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古代,在华夏、东夷、南蛮、北狄、西戎部族未形成以前,东方(今山东)、西方(潼关以西)的氏族就开始了艰难的迁徙。如“九河神女”华胥氏族就有裔支由山东、河南而徒入陕西蓝田,遗迹有“华胥渚”。到了东方太昊伏羲氏、女娲氏与西方炎帝神农氏时期,迁徒规模渐大。炎帝支族共工由陕西渭水流域,沿黄河徙入河南,再达豫东的辉县,依服于女娲氏。《路史》记载:共工与女娲氏战,女娲氏战胜后,其支族西迁入陕西平利县,又北迁入临潼及其周围地区。蓝田、骊山、潼关、黄龙、长安等地均有女娲、伏羲氏的遗迹。到了东方少昊、西方黄帝(今陕西北部)与炎帝后裔榆罔(今宝鸡地区)时期,西方二族沿洛水、渭水至黄河,再分别沿黄河北、黄河南迁入河北及河南,又共同徙入山东。后来在少昊、贵尤部族挤迫下,又分别返至今河北啄鹿、河南淮阳。其后在经历蛋尤与共工(后裔)及榆阁,黄帝与共工、黄帝与榆阁的战争后,黄帝、炎帝、蛋尤、少昊部落成员互为融合,形成华夏族。这也就是黄帝、少昊后,东方部落长撷项至舜,为何能入居中原,成为华夏部落联盟军事首领的原因。少昊后裔颧项筑都邑于河南棋阳;濒项裔支帝誉都于河南很师;尧舜则建都邑于晋南,逐渐向西迁移。尧舜大“臣,东夷族部落长皋陶、伯益及禹等,作士、主虞、作水官有功,得舜封“爵”封“土”(实为故地赐封),伯益以封秦地(今河南范县)而称秦人、秦族、秦古国。同时舜又封赢姓秦人支族于耿乡(今山西河津县)。《国都城记》云:“耿,赢姓国也。舜又封伯益支族于梁(今陕西韩城)。吴树平《风俗通义校释》日:“梁氏,伯益治水封于梁。”又封伯益近亲胞族皋陶支族于阮(今甘肃径川县东南)。从此,秦人东起范县,西至径川,黄河、汾水、渭水、径水流域,在这广阔的领域区,开始有了秦人的足迹。秦人由此而与夏人、商人、周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也是夏朝后秦人迁徙、发展、升降的序幕。  相似文献   

2.
吴锐 《人文杂志》2007,(2):159-164
当前学术界寄希望于从豫西或晋南寻找最早的夏文化,本文认为夏文化的文化渊源可能在渭水上游。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容成氏》所记汤伐桀、桀逃亡的路线是戎遂→鬲山氏→鸣条之遂→南巢氏→苍梧之野。本文对最后两站南巢和苍梧提出新解,认为它们都在今陕西东南、湖北西北的汉水流域。桀逃亡的意图是想从东方鸟夷大本营逃脱,进入西北夏人的老根据地。陕西在中国上古史框架中的地位需要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3.
北宋时期,在与西夏毗连的广大西北地区,亦即黄河、泾水、渭水上游,湟水、洮水、岷江流域,以及河西走廊,散居着许多党项人和吐蕃人、和其它族属不甚清楚的熟户和生户。  相似文献   

4.
古汉人原居于今陕南汉水一带,盛行着傩文化,传播到东亚、北亚和东南亚各地,形成广汉文化圈。后来由于夏人迁入汉水上游,古汉人融入了夏人群体之中,成为华夏族的成员。另有一支则北迁至勒拿河上游,到隋时建立了大汉国。  相似文献   

5.
郁夷、大月氏的来源和迁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族,又作禺夷、嵎夷、郁夷,也作禺氏、禺知,是归姓东夷的一支,与(?)、胡、河为同族。它起源于山东、江苏交界地方,约当公元前五、六千年时,他们逐渐沿着黄河南岸而不断西迁,一支定居于河南中部的洧水一带,建立有国;一支继续过着游牧生活,沿着黄河东岸北迁,经河套到河西走廊,称为禺知,后叫大月氏。因被匈奴所迫,除一小部分老弱留居于祁连山一带称小月氏外,大部份北迁于伊犁河流域,后来又被敌国乌孙所败,西迁至中亚的阿姆河及阿富汗一带,建立强大的大月氏帝国、并侵入印度河及恒河中上游一带,与当地印度人结合,形成拉其  相似文献   

6.
吴洪琳  张梓轩 《西域研究》2023,(2):16-25+170
素和氏应来自于史书所载“勿吉”傍之“素和国”,非鲜卑檀石槐之支裔,林宝之所以有如此记载,是他将檀石槐联盟中三部之一的鲜卑大人素利误为素和;而且白部与素和氏也没有关系;十六国北朝时期主要活动着三支和氏,分别改自素和氏、来自汝南郡和峤,以及来自河西或西域地区;而与和士开相关的几方墓志,都将其族源与“金山”联系在一起,不论金山是今阿尔泰山还是河西地区,总之和士开一族应该来自于河西或西域地区,正好契合了史载其先为“西域商胡”,而非“本姓素和”,之所以出现“本姓素和”的原因,是与和士开同僚所说的和士开“素有和氏之庶孽”有关。  相似文献   

7.
柏皇氏是上古时期的重要氏族和氏族首领,袭"伏羲之号",其存续时间较长,是伏羲族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身份,在当时被视为道德方面的表率。其族裔在"三皇五帝"时代担任重要职务,并在西平建立柏国。春秋时国灭后,柏姓族群扩大。柏姓的起源可能有多支,柏皇氏为柏姓起源的主支。中华柏姓的始祖为柏皇氏,柏芝为其祖先,祖地在河南西平,西平的"老龙头"有可能为柏皇氏陵寝所在之地。  相似文献   

8.
一、前记关中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及其支流的其他河谷平原一样,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是我们祖先繁荣滋长的主要地区之一。我们这样说,不仅仅从文献记录上能夠知道,在这里曾经是我们历史上周、秦、汉、唐几个主要历史朝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而且从新的考古学的发现中,还知道了,远在原始氏族公社时期,我们祖先就在这一块肥美的土地上辛勤劳动地创造了相当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了。目前,在陕西渭水流域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主要有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一支是仰韶文化,另一支是龙山文化,前者的时代较早,后者是接续前者而发达起来的。其中文化遗存包含丰富,数量最多,且分布最广的,要算是仰韶文化了。我写这一篇文章的主要  相似文献   

9.
鲜卑族裔府州折氏在政治上的崛起,与五代中原王朝和契丹族的政治、军事斗争紧密相连.正是在辽朝的军事高压之下,折氏迅速成长为一支藩镇力量,并依托中原王朝的支持,继续抗辽守边.折氏与辽的多次军事冲突,其性质既夹杂着北宋王朝与辽王朝(辽与北宋)征服与反征服的影子,也有折氏为保护所辖党项部族、保境安民的努力和责任.总体看,府州并不在宋辽冲突的主战场上,而自澶渊之盟后,折氏与辽王朝的西南面招讨司从此再没有大动干戈.  相似文献   

10.
九广元县(附兴安、利州、葭萌、昭化)广元县,在秦、汉、魏、西晋皆只为葭萌县境邮传之一驿,至东晋,始立兴安县(《寰宇记》谓在孝武帝太元十五年)。为什么县名兴安?先是,汉末有略阳氐人阿贵,称兴国氐王,据渭水上游与嘉陵上游地区。晋初,以其地立秦州,氐人仍然缘袭旧称为兴国氐。十六国时期,秦州氐民流离入四川的侨居嘉陵两岸诸山中,与蜀人市易于此。符秦据蜀时,于此置县,故曰“兴安”。苻秦崩溃后,地曾入魏。晋既收复蜀地,仍其县名。历宋、齐而弗改。后魏攻蜀,阻于白龙江,不能前进,因于兴安立益州,表示其为益州之地。《隋志》义城郡云:“后魏立益州,世号小益州。梁曰黎州。西魏复曰益州。又改曰利州,置总管府。”  相似文献   

11.
在淮河上游和黄淮之间,不仅有生活在距今约10万年的许昌灵井人,还有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和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新密市李家沟文化遗址和舞阳大岗遗址。三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都属于北方猎人细石器文化,是北方猎人族群在距今约1.8万年前后南迁而留下的文化遗存。大约在距今1.2万年猎人族群又陆续向北方回迁,淮河上游和黄河之间的细石器时代也随之结束。约在距今9000年之后,一支掌握较为先进的农业文化的先民来到中原地区,发展成为淮河上游地区著名的裴李岗——贾湖文化。从目前考古资料来看,这一地区的新旧石器之间尚存在约2000年的时间断层。  相似文献   

12.
古代柏国考     
柏国历史非常古老,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柏皇氏,其后裔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皆为职官.周初,柏冏为太仆正,是为周封柏子国之始,到春秋末期,楚灵王不断蚕食淮北诸小国.柏国约于公元前529年以前与房国同时被楚所灭.遗民被南迁至湖北麻城县的柏子山,另有一支又南迁于江西乐平县的柏溪.一、柏皇氏的传说柏皇氏是华夏族传说中很古老的一个部落,《三皇本纪》按时代的先后序列是:人皇、五龙氏、燧人氏、大庭氏、柏皇氏.而皇甫谧《帝王世纪》、《易·系辞》作柏黄氏,黄、皇音同,列于女娲氏、大庭氏之后.《庄子·胠箧篇》,则为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柏与伯音义皆可通.其余各种古籍都  相似文献   

13.
距今7000年前后,随着"大西洋期"的到来,以"甑皮岩人"为主体的洞穴先民向旷野扩张,其中部分向东北迁徙(如广西的晓锦);另一部分向南迁徙。向南迁徙的一支到达西江上游的浔江一带,最后再顺水南下到达珠江口岛屿,创造了咸头岭文化;另一支到达西江上游的封开一带,最后再东进到达今粤北一带,创造了石峡遗址第一期文化遗存乃至第二期文化遗存(石峡文化)。由此初步解决了岭南考古的三个问题:洞穴先民的去向;咸头岭文化的起源;石峡文化的"来龙"。  相似文献   

14.
对党项、“弭药”和四川西夏遗民的研究不仅能从一个侧面剖析四川藏区的民族构成和历史风貌,而且能对民族语言和民族成份的识别提供有用的参考资料。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四川西夏遗民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借以抛砖引玉。一党项羌是我国西北地区古代羌族的一支,兴起于南北朝末期。隋唐时期不断发展壮大,“其界东至松州,西接叶护,南杂春桑、迷桑等羌,北连吐谷浑,处山谷间,亘三千里。”其部落“大者万余骑,小者数千骑,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辞氏、房当氏、米擒氏、拓拔氏,而拓拔氏最为强族”。党项社会的发展以及青藏高原吐蕃势力的壮大,导致  相似文献   

15.
阴山以南地区在很早就有猿人和古人类活动、生息和繁衍,而“河套人”是内蒙古地区有名称的最早者。新石器时代有西戎、华夏及东夷族迁入,土著氏部落的成份复杂起来。夏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以在西辽河上游和黄河流域发现的较多。东周以前,内蒙古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是高于其他地区的,社会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相似文献   

16.
缙云氏初论     
缙云氏是上古时期的重要部族,其部分源头来自炎帝,除了在黄帝时任"缙云"职官外,其主支与黄帝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舜之前缙云氏主要在北方活动,舜为尧臣时其族裔三苗向南方迁徙,并成为苗蛮集团的骨干力量.浙江保留有大量的与缙云有关的地名及传说,真实地反映了缙云氏及其族裔在南方的发展.与缙云氏关系密切的饕餮,在商周时期成为最重要的文化符号,其意蕴值得学界深究与关注.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姓氏产生于原始社会。姓氏是姓与氏的合称。上古的时候,姓与氏是分开的,当时的姓表示的是族号,氏表示的则是姓的分支。母系氏族公社确立后,由于子孙的不断繁衍,一个大族于是分成若干个支,散居于各地。这些分散出来的每一个小支,各自选用一个特殊的记号来作标志,以此区别于大族,这就是氏。由此可见,姓是比氏更大的概念,是整个大部落的标记,而氏则是小部落的称呼。《通鉴补记》记载:“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例如最早商人的祖先姓子,后分为殷、时、来、宋、空同等氏。战国以后,姓与氏开始合一。顾炎武的《曰知录》卷十三“氏族”载:“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到东汉时期,通称之为姓。  相似文献   

18.
《汉志》武功县淮水祠建置年代考李瑾河南大学中文系一、问题的提出古代渭水流域曾经存在过祭把“淮水神”的民俗,这一依据仅见于《汉书·地理志》武功县下有“淮水祠”一所的记载。这是一条孤证,除此而外的任何史籍都没有提及武功有过“淮水祠”的记录。兹转录《汉书·...  相似文献   

19.
我读书向无师承,还因固陋,无名师益友可与切磋。关于月氏的读音,只知颜师古注曰;“氏读若支”,“月”字不注音。因此,我只读为“月支”。后来有人警告我错了,“月”应读音为“肉”。查《辞源》:月氏古国名,其族先居甘肃西境,汉时为匈奴所破,西走至阿姆河,臣服大夏,都于阿姆河北,曰大月氏;其不能去者,留居故地为小月氏。大月氏强盛时,奄有印度恒河流域,克什米尔,阿富汗及葱岭东西之地。《金壶字考》谓读  相似文献   

20.
江寨村有三座江氏宗祠,分别为江氏祖祠、济阳堂、梦笔堂。江寨江姓始祖江肇元,于明代从永定迁居大溪,以打铁为生。江肇元生有四子,万一、万二随母回上杭,万三、万四筑土堡于江寨,于此繁衍生息。江氏祖祠为万三这一支的祠堂,始建于清朝,已有300余年历史,梦笔堂为汀氏的大宗祖祠,供奉始祖江肇元。据族谱记载,江肇元以打铁为生,尝尽艰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