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当代西欧社会民主党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纲领,总的来说是:世界观中立,指导思想多元化。但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政党、不同的派别那里,又有一些差别和变化。那么,民主社会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在不同情况下到底是怎样的呢? 一、世界观中立,是社会民主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新特征第二国际及其所属西欧各国的社会民主党,在十九世纪末出现伯恩施坦主义以前,是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在那以后,修正主义的实践愈演愈烈,但在理论上、纲领上,他  相似文献   

2.
伯恩施坦社会主义改良思想观典型地反映在他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重新认识上:对资本主义的积极肯定和正面预设,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前所未有的认同;不同于马克思主义传统理论的社会主义概念;来自于资本主义自身内在的"相对改进"和"文明化"阶级斗争的社会主义实现道路;对于资本主义现时改良的相对注重,等等。"策略的错误在一定情况下也能够导致破坏原则",伯恩施坦主义问题是一个关乎"社会民主主义运动的存废问题"。伯恩施坦社会主义改良思想观在社会主义运动中极其重要的影响,使得他成为"哥德斯堡人的先驱"。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突出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生产力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科技的重要性急速提高,劳动者素质持续改善的同时新知识阶层产生并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二是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单一公有制已经被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新生产关系所取代,市场也已经取代了计划成为微观经济活动基础性调节力量,而作为人与物直接结合的企业,由于以多元资本结构合一为标志的股份制取代了以往的企业制度,因此企业性质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上述这些变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正反两方面影响已经日益凸显,值得我们作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伯恩施坦是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主要代表。他的社会主义理论表达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理解,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发展的一种思考。这种社会主义理论包括对唯物史观的折中主义理解、对辩证法的实证主义诘难和对社会主义的非革命性主张。伯恩施坦提出自己的社会主义理论,本意是力图保持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在场性,但客观上却损毁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质,走向了马克思主义的反面。  相似文献   

5.
伯恩施坦"运动就是一切,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这一观点,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但伯恩施坦关于"最终目的"的理解和当时社会民主党"通常"的理解存在差异伯恩施坦理解的最终目的是"未来社会的具体模式或设想",而社会民主党人所理解的最终目的却是"夺取政权"。伯恩施坦反复指出,如果凭空描绘未来社会详细图景,就会导致空想,但是当时社会民主党人并没有热衷描绘未来社会的图景,因而他所反对的这种空想,一是为其误解和背叛恩格斯晚年思想寻找借口,二是为进一步推行其渐进、改良的"和平长入社会主义"方式服务。  相似文献   

6.
民主与专政的关系,从第二国际到共产国际,左派的卢森堡、中派的考茨基和右派的伯恩施坦再到列宁都有过很多的论述与争论。对民主与专政关系的争论实质上也是对于社会主义道路的争论,是改良还是革命?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验证了革命的道路是行得通的,然而对于取得政权之后如何对待专政与民主的关系问题,布尔什维克党出现了偏差与错误——使两者对立。这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斗争,这种斗争只有一种结果,那就是谁消灭了谁。无论是民主还是专政都不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列宁从推进俄国革命的角度出发,对伯恩施坦主义在俄国的"变种"进行了批判.在建党时期,列宁同经济派和孟什维克进行了斗争,使布尔什维克党从理论信仰到组织原则上都避免了伯恩施坦主义的影响.在俄国革命时期,列宁同取消派进行了斗争,保证了无产阶级政党对革命的领导权以及革命后走向社会主义的前途.与西欧社会民主党反伯恩施坦主义的失利相比,在组织上不断清党以及立足于俄国国情找到一条将党的革命纲领与党的日常工作联系起来的现实途径是列宁战胜伯恩施坦主义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生态社会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西方绿色政治运动中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一个重要社会思潮和派别。它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理论武器,以当代全球性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以社会主义为政治取向,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系统化阐释,并提出相应思想主张和现实问题解决方案。这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借鉴和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9.
卢森堡对伯恩施坦妄图把社会民主党建成一个“全民”的党、“一切富有仁爱精神的”改良党进行了系统的批判。认为伯恩施坦以改良主义为指导、以议会斗争为手段,只着眼于运动而不顾其目的的资产阶级改良党的主张不适合当时的历史现实,并根据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分析和阐述了适合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政党理论。探讨卢森堡和伯恩施坦在建党理论上的分歧与争论,对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如何加强执政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变革传统民主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积极地把他们一经得到的关于无产阶级民主的基本理论立即运用于无产阶级运动的实践中;他们不仅致力于彻底清除封建专制政治和资产阶级民主对无产阶级运动的消极影响,而且也致力于用彻底的民主原则来指导无产阶级运动,同无产阶级运动内部中的各种机会主义派别进行长期的不妥协的斗争。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正确指导下,十九世纪的无产阶级运动在民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民主主义的历史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明灼 《文史哲》2001,2(5):104-112
孙中山民主主义具有三个突出的历史特点 :1 .完全的民主主义。孙中山超越了洪秀全特殊的、有历史局限性的农民民主主义 ,超越了康有为带有浓厚的士大夫味与儒家传统的民主主义 ,而融会中西文化之精华 ,创立了三民主义思想体系。 2 .战斗的民主主义。孙中山坚持武装革命 ,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在组织上进行自我革新 ,在民主学说上不断自我完善。 3.倾向于社会主义的民主主义。孙中山探索与宣传社会主义学说 ,真诚欢迎俄国社会主义 ,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 ,走上了与社会主义者的联合道路 ,实行三大政策 ,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孙中山思想的指引下 ,大多数中国民主主义者最终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2.
民主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民主的设计遵从改良逻辑,其出发点是对资产阶级民主的肯定。他们将民主限定于一种超阶级的普遍价值之上,从而在现实中与其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发生根本的矛盾。为了突出这种普遍价值,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论证逻辑颠倒为从他们定义中的社会主义民主推导出社会主义,而不是正常的由社会主义推导出社会主义民主。民主社会主义的民主观虽然落后于科学社会主义民主观,但相对于资本主义民主观毕竟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晓华 《河北学刊》2008,28(2):210-212
本文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特征及主要内容的论述,重点说明中国的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展现出中国高层领导对发展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陈尧 《晋阳学刊》2014,(3):101-107
G·D·H·科尔(1889-1959)是20世纪参与式民主理论的先驱。科尔对代议制民主无法真正代表选民的弊端进行了批判,提出以职能民主制取代代议制民主以及将基尔特社会主义建成一个参与性社会的思想,对当代参与式民主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科尔关于工业社会中民主参与的论述未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忽视了现代政府职能扩张和福利社会兴起的现实而具有乌托邦的色彩。  相似文献   

15.
西欧各国共产党结合自己对发达国家如何走向社会主义的思考,在战后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政党民主建设即如何发展党内民主、如何发展国内和国际党际民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些探索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树林 《学术探索》2004,2(8):25-28
邓小平政治发展观的价值取向,是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以实现中国传统社会主义民主的现代转型。邓小平政治发展观以现代文明作为审视民主政治的价值标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经济方式来解决政治问题,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思维范式的转换;邓小平政治发展观以渐进改革作为民主政治的价值实现方式,务实主义的观念模式,试验性的方案选择和迂回式的改革发展战略,共同形成了中国政治体制渐进改革思想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虽然可以同市场经济相结合却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本质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只能建立在公有制经济主导的市场经济之上,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不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我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同时也必须坚决维护市场经济下弱势群众的基本利益。  相似文献   

18.
党内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础性工程”。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有着互动的关系,这种关系当今特别凸显在党内民主与基层民主的互动上。促进这种良性互动是整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证广大农民群众享有民主权利的重大举措。在我国,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完成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成功地指导了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各项事业建设,可是建国才3年多,新中国就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个理论被放弃,导致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的匆匆中断。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断的原因,理论界有不少探讨,这些原因主要可以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大类。客观原因主要有新民主主义理论或实践本身的特点、国家实行工业化战略的需要、国内环境的变化、国际环境的压力;主观原因主要是毛泽东个人认识的变化、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模糊,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向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