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3 毫秒
1.
在中国传统意象论中,讲究“心物一体”,主客交融。意象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客体进行审美观照而产生的,随之还有对于审美中时间和空间观念的理解和认知。在古代审美意象理论中,时空既是思维方式,也是其成“象”的一种譬喻方式。因思而成象,时空不仅存在于所思之“意”中,还存在于所观之“象”里。唐代是一个重视“兴象”的朝代,且“象”中蕴含着时空观,主要体现为时空合一的审美意象时空主题的建构。“象”中时空的分析成为唐代意象创构中时空观审美建构的重要主题,对意象创构中的时空关系探究具有深刻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象”既为中国古代文化基本符号的构成,又为中国古典艺术美学的基元范畴。中国文化和美学尚象重象,其哲学起点在《易经》的卦象符号,而先秦诸子哲学美学对易象符号意义重新阐释和精神超越,则形成有关中国美学的重要思路和线索,这就是由老庄“道”的哲学对“象”的阐释和重象外虚空、非言味象的思想所引发的意境说;以《易传》阴阳二元结构思想和“立象以尽意”、“现物取象”、“现象制器”等命题为基础的意象说;以孔荀、《乐记》为代表的象通礼乐、重政治教化但又不违艺术审美特征的“比德”和“言志”说。文章本着上述基本看法,还描述了“意境”、“意象”、“言志”说在后世美学中演进的大致过程。  相似文献   

3.
唐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在于意境的创造。唐诗意境的三个主要审美特征是:象外之象,味外之旨;超越有限,追求无限;意象模糊,意境完整。中国传统思维的独特品格决定了唐诗独特的审美意境,也决定着中国古典诗歌审美特征的形成。中国传统哲学中“知、情、意”的统一促使中国传统思维体现认识与情感的融合,从而,情感成为中国传统思维制约唐诗审美特征的中介因素。  相似文献   

4.
在诗歌创作及其评论中,诗歌的意象简直成为形象思维的一种方式,被许多诗人称为意象思维。诚如艾青所说:“它是蝴蝶,当它终于被捉住,而拍动翅膀之后,真实的形体和璀灿的颜色,便伏贴在“雪白的纸上。”(《诗论》)这说明从生活实感中产生的精致而奇警的意象,经常构成诗歌艺术肌体的基本细胞。因此,进一步开展诗歌的意象的讨论无疑是必要的。一 所谓“意象”一词并非来自国外,我国古典诗论多有所论及。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过“神与象通”;胡应麟在 《诗薮》中也指出古诗“专求意象”,注重“兴象风神”。他们所说的“神”、 “意”等,都是指…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诗歌的“白日”及其它桂天寅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具体意象的产生、发展、演变和衰落微妙地反映了时代审美思维的特点。在意象形成的早期,由于意象的概括化具体意象之中包含着可作多种意韵理解的综合性因素。虽然这种因素随着时代审美的演进不断被分化和具体化,原...  相似文献   

6.
陈辉 《学术交流》2004,(12):145-148
中国传统“意象”概念以及中华审美意象系统理论与西方“原型“和神话原型批评相比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理论优势。第一,它不像西方“原型”所归纳的几条文学程式和循环模式那样纯客体化而忽略主体精神,而是始终离不开主体的“意”和客体的“象”的结合。第二,意象论和审美意象批评贯穿于中国艺术理论和批评史。第三,重新界定“意象”概念和弘扬中华审美意象批评理论有利于中西方文学批评的交流和互补。  相似文献   

7.
陆铭 《学术交流》2006,1(8):170-172
用诗歌来表达爱情,几乎和爱情本身一样古老。五四爱情诗的杰出代表作家之一闻一多,创作了大量的爱情诗。“中西艺术结合”、丰富的想像与热烈的情感交融、意象的选择和创造,一并构成闻一多诗歌的审美特质,这些特点使闻诗不但在当时,就是在今天也依然迸发着奇异的光彩。  相似文献   

8.
数字时代,技术为艺术构筑了一种全新的视像符号系统,该系统创造的数字视像艺术始终处于生成变易之中,表现出与中国传统象数符号系统及其意象思维相通的特质.时比分析两个系统发现.以"现象以定数,定数以立法"的象数符号系统表达模式,在数字媒介下发生倒置.因法而运数、运数以立像,立"像"以尽"意",是数字视像生成的原理.数字视像艺术的符号系统,实质上是"象数"观的逆向展现.象数符号与视像符号系统跨时代、跨地域、踌文化,在当代数字文化语境中实现了深度、有机的融合,体现出人类对艺术规律的本能追求.  相似文献   

9.
戴瑞亮 《社科纵横》2011,26(7):173-176
象似性理论揭示了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映照关系,为文学文本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操作工具。本文运用映象象似和拟象象似中的一些典型原则探讨了象似性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作用,结论是:在诗歌翻译过程中采取象似性的视角和切入点,有助于从语言形式的翻译入手得到"形神皆似"和"意美、音美、形美"之理想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0.
审美主体进行审美过程,靠的是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一个建立在生理——心理基础之上的有机的复杂的结构系统,仅仅用“审美知觉”或“审美心理结构”的概念,都不能概括和说明这种能力。我认为,审美心理结构只是审美能力结构的内在层次,而审美知觉又只是审美心理结构中诸审美心理机能之一。做为一个结构系统,完整的审美能力包括相互依存的外在结构——审美感官结构,和内在结构——审美心理结构两部分。正确地描述审美能力结构的构成和运动,将使我们有可能对审美过程内在奥秘的主观猜想,更为贴近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11.
王萍 《唐都学刊》2010,26(4):66-69
王昌龄是一位有自觉理论追求的诗人。他的诗论《诗格》,是对其诗歌创作的理论反思与总结;他的诗歌、尤其是其七绝,是在诗论指导下的有明确审美追求的艺术佳作。王昌龄在诗歌情景理论发展史上首次提出了景、景语、意语、意句等崭新的概念,明确地提出了作品内情景相兼(融)的看法,以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分析诗歌作品内部情景构成的比例,从而指导后学者的诗歌创作。王昌龄的诗歌,是在诗论思想指导下的有意识创作;王昌龄的诗论思想,是对其诗歌创作的理论总结。诗歌与诗论相互印证,从而共同构成了王昌龄文学成就的双璧。  相似文献   

12.
任灵华 《社科纵横》2008,23(3):110-111
意象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更嬗积淀而形成的,具有广泛的文化意义和深刻的美学内涵."意象"一方面具有无限的时间跨度和空间幅度,审美意义具右多层次性;另一方面其理论在"意"与"象"、"形"与"神"、"意"与"境"等二元互动关系中构成,赋予其文论内涵及其审美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艺术品内在形式的审美意象是以象征性图式为基础的,它是一种综合性心理体验的产物。审美意象的形成过程是以预备情绪和审美心境为起始的。作为艺术品的内在形式,审美意象具有两种重要功能:一是为艺术的外在形式提供可能性;二是舒泄压抑的心理能量。理解、情感和表象是构成审美意象的三种基本因素。这三者并不是在审美过程的瞬间产生的。只有当一定刺激出现时,在审美心境的条件下,它们才与感性形式相契合,成为鲜明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14.
《围城》比喻的审美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秀芝 《学术交流》2005,(6):147-149
钱钟书《围城》中的比喻艺术之所以精湛,不仅因其丰富多彩,更因其意蕴深邃。它蕴涵着汉民族丰富的审美文化意蕴:精警的隐喻结构与通脱的哲理内涵,虚实相涵的哲学理念与相反相成的辩证统一,具象的思维方式与“立象以尽意”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5.
文学意象思维是"物境"、"情境"、"意境"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诗之物境,即了见其象,主体"看到"观照中的一切象,将有机统一的审美意象体系熟视于胸、历历在目;诗之情境,即深入其情,饱含情感地观照"象",作者情感体验的独特性,又会影响其创作意象思维的独特性,情中景、景中情不能与客观之理相提并论;诗之意境,即妙得其真,主体所见之象并不是一般的直观感性之象,而是妙得其真之象,它是生命律动的真诚表现,是溶于情,与象融合的真理.  相似文献   

16.
张丽 《生存》2020,(13):0064-0064
诗歌鉴赏“一巴掌”即意象、意境、翻 译、手法、情感。泛读时勾画诗歌中的意象,并思考运用这些意象可能会构成何种意境,营造何种氛 围;细读诗歌则结合诗歌的标题、注解以及诗人大致翻译诗歌大意,关注诗人是为了做到知人论世;深读诗歌则需要结合客观选择题的选项明确诗歌的艺术手法及诗歌表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意象的运用与意境的创造是中国诗歌的重要审美特征,因而中国古代诗歌特别注意空问描写艺术。而在诗歌发展的不同阶段,空间描写艺术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变化,表现出某些不同的特色。唐诗气象浑厚开阔,从艺术构成因素看,就是与唐诗空间描写以恢宏深远为美的趋向有关。  相似文献   

18.
“难懂”是诗歌的重要表现形式与内容,也是诗歌的本体追求之一.诗歌的“难懂”延缓与拉长了读者的“期待视野”,造成了诗歌的多义性,同时也成就了诗歌作为艺术的开放性.“难懂”的现代诗歌已经构成当下艺术的主要形式之一,同时也是当代诗歌最应值得重视的书写形式,它丰富、深化着现代人对自我、世界的存在性反思与主体建构.唯有尊重现代诗歌的“难懂”品质,我们才有可能在“难懂”的诗学基础上展开对现代诗歌的解读.这样的解读将推动当下汉语诗歌的积极书写.而读者对诗歌的表现形式的适当了解也将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诗歌——现代之维上的当代诗歌.  相似文献   

19.
“意境”的界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在艺术表现方面所追求的极致,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特色。多年来,学术界围绕“意境”的内涵和美学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至今仍存在着较大的意见分歧。笔者力图从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的实际出发,为“意境”划定一个比较确切的界说。本文的主要论点是:情景交融的意象创造,是“意境”的基础;以实生虚的意象组合,是“意境”的真谛;韵味悠长,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0.
邹进先 《求是学刊》2005,32(1):104-108
杜诗在审美意象营造上最重要的创变是改变盛唐诗歌意象通常呈现的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和谐平衡的形态 ,重主观感觉 ,突出抒情主体对客观物象的独特感觉、直觉印象、情感意态 ,创造出新鲜、独特乃至变形的审美意象和意象组合 ,给人以全新的艺术感受。这是杜甫对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