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广西财政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财政在清末咸同年间开始发生根本变化。随着内扰外患日急,财政支出日益膨胀,收支失衡。广西大吏为平衡财政,继咸丰八年(1859年)设卡抽收厘金(商品过境税)后,又于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至三十四年间两次大规模增捐加税。结果广西财政收入成倍增长:咸丰前为80余万两, 1905年为161万余两,宣统元年(1909年)高达526万两。但财政支出增长更快,由咸丰前的70余万两,增加到光绪三十四年的499万两,宣统元年更高达554万两。依然是入不敷出,财政赤字连年增大:光绪三十四年是10余万两,宣统元年是28万两,宣统二年升到184万两,几乎是当年财政收入的一半。清末几任广西巡抚柯逢时,林绍年、张鸣岐在奏折中都提到“民穷财尽,筹费为艰”,“人才消乏,财政困难”,“时为财竭”等语。库存空虚,财源枯竭,广西财政危机愈陷愈深,举凡内政、边防政策深受影响,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石严重动摇,辛亥革命的成功绝非偶然。  相似文献   

2.
100年前的武昌起义在开风气之先的内陆省份湖北发生,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新政改革措施不当所导致的财政危机,即在短期内将过多的财力投到编练新军上面,同时又道德化地快速禁烟,使地方财政失去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导致湖北财政陷入严重危机.在财政危机的情况下,依靠湖北地方政府财力支撑的湖北新军军费投入的削减则助长了新军士兵的不满,促成了武昌起义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洋务运动对于清末政治、经济均产生过深刻影响,在这篇文章里,笔者拟就其对清末财政的影响试作论述。一、洋务运动是致使清末财政危机不可逆转的契机道光年间,清王朝已呈现出末世的朕兆。随着政治腐败、武备废弛,财政状况也日趋恶化。清初,因征战国家财政曾一度出现巨额亏空,但自康熙朝以后各朝均有盈余。户部库储最多达八千余万两,常年多在上千万至数千万两之谱。道光元年以降,鸦片走私激增,白银大最外流,二十年间据最低估计当在一亿元以上,相当于当时银货流通总额的五分之一,平均每年均流出数达五百万元之白银,约为年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府库银两因之急剧减少,至道光三十年户部库储存银仅八百万两。太平天国起义以后,清王朝军费激增,财政困难愈盛,户部库储继续减少,至同治三年结存“实银”  相似文献   

4.
自戊戌维新以来,清政府推行庙产兴学运动。虽然此举对提高民智、移风易俗大有裨益,但由于庙宇是农村民众的生活重心,庙产兴学破坏了农民的传统信仰系统,兴学遭到了民众的激烈反对,毁学民变风潮迭起。清末毁学民变不仅仅是阶级矛盾的简单凸现,还是新旧社会转型时期历史的特定反映。透过此,可以观察晚清社会复杂的场景以及现代化在推行过程中的困境与阻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浙江为例,从吏治方面考察清末乡村民变蜂起的成因,认为胥吏的敲诈勒索及州县官忽视民瘼的敷衍态度加深了官府与乡民的对立,导致清末乡村民变频发。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整顿吏治,然效果甚微,其原因与不合理的制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社会主义财政的本质、职能和范围,财政与经济的关系,以及财政改革的方向,作了理论上的阐述。作者特别强调了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和加强财政立法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财政管理体制是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搞好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对于充分调动中央、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的积极性,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财政管理体制是规定中央和地方以及国家和企业、事业单位之间在资金分配和财政管理权限方面的相互关系。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各地区经  相似文献   

8.
清末乡村民变蜂起,成为当时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以浙江为例,分析民变造成的多元而复杂的社会影响,认为民变一方面扰乱了社会秩序,加剧了社会动荡,阻碍了新政的实施;另一方面,也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试论清末新、伊分治的满汉关系因素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力 《青海社会科学》2009,(6):111-114,143
本文以清末满汉关系为大背景,分析了新疆建省时期新(新疆)、伊(伊犁、塔城地区)分治局面形成的满汉关系因素及其影响。认为新、伊分治局面是满汉官僚调和矛盾、互相妥协的产物,事实上造成了巡抚、将军的并立,两相不容,权力掣肘,削弱了新疆的防务体系和行政的统一性,是新省体制中的不和谐音符。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爆发的广西天地会大起义,是广西近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由于清末文献史料大量散失,以及秘密会党组织本身文献严重缺乏,使人们很难系统地了解这次大起义的全貌。笔者经过长期的资料准奋,依据搜集到的文献档案史料和实地调查所得,试图揭示这次大起义的内部结构,说明其纲领口号和活动特点,以就教于有关的专家和学者。  相似文献   

11.
一、传统经济模式下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与财政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以前,我国传统经济模式是一种排斥商品关系和市场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它反映在消费上,就表现为消费决策权高度集中,从宏观上消费基金总量到微观上职工个人工资都由国家统一决定,政府和集体代表劳动  相似文献   

12.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主要财政政策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这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经验。由于中国以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政府直接管理经济运行和企业生产,在体制转换中,政府管理经济运行和企业行为,其主要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般来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共同运作才能实现调控任务。这里撇开货币政策不谈,财政政策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税收政策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状况。多数情况下,市场可以自动调节社会包供给与总需求的状况,使之达到均衡状态。但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需…  相似文献   

13.
试论社会保障与财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使社会保障体制与财政体制的运行有一个良好的基础,我们需要弄清楚一个重要问题:社会保障与财政是什么样的关系?从全世界范围看,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与财政的关系最为密切、历时最长,本文考察社会保障制度与财政的关系拟从此人手。(一)一般来说,社会保障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三个部分。社会救助是对生活在最低生活贫困线以下的公民进行救济和援助,以维持他们的最低生活水平。社会福利是政府举办的、以低费或免费的形式向社会成员提供某些福利设施。从这两类社会保障支出的性质看,多是社会成员无力负担…  相似文献   

14.
分析制约广西财政健康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在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基础上 ,从经济、体制、管理三大方面提出了促进广西财政发展、缓解和摆脱广西财政困难、规范财政运作、提高财政管理效率、发挥财政职能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后,以太平天国起义为代表的农民运动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庞大的军费开支使清政府面临空前的财政危机.为了摆脱财政经济的困境,清政府采取了推广捐例、发行纸币大钱、举借内外债务、增加各种赋税等对策以缓和财政危机.这些对策不仅改善了政府的财政经济状况,还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清末“预备立宪”的研究,至今是个薄弱环节。翻开各种版本的中国近代史,几乎众口一词:立宪者,骗局也。有些文章还进一步认为,清末的“预备立宪”,实质上“是清朝统治者反革命两手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预备立宪”出现在当时,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不能仅仅把它看成一场骗局。就其实质和意义,上面的观点也是片面的。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给以具体分析,作出合乎历史的结论。本文试图提出几点看法,以期引起讨论和批评。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80年代,中国大多数省份陆续接通电报线路。新疆电报线的建设相对较晚,1891年俄、英两国蚕食帕米尔地区的边疆危机出现后,清政府才决定建设由甘肃通往新疆省城的电报线。随着帕米尔危机日趋严重,清政府又将电报线路设至新疆其他重要地区,以应对边境危局。边疆危机成为新疆电报线建造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8.
地方财政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具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社会主义分配的特征。通过财政部门把分散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劳动者为社会劳动而创造出来的那部分产品价值集中起来,形成集中的财政资金。再把财政收入转化为财政支出,在各经济部门、各地区、各建设项目之间,和在非生产部门之间合理地分配和供应资金,尽可能地满足它们的需要。财政还要通过财政收支计划的编制与审查以及财政收支活动,了解、反映、督促、检查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在财政和业务活动中,是否按照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计划以及财政制度办事,以保证正确、及时、足额地组织收入,和各项财政资金的合理地有效地使用。从而使财政在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四个现代化的实现,提高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清末教育改革,在西方文化的扑击下,在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活动的驱动下,冲破了封建传统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重重束缚,历经艰难坎坷。在这70余年的教育改革历程中,呈现出许多自身发展的特点。本文试就清末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作一粗略论述,以求引出有益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20.
试论清末预备立宪的必然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世纪初,清政府领导了自上而下的清末预备立宪运动。在探讨这场政治体制改革动因时,历来的研究者大都援用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说法,认为清廷是“看见革命形势一天大于一天,就想利用立宪两个字,骗骗汉人,叫他不要革命。”①但揆诸史实,如此解释清末预备立宪原因未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