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抗日战争的爆发,打断了中国科学的发展进程,包括中国科学社在内的诸科学团体、学术机构被迫向大后方迁移,倍尝颠簸劳顿之苦。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中国科学社社员们因陋就简,继续开展工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经此战争的考验,广大社员的觉悟得以提高,社团自身也由书生意气的“学院式”路线,完成了向现实性路线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我国人口转变地区差异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的人口转变已经完成 ,但是地区差异颇大。通过对各省份 1949— 1999年人口自然变动系列资料的聚类分析 ,可以把我国的人口转变类型划分为都市、东部、中部、西部和西藏 5种模式 ,各地区人口转变过程及其特点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3.
一、解放战争时期民主党派的变化发展民主党派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变化发展,主要特征是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从爱国进步,走向革命。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民族资产阶级已经丧失了领导资格,因此,民主党派的变化发展,就不仅要抛弃少数人倡导的旧民主主义路线,而且要与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4.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白区工作受到“左”倾冒险主义的严重干扰。遵义会议的召开,为白区工作走上正确轨道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条件,瓦窑堡会议是党的白区工作开始转变的重要标志,刘少奇发表《关于白区职工运动的提纲》等文章,标志白区工作实现了基本转变,1937年5月17日,党的白区工作会议的召开,白区工作才实现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民主党派作为既体现世界政党共性又彰显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经历了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革命党”“在野党”“地下党”,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参政党”,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身份变化。这一身份变迁的历程,一方面受历史必然性所规定,体现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又包含着民主党派先贤们的理性选择,体现了人的主体性。贾亦斌作为民主党派的领导人,亲历了中国几次组党高峰,几乎见证了中国近代以来对政党制度进行实验与选择的全过程,其人生经历是民主党派的一个缩影,其理论贡献则是民主党派历史自觉的一个见证。贾亦斌率先提出“参政党”这个概念,是民主党派自身完成身份建构与身份认同的标志,它深刻说明,参政党既是“长成”的,也是“塑造”的,是民主党派基于自身历史自觉主动选择与主动建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是参政党对执政党的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了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合法性,中共中央(1989)14号文件及党的三代领导人都阐述了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必要性。就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内容,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实效,提出观点,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适应角色转变实现就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社会调研 ,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后如何尽快从学生角色转变为社会劳动者角色 ,提出了完成就业发展的三步曲 ,即毕业生适应环境、提高自身素质、完成个性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有关民主党派历史研究的著述甚丰,史学界对中国民主党派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性质特点、组织状况、政治纲领、斗争实践以及跟共产党的相互关系等,作了较全面的研究和阐述,对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尚有不足之处,就是对民主党派的演进阐析得不够,在肯定民主党派的积极作用时过于笼统和简单化。这无疑会妨碍对民主党派的客观评价,影响民主党派史研究的深入。笔者认为,要研究好民主党派史,就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发展的观点去看民主党派,从中把握民主党派不断进步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论述教师、科研人员转岗成为出版社编辑后,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转变观念:由专攻一门学科的"专才"转变为兼修百科的"通才";由只注重学术研究的"书呆子"转变为兼顾出版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精明人":由闭门钻研、甘于寂寞的科学工作者转变为广交朋友、搜集多方信息的社会工作者:由科学观点的提出者、科学成果的总结者转变为书本价值的评价者、书本质量的保证者.  相似文献   

10.
运用历史研究法,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深入研究,寻找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成长的特点,并根据转变标志、成长过程两个方面的信息去描述、分析和解释这个特点;同时概括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成长的一般规律,揭示当前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关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伴随着党的自身建设、军队建设的始终,进而保证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彻底的胜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殊背景把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再一次提上了议事日程,如何培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新型农民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热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2.
就什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包括哪些内容、“三个文明”之间是什么关系等问题作了论述 ,并指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对于党在新时期执政兴国、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主党派自身的性质和特点使其选择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成为历史的必然.中国民主党派所具有的反帝爱国、崇尚民主的政治主张,推动中国现代化以实现国家富强的价值取向,顺乎历史潮流的不断进取精神,是促成民主党派从爱国主义走向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内在动因,也是民主党派选择与中共合作的内在必然.  相似文献   

14.
以民为本是贯穿于毛泽东执政党先进性建设思想始终的主线,也是毛泽东执政党先进性建设思想的根本特征。在以民为本思想指导下,毛泽东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本质,将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作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根本要求,在执政方式上采取了群众动员与群众监督的结合,在执政合法性的构建上则以人民群众的认同为核心,并将服务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作为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5.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宗旨,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与其它党派的本质区别,在党的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执政为民的内容,则是对党的根本宗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新的表述和重大发展,既体现了我党根本宗旨的深刻历史渊源,又反映了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能够走上比较健康的发展轨道 ,一个重要的经验 ,在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在实践中不断吸取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过程中曾经犯过的种种错误和失误的教训 ,坚持追求真理 ,勇于修正错误 ,不断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17.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命题,指明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贯穿于党的整个奋斗历程,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理论之源,赋予了党披荆斩棘之动力;“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实践之源,强化了党勤政为民之责任;“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品质之源,锤炼了党愈挫愈勇之韧性;“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价值之源,笃实了党矢志为民之决心。伟大建党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动力源泉,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之源。  相似文献   

18.
欧健 《南都学坛》2009,29(4):91-95
新中国成立60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30年。前一个30年,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经历了一个"允许其存在、限制其发展"到"改造、消灭"再到"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历史流变过程;后一个30年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经历了一个从"恢复个体、私营经济","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再到"与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发展过程。比较前后两个30年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可以得到的启示是:两个30年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变的差异反映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同,也反映了在社会主义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定位准确与否是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审时度势,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国内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国热情高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的有利条件,制定了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及其相应的政策和策略,从而使中国革命力量转危为安,并迅猛发展,为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和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三三制"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创建和领导的民主政权形式,"三三制"政权建设的实践,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一次重要实验,为中国共产党今天的民主执政积累了历史经验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