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和谐发展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方一股具有较大影响的社会主义思潮,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严厉批判资本主义无限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发展模式,又深刻反思传统社会主义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认为它们都是畸形的不可持续的发展观。在生态社会主义看来,自然生态的危机,原因在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失衡和不和谐,因此,生态和谐发展观在理论上表现为生态和谐发展的经济观、政治观和文化观。在实践上表现为在生态和谐发展观的指导下,对不和谐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进行重建。在经济上,建立人与自然都能承受的"生态经济"体系;在政治上,建立确保社会公正的制度体系和新型的民主政体;在文化上,创建绿色文化道德体系,以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从而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相处。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和谐发展观是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发展观,虽然它还存在某些局限性,但它的生态和谐理论以及生态重建模式,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目前,发展协商民主是由我们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体现了我国政党间关系和谐发展的要求,是促进社会政治心理和谐的重要措施,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重要内容,这些方面与政治制度同步发展,分别体现了政治主体文明、政治关系文明、政治意识文明、政治行为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的发展要求。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还不充分的情况下,发展协商民主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李卓 《学术交流》2007,(4):32-3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随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社会转型带来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多样化。遵循矛盾思维的规则,正视社会矛盾、深入分析社会矛盾,才能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平等、平和、有序、融洽相处的局面。鉴于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自身建设,以党的先进性统领社会和谐。在此前提下,发展社会事业,以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协调社会运行机制;创新社会制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也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要实现社会的整体和谐,就必须实现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和谐及其相互之间的和谐。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关注急待突破的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5.
严跃英 《探求》2006,(Z1):30-31
一、民生和谐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任务,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和谐社会建设,是促进经济、政治、科教、文化发展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必须解决民生和谐问题.如: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特别是人民内部矛盾,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经济生活中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在政治生活中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在社会生活中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民生和谐了,从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的治本之策。当代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着与社会不和谐的突出问题,其成因来自社会、自身、家庭、高校、外来文化等各个方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和谐的思想基础,增添巨大的力量源泉。因此,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探索有效的方法途径,培育健康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7.
和谐的社会生活和稳定的政治秩序始终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理想,二者既相互制约又相互支撑.由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存在巨大差异,政治稳定的内涵、特征以及实现方式都存在着显著区别.社会主义社会要走向和谐,必须摒弃静态的政治稳定观,建立具有相对性、开放性、可持续性的动态的政治稳定观.只有依靠合理的政治分配机制、完善的政治参与机制、畅通的政治沟通机制和协调的政治文化机制,动态的政治稳定才能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8.
李萍 《探求》2008,(3):34-38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只有广大公民积极有序的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管理,才能达到真正的社会稳定与和谐。而构建和谐广州的重要标志之一也就体现在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方面。实践证明:广州在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同时,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和地方政府自治也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为构建和谐广州构筑了公民参与的立体平台。  相似文献   

9.
孙波 《社科纵横》2008,23(5):129-130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从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生产实践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社会和谐建设主张,包括"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和谐思想、"群居和一"的社会和谐思想以及以"隆礼重法"为核心的政治和谐思想.对于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红钦 《社科纵横》2009,24(3):20-22
从社会学和伦理学的角度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少包括六个层面的时代内涵: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自身各方面的和谐;社会内部结构的和谐;外部环境的和谐。这些内涵反映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方面又具有丰富的伦理特征。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同时,也进一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于实现和谐发展的自觉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对于实现和谐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辩证关系的科学认识。实现和谐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本质特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更加强调和谐发展,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进一步在实践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道路,在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是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本质论之后,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又一次深化和飞跃。  相似文献   

13.
社会和谐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发展的优势。它有可能做到完全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去调节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其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达到整个社会协调持续地向前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的状态。社会和谐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关系方面的特征,它符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取向,也是共产主义社会最本质的特征。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标志,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恰恰就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最高境界,是社会关系和谐的最高境界。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  相似文献   

14.
季建霞  金雪飞 《创新》2010,4(3):21-24
信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要素之一。研究信任、探索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信任结构,构建一种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信任模式,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传统社会的信任模式既不是完全普遍主义,也不是完全特殊主义,而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以血缘、亲缘为中心,以实用理性为内核,以差序、差等为结构,具有边界弹性和"两极性"的关系主义信任模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结合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强调促进社会和谐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相似文献   

16.
"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完整的内容体系,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合"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文化基础,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精神,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社会保障法律体制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刁振娇 《求是学刊》2007,34(4):78-83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社会安全网"和"社会减震器"。虽然我国社会保障法律体制现在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但尚存在诸多问题。因而有必要在现有社会保障法律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立法、执法与司法环节。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法律体制,使公民的社会保障权益得到充分地实现,从而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其有着自己的理论渊源和理论基础,即马列主义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构建和谐社会是党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摸索中的一个重大决策,其实施和开展也必然存在着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面临的挑战等加以分析,对其历史地位和伟大意义等进行深化,以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周英虎 《创新》2011,5(6):8-12,126
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讲求和谐,不仅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所代表的是先进生产力的社会,所追求的是人类共同富裕的大同社会,还因为倡导和谐是客观事物的基本属性,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最高共同目标,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客观公正、综合全面性、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相结合、可比性、可持续发展、简明扼要等。评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标体系概括起来主要由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等三大子指标体系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