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朱桂兰  刘茜 《社科纵横》2013,(9):136-139
本文以Edith Wharton的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对文本中的一些描写和人物会话进行实例分析,探讨她在其小说文本中频繁使用的模糊限制语,以及运用模糊限制语对于刻画人物形象、突显人物个性、铺设情节背景等方面呈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模糊限制语是模糊语言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近年来得到许多语言学界学者的关注。本文以I think作为研究对象,并以电影台词作为语料来源,讨论和分析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同时,本文探讨了学习词典中I think语用信息的收录情况,指出学习词典中模糊限制语语用信息的不足和对于国内词典编纂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法律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人际意义——以中文判决书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模糊限制语作为评价系统的次系统"介入"和"级差"系统的语言手段,被话语使用者用来显性地或隐性地表达对其所说话语的"态度",建立与听话人或读者的关系,具有人际意义.一向要求精准的法律语篇判决书中也存在一定数量的模糊限制语,而且发挥着重要的人际功能.其人际意义主要表现在法官做出判决的严谨、客观的态度以及对诉讼参与人的人权和诉讼权的尊重,从而树立公正中立的形象,建立仲裁者与争端者之间的良性关系.但相对于学术科技语篇,判决书中模糊限制语在减轻或推卸责任,加强礼貌性,构建协商性等方面的策略意义相对弱化.  相似文献   

4.
赵军伟 《社科纵横》2014,(7):169-171
模糊语在英语新闻中是普遍存在的,并且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尝试用著名语言学家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去阐释英语新闻中的模糊语是对新闻受众和新闻记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顺应。  相似文献   

5.
金铠 《社科纵横》2009,24(3):172-173,178
衔接作为构成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而在词汇衔接领域成果最为突出者当属侯易。然而,国内外学者对衔接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一词汇衔接,却相对描述较少。本文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语篇衔接理论为基础,以侯易关于词汇衔接的发展为框架,探讨衔接手段的使用可以加强语篇的连贯性,使学习者抛弃脱离语篇上下文、死记硬背单词的坏习惯。  相似文献   

6.
黄仁峰 《学术交流》2001,(5):111-113
语篇体裁分析理论作为语言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正引起越来越多的语言教学工作者的注意.系统功能语言学者所提出的语境配置和语篇体裁结构潜势概念将引起外语教学领域的一场变革.  相似文献   

7.
张宏丽 《学术交流》2012,(5):153-155
模糊语言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在其存在的几十年间,我国学者从哲学、逻辑学、语义学、语用学的角度对语言的模糊性进行了多角度、多学科的研究,充实和完善了这一学科体系,模糊理论成果被用于各个领域。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基本属性,俄语委婉语作为俄语语言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语义(语义外延、内涵意义)到构成(外来语、否定式和限定词)都显示出极强的模糊性。深入开展俄语委婉语模糊性的研究,对于发现其使用规律、减少语用失误、保障交际成功都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爱萍 《社科纵横》2010,25(3):146-147,149
中介语的石化是第二语言习得区别于母语习得的一个重要特征,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倍受关注。本文简要概述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用二语习得中的重形式教学方式(focus on form)对可能石化的语言现象进行干预,从而预防、解决石化现象,避免因教学方式的不当而造成语言石化,以求对二语的教与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称呼语一直是语言学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社会语言学、历史语言学、词源学、语法学、人类语言学、文体学、方言学、心理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等学科都给称呼语研究留有了一席之地。近年来对称呼语的研究出现了一种新的、系统的研究路向:历时语用学。一方面,历时语言学的研究人员开始从语用角度思考问题,在他们眼中,语言已不再是抽象的系统,而是人们用来实现交流目的的工具;另一方面,共时语言学(尤其是语用学)以往使用的语料一直局限于即席会话,但现在已经开始接受更广泛的语料来源,如历史上的戏剧、小说、书信、法庭记录等。基于此,历时语言学…  相似文献   

10.
在最近的几十年的俄语学研究中,对语篇的研究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们的关注。文学语篇分析已经成为语言学领域中一个较为活跃的研究方向。而其中的作者形象问题也颇受学者们关注。本文从该文学概念的提出,及其特有的内涵和外延进行较为翔实的分析,阐述了文学语篇中作家与作者形象的辩证关系,力求从这一角度对语篇进行把握和解读。  相似文献   

11.
明朝治理边疆思想的时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栾凡 《学习与探索》2006,(3):165-168
明朝的治理边疆思想既有对以往封建王朝治边思想的继承,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在取代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元朝之后,边疆局势与其他王朝有许多不同之处,治理边疆理念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明朝统治者不仅从“天命论”的角度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而且提出“华夷一家”的理论,这是对元朝“大一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标志着民族融合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层次,中华整体观念已深入人心,同时也为清朝的治理边疆思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枯竭包括物理意义和经济意义两种方式.在判定资源枯竭的类型以后,应在政策上区别对待处于不同发展时期的资源型城市,着力解决接续产业的选择与发展问题.应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进行分类研究,科学地判定并实施不同的转型策略,发展不同的接续产业.  相似文献   

13.
人们对实践概念内涵的理解通常是来自传统哲学教科书的定义,哲学史上各派哲学家对实践的解释仅限于道德领域和认识论领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对实践概念的内涵作一全新、整体的理解,把实践概念内涵和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把实践理解为人类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总体性活动。  相似文献   

14.
居民消费信贷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住房贷款是居民中长期消费性信贷的主要内容.贷款利率水平、通胀率水平、房价水平与中长期居民消费性贷款水平进行的协整检验与Granger因果分析表明:信贷利率是影响消费性信贷的主要因素,而通货膨胀率上升刺激消费信贷的作用仅仅是相对较为明显,房产价格尽管对消费性信贷具有相关性,但是这种影响是微乎其微的;银行贷款利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消费性信贷增长之间的影响存在着较为复杂的互动关系.实施"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鼓励合理发展消费信贷;完善住房公积金、建立住宅储蓄银行制度等内容有助于提升宏观信贷调整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15.
农村土地的政治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中国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土地冲突,一是在城郊和沿海发达地区围绕土地征收而发生的土地冲突,二是一般农业型地区农民为农地权益归属而发生的冲突.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冲突,也服从完全不同的两种土地政治学.而就一般农业型地区农民之间的冲突而言,在取消农业税前后也有很大的差异.只有深入了解农村土地冲突的不同类型及不同时期的划分,了解农民土地权利意识的变迁,才能真正理解围绕农村土地冲突的群体性事件的不同性质.  相似文献   

16.
法的本质是法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对法的本质的界定,又必须从人性、一般性、渐进性三个方面来进行。马克思主义法本质观认为,法是阶级意志与国家意志的统一,它体现了法本质中最为核心的内容。然而,意志本身必须受到制约,这包括两个方面:理性是制约法的意志性的内在因素,而物质生活条件则是制约法的意志性的外在因素,由此来保证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企业年金热的背后,存在着若干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尤其是存在明显的将企业年金简单化、短期化和技术化的误区。国外企业年金发展中值得认真吸取的一个教训是,一些国家明显低估了企业年金计划的复杂性和职工的高度敏感性。即便是在规范的市场环境和习惯于遵循规则与法制  相似文献   

18.
组织生活在根本上具有价值性质,对组织生活的管理是一种价值实践过程.价值冲突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它内在于各种价值相互作用的整体运动的过程之中.管理价值冲突的原则是一种正义原则,针对的是不同主体之间的实质关系.正义地管理组织生活的各种价值冲突,是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所有的价值冲突都存在着对组织整体发展的一般关系,都涉及所有价值主体的共同本质要求,因而存在着管理所有价值冲突的普遍正义原则.价值冲突的性质类型不尽相同,这决定了管理它们的具体正义原则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胡杰 《求是学刊》2013,40(2):93-99
社会组织本质上是一种个体权利之间的聚合与表达。作为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社会组织的孕育和发展为社会进步与人类的文明提供了极大的助益。社会组织的起源应当从人类学的视角去寻找,亦即基于人的社会性需要而引申出了人的结社本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多元化的社会组织。而社会组织作为一个法律问题的正当性证明则应当从法律的基本范畴即权利和权力的层面去揭示。对社会组织的分析应当超越传统的社会学进路,将其置于权利保障、国家公权、沟通理性与善治主义的视角下而展开。  相似文献   

20.
The way of life, intentions, and values of the adolescents of Russia have been written about extensively both in the mass publications and in specialized youth journals. For the most part, these writings have to do with a group that is not very large—the young people of the capital city, who have considerably more opportunities for entertainment and education than their peers elsewhere in Russia and are better informed about world trends in music, fashions, and cinema. An article was published last year that described the plans and aspirations of the upper-grade students of schools in Moscow. The present article continues the topic, analyzing generational attitudes and values. The article makes use of the findings of an all-Russian survey which was conducted by the All-Russian Center for Public-Opinion Research in June 1998 among adolescents between the ages of sixteen and nineteen; 419 people were survey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