”、“无为”与“有为”、自由中的不自由及不自由中的自由所据的割裂社会历史必然性与自然必然性的矛盾症结 ,发掘了其哲学运思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18.
庄周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庄周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比较唐洁把庄周、卢梭的思想相提并论,在中国近代已有人尝试过。严复在《庄子评点·马蹄篇总评》中评道:“此篇之说,极似法之卢梭,卢梭《为民约》等书,即操此议”。又评:“《月去箧》篇向往‘至德之世’,此说与卢梭正同”。在教育思想史研...  相似文献   

19.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庄子》“道”的理解不同,对《庄子》哲学属性的理解也就不同。以往学术界对《庄子》“道”助理解,许多人常常用《庄子》有内篇、外篇、杂篇的分篇法作为鉴别标准,从而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有说“道”是宇宙精神,绝对的“道”是高高在上的精神实体;有说“道”是物质实体,是混饨的气,或是精细的微粒,是一切事物的存在的基础。此外还有说“道”是一个抽象“全”的,“道”的本质就是自然的,等等。本文试图打破过去习惯用脏子呐、外、杂篇中某一固定论点,某一种文章风格作为鉴别标准的方法,而把《…  相似文献   

20.
《文子》与《淮南子》思想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子》与《淮南子》都是反映秦汉黄老之学的著作。《文子》的道论偏重于考察“道”的实体,《淮南子》则偏重于探索“道”的历程;《文子》的无为论着眼于对老子“无为”的改造,《淮南子》的“无为”刚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内容;《文子》在融合百京之学方面,坚持以道为主,兼取各家;而《淮南子》则表现了儒道整合的倾向。《文子》与《淮南子》的思想异同,既展示了秦汉黄老之学的演化,又从思想发展的逻辑证明了《文子》的成书年代先于《淮南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