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海西建设进程中,实现政府的内核再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有效的政府内核再造战略的制定,应在SWOT分析、PEST分析和VPC分析的基础上来进行。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搞好政府内核再造的策略可以选择绩效管理、全面质量控制、企业型政府、标杆管理、业务流程再造、无缝隙政府、合同外包、社区分权和电子政务等策略,在此基础上不断实现政府体制的有效创新。  相似文献   

2.
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具体探讨无缝隙政府理论和整体政府理论之间的异同,指出两者都强调对政府功能的整合,都以顾客或公民为导向,都依赖于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但两者属于不同的理论范式,以不同行政文化为支撑,且对政府整合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  相似文献   

3.
ESIA理论视域下地方政府投资项目行政审批程序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流程再造”理论被应用于公共管理和政府改革领域开始,各级地方政府在探索体制改革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政府流程再造的重要作用。ESIA理论中作为一种流程再造理论的工具和方法,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原有流程进行再造和优化,从而提高政府行政审批效率,也从另一方面降低了地方政府行政成本。在ESIA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地方政府投资项目行政审批需要以审批流程优化和审批管理优化作为主要抓手,实现行政审批“双提速”。  相似文献   

4.
王卓君在《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期撰文指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分析工具探究了社会和谐状态产生的根源,认为要化解这一根源,就必须进行政府治理理念的更新和治理模式的再造。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服务型政府模式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进行政府治理理念更新和治理模式再造提供了理论支撑、明确了建构方向。通过对服务型政府品质的分析和界定,明确了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维度,并对构建中可能出现的理念与实践错位现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传统政府管理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存在的问题以及利用业务流程再造进行政府再造的必要性。指出流程再造在本质上与政府管理目前要实现的转变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因而是信息技术条件下实现政府变革的可行方法,具体论述了政府流程再造的新特点以及借助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政府流程再造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6.
我国政府流程再造的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流程再造问题的研究正在成为一块方兴未艾的热土,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在探索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进程中也开始尝试政府流程再造。基于这一理念,本文着眼于理论认知,并结合当代中国政府在其改革实践中所存在的诸多现实困境,以期努力探寻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对当代政府再造理论的借鉴与超越的基础上,文章将营销观念运用到现代公共管理中,提出新型的政府管理模式和观念———营销型政府,并分析了此方案设计的可行性和特点,指出了营销型政府概念提出在我国当前进行的行政改革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公共管理变革的背景上看,客户导向的电子政务正是信息科技进步的时代下构建无缝隙政府的一个有力工具。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构建政府和服务对象之间的和谐关系,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政务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载体,有效利用电子政务构建一个政府与社会民众等服务对象之间互动的无缝隙的服务模式,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知识管理背景下的政府再造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政府管理正面临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挑战,再造是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必然选择。政府再造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电子政务和政府知识管理。电子政务是政府再造的初级阶段,只有在对它的特点和不足进行充分分析,进而推进政府知识管理的实施,才是政府再造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0.
政府流程再造是我国政府实现管理模式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主要改革方向与管理方式创新的重要举措.从政府流程再造的目标来看,它专注于通过对于新型理念的运用来改造和重组现存流程,达到提高政府组织绩效、革除基于官僚制基础上建立的政府管理模式种种弊端的目的,同时兼顾到政府组织流程的整体.目前我国政府流程再造的主要模式为,虚拟式再造模式和实体渐进式优化模式.地方政府流程再造模式为,将流程再造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结合的模式和将流程再造与地方政府组织再造相结合的模式.基于再造的层次可以分为组织内部的再造和跨部门的再造.  相似文献   

11.
金融危机促进了政府管制理论和实践的新思考。政府管制内在的产生权力扩张的冲动,与要求限制政府权力的宪政主义产生冲突。政府管制中的利益博弈也影响着对管制的认识。限制政府权力的目的不是为了削减政府,而是为了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更好地为公民服务,一个小却无能的政府绝不是宪政主义的选择。关键的问题并不在于政府"大"还是"小",而在于适应政府治理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实事求是地对待政府权力和规模的发展。管理、政治、法律途径的整合要求政府管制要以服务为中心。  相似文献   

12.
重塑政府理论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了西方重塑政府理论及实践 ,分析了我国借鉴该理论的可行性 ,指出在理论上 ,重塑政府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府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关系的理论相一致 ;在现实中 ,重塑政府理论强调用市场精神改革政府 ,对于入世后我国政府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环境下如何提高行政水平和效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阐述了重塑政府理论对于我国政府改革与建设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政府改革正处在世界政府改革大潮之中,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府理论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邓小平行政理论、三个代表行政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政府理论,这三个理论一脉相承,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理论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施政环境变化无限,改革正未有穷期,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政府理论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府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在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各个领域都面临一个科学发展的问题。政府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在推进科学发展上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科学发展观要求政府自身必须首先科学发展。政府的科学发展必然包括政府自身的发展和面向社会治理能力的发展。果有善治则必有善政,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政府,构建中国特色的发展政府学,借鉴全球发展政府的理论成果,研究中国政府发展的规律,为中国各级政府的改革和全面履行科学发展观职能提供理论及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5.
依据L-R模糊数和灰色关联决策的政府服务流程评价方法,将专家知识和经验以L-R模糊数形式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应用灰色关联决策理论计算各服务流程的关联度,从而确定不同服务流程之间的绩效优劣。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政府服务流程绩效评估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为诊断和识别现有公共服务流程存在的问题、优化服务流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国家与社会对立统一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其廉价政府的主张,并分析了廉价政府实现的条件。马克思认为廉价政府应具有还权政府、民主政府、低薪政府、普选政府和放权政府等特征。马克思廉价政府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它对于我国进行政府机构改革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廉价政府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分权化改革所产生的强劲经济增长势头使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政府权力赋予”的激励功能上,却忽视了“权力约束”对政府所能产生的市场维护和市场发展的合理激励。西方财政分权理论设定了要素跨区域流动的严格前提,实质上提出了一个分权激励与权力约束的对称性问题。本文针对我国地方政府扩展市场和分割市场的正反两种行为趋向,从制度视角分析了分权化体制对地方政府悖论行为产生的作用与影响,基于对体制纠错的思考对我国分权化体制的“分权激励与权力约束非对称”的制度安排缺陷进行了反思,在以西方财政分权理论中的政府权力约束为假定的条件下,从分权激励的逻辑推进上论证了政府权力约束的重要意义及实现政府权力约束的“依法行政”路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风险投资的特点进行分析,从理论上阐明了政府不能成为风险投资主体、不能直接干预风险投资的重要性。政府的角色应该是通过制定各项政策来营造高科技风险投资发展的政策环境,进而促进高科技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并针对我国发展高科技风险投资的现行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政府机构改革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根据以往的历史经验教训,政府机构改革应以加强政府的有效性为目标,将政府机构改革与"有效政府"结合起来。这需要切实转变政府治理理念,以"善治"理论为指导,加强政府的"善政"能力并大力培养和推动以"第三部门"和公民参与为内容的公民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地方政府创新研究的热点主题与理论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方政府创新是我国重要的政治现象与理论研究的热点议题。对国内涉及地方政府创新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运用文献计量方法,结合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之后,可归纳出地方政府创新研究的四个热点主题:地方政府创新的基本理论研究、地方政府创新与政府改革研究、地方政府创新与政府绩效研究、地方政府创新中的动因研究。据此可提出此研究的前沿性领域:政府创新管理的理论研究、地方政府创新的持续力研究、地方政府创新的制度化研究、公共服务创新研究。在区分显性公共需求和隐性公共需求的基础上,可得出创新性公共服务与回应性公共服务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