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的一对极为重要的范畴。有关人类认识的各种问题,都是从主体对客体的不同关系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们历来受到各派哲学家的重视。马克思在改造旧哲学时,正是从主体——客体关系问题入手,制定了科学的实践概念,从而为解开主体——客体关系问题之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之间既有认识关系,也有实践关系,认识以实践为基础,实践以认识为指导,从而使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显现出不同的层次。马克思指出:实践是联系主体——客体的纽带和桥梁,只有通过人类实践活动的影响和作用,本原地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体世界,才能进入人的认识领域,获得作为认识对象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当代的发展,总的说来是循着两大基本趋向进行的。其一是由客体认识论朝主体认识论发展;其二是由总体认识论向分支认识论发展。关于后一种发展趋向,我们可以根据客体的不同类型把总体认识论划分为自然认识论、社会认识论和精神认识论;我们也可以根据主体的不同类型把总体认识论划分为人类认识论、群体认识论和个体认识论。总体认识论和这些分支认识论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作为总体认识论分支的个体认识论,不是研究人类如何去认识个别客体,而是研究个人主体如何去认识外界客体,也就是说个体认识论中的个体一词不是指客体,而是指书体。个体认识论就是以个人主体的认识为研究对象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指出:“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8页)。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是活动的主体角色。与人相互作用的客观的东西,即在主体的对象实践活动、社会政治活动以及精神活动中。同主体相对立的东西就是客体。客体包括社会的组织建构、政治设施、运行机制等社会环境;同时还包括实在的物体、自然界的客体及“第二”自然界(人化自然)的客体;包括人和主体的意识本身,即作为自我分  相似文献   

4.
(一) 何谓主体?哲学界众说不一,有的认为主体是指个人自身,有的认为主体就是指人自身,既是指个人自身,又是指集体、人类自身。其实,主体是一个动态概念。如人类进行改造世界的活动,这里的主体,就是指整个人类自身;如个人办事,那么个人自身就成为主体,个人自身之外的他人自身和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世界一样,也都成为客体了。主体是相对于客体的概念,具体情况要作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5.
客体是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并反过来制约主体活动的外界对象。客体可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种类型。客体不仅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历史性,而且也处在运动变化和演化发展之中。由于客体是主体所指向的外界对象,是主体所设置的外界存在,因此,客体的演化一方面表现为客体本体存在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客体和主体活动关系的指向性发展变化。一、客体的本体演化所谓客体的本体演化是指客体自身的发展变化过程。这种发展变化对于客体来说完全是自本自恨和自满自足的。客体的本体演化过程是循着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  相似文献   

6.
<正> 实践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区别于自然物的本质性活动。实践特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属性。作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世界的联系方式,实践活动本身又是一个内含着多重矛盾的系统过程。在主体与客体、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的基点上来理解实践的本质特征,这是由实践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正>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即人同他的活动对象的关系。人们的活动是一个承先启后的历史过程,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也具有社会历史的特征。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客体依次表现出对象性、对象化、对象世界三种规定性。这三种规定性既是客体在人的活动中发展变化的三个环节,也是人的主体性确立和发展的三个阶段。本文就主客体关系运动变化的三个环节谈点不成熟的意见。 一  相似文献   

8.
<正> 在科学认识活动中,客体作用于主体并在主体中形成其映象(概念、理论等抽象形式表现着的客体映象)的过程是科学认识过程。相反,主体作用于“客体”(客观实在)使其成为真正认识论意义的客体(即人化客体与人工客体)的过程是科学实践过程。前一过程是由主体中的科学认识结构调控的,后一过程则是由表现认识结构外部功能的科学智能结构支配  相似文献   

9.
人总是在一定的精神状态的控制和支配下从事认识活动的。认识活动中主体的主观精神状态(我称之为“主体认识图式”),归根结底是主体先前对于对象的反映。就具体形态而言,主体所反映的对象无限多样,但从宏观上划分不外乎三类:客体世界、主体自我,以及主体和客体相沟通的实践活动,由此主体意识状态相应地就有对象意识、自我意识和实践意识。从客体世界、主体自我和实践活动都是主体的认识对象来说,对象意识、自我意识和实践意识不妨说都是“对象”意识,但习惯上我们专把主体对于客体世界的反映称为对象意识。主体认识图式作为一定对象的反映,就是由对象意识、自我意识和实践意识构成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0.
“史学概论”三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历史研究中的主体和客体历史研究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认识活动,它和其他一切认识活动一样,也存在着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矛盾。这一矛盾贯串于历史研究的各个方面,整个历史研究活动就是围绕这一矛盾而展开的。所以史学概论的研究对象,笼统地说,是历史研究过程;比较具体地说,应该是历史研究中主体和客体的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11.
管理是我们时代和经济的中心活动,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而管理离不开人,从而人在管理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一、人是管理的主体和客体 管理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人自始至终处于中心的位置。与人类其它实践活动相类似,我们亦可把管理看成是由主体、客体以及过程等要素构成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作为中心组成部分的人既是管理主体,又是管理客体,一身而兼二任焉。  相似文献   

12.
<正> 认识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关系系统。全面分析认识系统包含的各种要素,对于深入研究认识论的研究对象,揭示认识的本质、结构、功能、发展规律,推进人类认识活动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哲学界有人提出,认识系统由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和介于主体、客体之间的认识中介三种基本要素构成。笔者认为,除上述三种要素之外,认识环境也是认识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论精神客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体是和主体相对应的一个范畴,没有主体就无所谓客体,没有客体也无所谓主体。在人的一切活动中,主体和客体构成了既相互联系和依赖,又相互离异和制约的两极。我们正是在这种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中来规定客体的。客体就是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并反过来制约主体活动的外界对象。  相似文献   

14.
环境道德及其教育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环境作为一个道德问题的提出,是近十年来的事情。过去道德只涉及人与人的关系,未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人来说,自然环境只是作为人类活动的空间条件或满足人类目的的手段而存在的。长期以来,在人们观念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人是改造的主体,自然环境是被改造的客体,主体的人根据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劳动来作用于自然界,改变它的面貌,创造有利于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人类需要的物质财富。同时,人类主体的力量通过改造自然环境的客体而体现出来。但是,当人类按自己的愿望,利用人类智慧制造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思维是人脑接受和处理客体信息的抽象活动。作为特定思维主体的人,只有以一定的知识、观念、方法和习惯等因素构成的思维方式为前提,才能进行人类所特有的思维活动。本文仅就思维方式的这四个因素的内容、功能以及对思维活动的不同规范作用,进行一些粗浅的探索。一、知识因素指的是思维主体具有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知识结构应当包括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两个基本的方面或层次。一般地讲,理论知识是经验知识的系统化,是属于知识结构中的高级层次,它既有思维主体学习获得的间接理论知识,也有思维主体对经验知识系统化的直按理论知识。经验知识是属于知识结构中的低级层次,它同样既有思维主体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知识,又有思维主体  相似文献   

16.
一、道德客体提出的根据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完善,人们活动半径和范围的增长和扩大,人所面临的道德问题也日益增多。以道德活动领域、道德活动对象、道德原则规范为主要内容的道德客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由此,科学界定道德主体与道德客体,对纷繁复杂的主客体道德  相似文献   

17.
探讨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象性关系以及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本质,对于揭开人、人与世界的关系、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秘密”,具有根本性的方法论的意义;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不仅仅是哲学)的内在相关性、完整统一性,也将具有至关重要的、整体性的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主体,一般指人类,即指“人”这种“理性动物”,或者按照恩斯特·卡西尔的说法;一种“符号的动物”。这样的定义除了说明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以外,并没有说明人何以为主体。主体应该是与客体相区别,相对立和相作用的人类;是与客体构成认识和改造关系的人类;是在这种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的人类。因此,主体是具备认识和改造客观对象的能动性的人类。对于主体而言,能动性是它的最根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实践视野中的异化范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作印 《学术研究》2007,3(9):63-66
人类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包含着主体、中介、客体、定在的四项式结构。这里既有主体客体化、对象化的过程,也有客体(定在)对主体的异化的过程,是对象化和异化的统一。异化是一个关系范畴,它表征的是实践过程中客体对主体的否定性关系,在社会历史领域表征为社会进步与人的价值的相悖关系,它内在于人类实践过程之中,因此与人类历史共始终。正是在主体对象化与客体对主体的异化的交织过程中,人类历史不断走向深处。  相似文献   

20.
<正> 社会主义社会的管理系统是由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两方面组成.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是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互排斥、相互作用的一对予盾.管理过程就是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辩证统一的过程.要使管理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掌握管理的辩证法,懂得管理主客体相互作用关系.本文就此问题谈些粗浅见解.一 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主客体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的管理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管理主体作用于管理客体,以及管理客体反作用于管理主体的过程.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分别构成复杂的系统,因此,探讨两者关系的时候,有必要对它们各自的特征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