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始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教育改革,是日本教育近代化的起点。它不但促成了以产业革命为前提的近代日本经济的迅猛发展,而且奠定了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基础。一、“富国强兵”——近代日本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国策,是日本政府所做的重大战略抉择。就三者的关系而言,“富国强兵”是战略目标,“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则为实现既定目标的基本政策,而“文明开化”同时又是“殖产兴业”的前提和条件。  相似文献   

2.
产业政策是日本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是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断变换,且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产业政策的重点各异,如:明治维新时期的“殖产兴业”政策、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产业控制政策”、战后初期的“重点产业方式”、高速发展时期的“重化学工业政策”、低速发展时期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政策”等,都有着各自的含意,发挥着不同的经济效果。下面就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主要产业政策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明确提出“技术立国”方针的日本官方文件,是1980年3月日本通产省产业结构审议会制定的“80年代通商产业构想”。但是,“技术立国”作为一种思想、理论、方针、国策,则有着一个很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早在70年代初,当日本实现了持续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成长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的“经济大国”,基本完成了明治维新百年来追赶欧美先进国家的战略目标,在日本就展开了有关今后日本向何处去的大讨论,“技术立国”论就是在这场大讨论中产生的。进入80年代,尽管“技术立国”方针已被明确载入官方文件,但从日本科学技术的实际发展和一系列有关科学技术的官方文件可以看出,“技术立国”论仍处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4.
“高度的文化教育水平是日本在十九世纪成功赶上技术先进的西方,随后又取得经济上的领导地位的重要原因。事实上,对日本社会影响最大、使日本获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它的教育制度”。日本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从明治维新时期开始,日本就对教育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国策的指导下,日本全面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文化和教育制度。1893年,日本成立了  相似文献   

5.
明治维新作为日本工业化的起点已被世人所熟知,明治政府的“殖产兴业”政策也多半被解释为工矿业的振兴和发展。至于明治时期在农业方面的业绩,则一般认为,最多只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手段而已。除了“地税改革”之外,其他几乎都很少提及。其实,农业作为“殖产兴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明治政府很关注的一个问题。政府发展农业的政策主要体现在推行“劝农政策”、重视农业教育和贯彻“明治农法”三个方面。从,劝农政策”到,明治农法”确立的发展过程,也是明治时期新的农学思想从产生到成熟的过程。阐明明治时期农学思想的原流,对全面理解明治以来日本近代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也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日本明治政府处理官营企业述论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车维汉19世纪70-80年代,日本明治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在开发铁路和电信事业的同时,又开办了一批由官府直接经营的企业。然而,未过多久,明治政府又将其中大部分处理给了民间经营。在日本资本主义经济...  相似文献   

7.
在日本,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考察虽然由来已久,但在明治维新前却连“社会”的概念也没有,而是用“伙伴”、“会社”和“俗世间”等用语来表达社会这种现象。明治政府成立以后大力推行殖产兴业(发展工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的现代化政策,随着西欧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有如潮水般地涌进日本,社会科学当然也是这股潮流的组成部分。因此严格地讲,真正意义的社会科学(包括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和内容),是从引进西欧学问开始的。  相似文献   

8.
四、日本近代军事思想 1868年,日本发生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明治维新,结束了长达200余年的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成立新兴资产阶级控制下的天皇制政权,为日本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产生开辟了道路。新政权成立后,实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开展了一场广泛深入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在军事领域,他们以英国海军为本国海军学习的样板,以法国陆军为本国陆军效法的对象,从1878年以后又全面学习德国陆军。他们派遣山县有朋  相似文献   

9.
日本在产权关系上的一次重大调整──明治政府处理官营企业述论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车维汉19世纪70~80年代,日本明治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在开发铁路和电信事业的同时,又开办了一批由官府直接经营的企业。然而,未过多久,明治政府又将其中大部分处理给...  相似文献   

10.
战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增长,对加快日本经济的发展和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是日本对外经济关系的两大支柱。在日本经济向国际化发展的八十年代,其对外直接投资正在发生一系列新的变化,“海外投资立国论”、“转向成熟债权国论”、“对外直接投资转換期论”等,就是这一变化在理论上的种种反映。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就战后门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变化趋势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实学教育”是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政府大力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政策的教育理念,其推崇的“实学”精神源于中国的宋明理学,又吸纳了西方实证哲学;“艺术教育”源于德国艺术教育运动,其信奉的“为艺术而艺术”“个人主义”“民主主义”等思想是日本民众对国家意志的一次精神反叛。以李石岑、吕澂、丰子恺、蔡元培、鲁迅等为代表的留日学生在对两种教育主义进行取舍、统合和圆融的过程中,或将家国情怀孕育其中,以美育为救亡图存的通途,或将中华传统知识资源内蕴其中,以美育为人生实现的桥梁,又或将二者兼容并蓄,逐渐书写出现代美育观念的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2.
论日本的科技立国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伴随着贸易立国战略 ,日本的科学技术立国战略由来已久 ,然而进入 2 0世纪 80年代 ,该战略发生了重大转变 ,由重视以应用研究为主转向以基础研究为主导。 2 0世纪 90年代诞生了日本第一部科技法 ,标志着日本从此进入了由科技模仿向科技创新、由赶超型向领先型的战略转变 ,进而更加突出了“IT立国”的重要战略作用。科技立国战略对日本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一、日本科技立国战略的形成及其新发展  日本科技立国战略制定于 80年代初期。它是战后日本科技战略的第二次战略选择 ,是考察战后日本科技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战后以来 ,日本一直注重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战后初期 ,日本在科技发展上远远落后于欧美 ,为了缩短与欧美之间的差距 ,日本利用“后进国”优势 ,积极推行独具特色的“吸收型”科技发展战略 ,大力引进欧美国家的先进技术 ,从而大大缩短了与欧美国家间的科技差距 ,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使日本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进入 80年代后 ,日…  相似文献   

14.
在极为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怎样制定日本的技术开发战略呢?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充分了解美国、欧洲共同体以及新兴工业国家的技术和产业状况,剖析这些国家的技术力量,正确认识日本技术开发力量的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这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当前,日本盛行技术立国论。各种技术理论层出不穷。应该注意到,今天的技术革新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技术革新性质不同。战后的技术革新主要集中在半导体、尼龙、喷气客机、原子能发电、电视、盘尼西林领域。许多全新原理的革新新技术相继问世,并作为新的产业领域发展起来。可以说它们当中的每一项都堪称  相似文献   

15.
阎莉 《日本研究》2002,(4):31-36
战后日本经济是在“贸易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下通过技术引进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加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石油危机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日本政府提出了“科技立国”的新的经济发展战略 ,今后的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转向独创性的和基础性的科学技术研究上 ,建立自己的科学技术基础结构 ,以振兴日本经济 ,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经济走向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 ,研究日本“科技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日本“科技立国”道路选择的成因   1、经济发展原动力要素的…  相似文献   

16.
日本知识产权战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发展模式的转换和知识产权立国   (一 )从“物品制造”到“知识创造”  上世纪 50— 60年代 ,日本通过大量引进美欧各国的先进技术 ,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实行技术创新 ,不仅成功地实现了重化学工业化 ,而且还大大加快了技术革新和技术进步。由此 ,日本不仅迅速缩小了与欧美各国的差距 ,而且以加工组装型产业为中心 ,在“物品制造”方面形成了世界领先的技术优势。 70年代中期前后 ,日本的汽车和家用电器已开始席卷世界市场。 80年代以后 ,日本以科学技术立国战略为中心 ,在继续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加强自主开发研究 ,又很快确立了半导体…  相似文献   

17.
国家创新系统中的日本成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彻 《日本研究》2004,(4):83-88
自 19世纪的明治维新到现在 ,日本主要是一个追赶型的国家。无论是“贸易立国”、“技术立国”,还是“知识创新立国”、“技术创新立国”等战略目标的实施 ,都离不开教育这一最根本的推动力。而日本的成人教育既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一种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8.
试论90年代日本的对外贸易及其新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徐梅战后以来,日本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其在“贸易立国”基本方针引导下,对外贸易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日本自始至终贯彻片面追求出口增长的“加工贸易主义”政策,...  相似文献   

19.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曾盛行所谓“教育投资论”,对日本经济和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探讨这一理论在日本经济与教育中的作用,将是有意义的。 一 “教育投资论”一词,是1961年前后在日本开始使用的。它把教育支出看作是“人力资本的最大投资”和取得“将来收入的投资”,也就是把人看作资源,把教育视为发展经济的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和教育日益突出地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21世纪发展的关键。正是在我国处于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时期,我们抓住了科学技术和教育这一关键因素,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指明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面对“科教兴国”战略下的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日本的“科技立国”道路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如何看待和吸取日本的“科技立国”道路及其经验教训,如何从“科教兴国”战略出发,实现中日经济技术合作的深入发展,这是下一世纪中日双方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