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社区》2007,(1)
在北京的25个古都风貌保护区中,东城区东四头条至九条这绵延数里的九条胡同尽在其中,再连接上十条至十四条这五条胡同,就是蔚为大观的“十四条”的大军。它不但是东城的骄傲,更是古老京城的珍品。“东四十四条”──依旧风流的“东贵西富”“胡同”是京城街区建筑的特征,除此之  相似文献   

2.
李成业,瘦高的个,是个有能耐的人——至少他自己这么认为。46岁的他在北京这条胡同里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他虽然文化不高,但善于抓住机会。李成业很幸运,上山下乡时他还小;等到他毕业时,挺顺利地被国营单位招了工;而后在单位即将倒闭的时候,他及时辞职下了海,在胡同里开了小卖部;再后来又开了家小餐馆。这都让李成  相似文献   

3.
北京的胡同     
鲁忠民 《社区》2001,(1):50-51
胡同是构成北京风情、京味文化的基础。 什么是胡同?胡同就是老北京的街巷。过去所说的胡同,一般还包括街、巷、里、道、坊、市、口、条等不同的叫法。以后现代交通工具不断出现,不少道路在胡同的基础上越修越宽,胡同开始专指小街小巷了。为啥叫胡同,众说不一。其中40年代有本书叫《北京地名志》说:“在蒙古,比村大的部落就叫胡同”。有关专家指出,胡同确是蒙古语。也就是说,胡同是从元大都时叫出来的。 北京城到底有多少条胡同?老北京人会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无名的胡同似牛毛。”北京的胡同形成于元、明、清三个朝代。据明代人记载:明朝北京有街巷胡同629条,加上郊外的总数为1170条。1944年的统计,当时北京共有胡同3200条。到了1982年,北京旧城四区的胡同有1159条。到2000年  相似文献   

4.
大公  子言 《社区》2005,(3):44-45
与北京的其他老胡同一样,总布胡同也有一段漫长的发展历史。它早在元代便已形成,明代时属明时坊,由于设有总捕衙署,所以得名“总捕胡同”。百姓以音相传,又称“总铺胡同”。到了清代,此处属镶白旗,至乾隆年间开始称“总布胡同”。清代末年,以南小街为界将这条胡同一分为二,定名为东、西总布胡同。20世纪40年代,位于东总布胡同东段那条南北走向的城隍庙街被改名为“北总布胡同”。因此,如今所说的“总布胡同”实际上是东、西、北三条总布胡同的总称。总布胡同颇有些不同凡响。仅在上个世纪的百年间,这里就发生过许许多多故事。比如,1900年德…  相似文献   

5.
22岁以前,他一直是一个痞子。在胡同里晃悠,总是吊儿郎当的样子,看到美丽的女孩子吹口哨,看到不美的女孩子故意大声地叹气。胡同里谁家的小孩被欺负了,一定是他干的,谁在胡同里打架,他一定参与了。  相似文献   

6.
在北京国子监街以北,有一条长632米、宽6米的胡同,明朝时称武德卫营胡同,到了大清,由于讹称,这条胡同便开始叫作五道营胡同.甭管叫武德卫营胡同,还是叫五道营胡同,一个"营"字,却足以判断这条胡同,是旧时军队驻扎的地方.从其西接安定门的地理位置看,也证明五道营胡同,是镇守护卫京城的一处兵营要地.  相似文献   

7.
张田 《北京纪事》2014,(8):98-99
砖塔胡同,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它东起西四南大街,西至太平桥大街,全长800余米,宽4米,因胡同东口南侧的万松老人塔而得名。它名气之大,并不是因为万松老人塔,而是因为它的“唯一”。胡同,源于蒙古语“gudum”,而胡同之称,始于元大都(北京)。据元人熊梦祥的《析津志》载,大都北京的城池街制:“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通,通胡同,这也就是说当时的北京城内只有二十九条胡同,而在这二十九条胡同之中,只有一条胡同有文字记载,即砖塔胡同。罗哲文先生也曾说:“胡同一词,虽产生于大都,但其时只有二十九条胡同,而保存延续至今者仅砖塔胡同一条。可以说它是北京胡同之根。”在元人李好古的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生的书童问龙女的丫鬟梅香住址时,梅香说:“你去那羊市角头砖塔儿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剧中的“羊市角头”,即羊角市,今天的西四;“砖塔儿胡同”即今天砖塔北侧的胡同。从元朝到今天,700多年的时间里,砖塔胡同不但没有因为时代的更迭而消逝,反而连名称都保存完好,这不得不说是北京胡同史上的一个奇迹。在不少留存下来的元杂剧中也常能看到“胡同”一词,如元朝的大戏曲家关汉卿的《单刀会》中“杀出一条血胡同来”,这里便用“血胡同”来形容战争的惨烈。同时期的戏曲家王实甫也在《歌舞丽春堂》中写道“更打着军兵簇拥,可兀的似锦胡同”,虽然在这些戏剧中也都出现了“胡同”一词,但它们更多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来使用,并没给后人留下什么有用的线索。不过从另一方面却证明了“胡同”这种称呼,已经成了当时大都人的一种熟悉叫法。  相似文献   

8.
瞎子兄弟     
<正> 第一幕开端胡同里的日常生活胡同里散发着一股腐烂物的臭味,一群瘦鸡在垃圾堆里啄食。娘儿们坐在家里,边聊天边纺毛线。孩子们吵吵嚷嚷。小商贩用宽大的铜托盘摆摊卖货,他们又说又唱,招来顾客。白天,所有的男子汉——串街走巷的小商贩、工人、清道夫和佣人都做事去了,只有少数儿童上学。孩子们之中很少有人能穿上破皮鞋或破拖鞋。吵架,苍蝇,忧伤,死亡。乌维德他没有把握地在路上走着,虽然他对这条路非常熟悉。他的双眼睁得大大的,但一点儿也看不见。他的眼前是一个连幻影都没有的永世荒洲。父亲死后,他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母亲和两个弟弟也跟他出来了。札西姆一生下来也是个瞎子,而最小的弟弟萨米能看见周围的一切。他用那双浅褐色的眼睛快活地注视着这个世界,在五光十色的人间勇往直前。  相似文献   

9.
叶子 《社区》2008,(1):56-56
闲暇之时,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中,总会看见一条条胡同内的建筑在翻新,有些胡同口还立着胡同施工的牌子,请行人注意。可是等“胡同工程”做完了,再次行走在胡同里,心里感觉总是慢慢的,  相似文献   

10.
耀忠  秋雨 《社区》2012,(6):47-48
电影《剃头匠》讲述的是在北京胡同里,一位老剃头匠敬大爷的故事。这也是靖奎老人的真实生活故事。电影里的敬大爷原名叫靖奎,敬大爷从12岁学剃头,干了80多年,至今仍住在北京胡同的大杂院里,过着北京城内最底层最普通也是最平淡的生活,这一年已经94岁了,孤身一人,仍然眼不花、手不抖,服务周到,深得老主顾们的喜爱。现在每天仍旧骑着三轮车上门给顾客理发,沿着一条单调平淡的轨迹生活。  相似文献   

11.
《北方人》2007,(4)
他老是说就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在华盛顿广场西南的一个小区里,街道仿佛发了狂似的,分成了许多叫做“巷子”的小胡同。这些“巷子”形成许多奇特的角度和曲线。一条街本身往往交叉一两回。有一次,一个艺术家发现这条街有它可  相似文献   

12.
老北京个说法,管我们这些在胡同里长大的孩子叫“胡同串子”。这大概不仅指我们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指胡同文化所营造的氛围对我们的影响和熏陶。我就是在这样的一条胡同里长大的孩子,它的名字叫“毡子房”。听老人们说,这里是专门为皇宫打理毡子用品的地方,诺大的宫殿没有暖  相似文献   

13.
怀念老街坊     
我是一个老北京人,50年代生人,生长在宣武区牛街地区一条普通的小胡同的大杂院里.在牛街居住的普通老百姓,绝大部分是回民,我也不例外,也是回民. 我们这条胡同叫吴家桥四条(当然,还有头条、二条、三条,在这里就不说了),我们这个大杂院是5号,在这个大杂院里住着七户人家.您想,本来不大的院子住着7户人家,那热闹的情景就可想而知了.  相似文献   

14.
正他退休后无事可做,忽然想起绘图来;他用双脚丈量北京市区,记下胡同的地理风貌;数十载风风雨雨,他走遍了大街小巷,记下了胡同里每一个经典故事;他用20多个年轮,绘成了30卷北京胡同画册。如今,他已83岁高龄,他叫舒世忠。他想记下北京地理风貌,把胡同文化的历史留住舒世忠是满族后裔,1931年生于北京市宣武区陶然亭龙爪槐胡同。舒世忠在这个胡同生活着,记忆中,童年时同伴们嬉闹的场景依然清晰。在他的记忆  相似文献   

15.
《阅读与作文》2010,(1):11-19
在华盛顿广场西边的一个小区里,街道横七竖八地伸展开去,又分裂成一小条一小条的“胡同”。这些“胡同”希奇古怪地拐着弯子,一条街有时自己本身就交叉了不止一次。有一回一个画家发现这条街有一种优越性:要是有个收账的跑到这个街上,来催要颜料、纸张和画布的钱,  相似文献   

16.
胡同情趣     
我是从小在北京东城区小细管胡同里长大的,这个胡同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南宽北窄、曲里拐弯的小胡同,胡同南接什锦花园,北通魏家胡同。我家住的9号院是胡同中间偏西的一个大杂院,  相似文献   

17.
百花深处:曾称“花局胡同” “我留下许多情,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走到了百花深处”,这是当下很多年轻人喜欢的一首歌《北京一夜》,歌里提到的“百花深处”,其实是北京真实存在的一条胡同。  相似文献   

18.
正大师不平凡的日子其实就蜗居在一条很缺乏时尚元素的北京胡同里。邻着护国寺和厂桥之间,护仓胡同一套91平米的两居室里,就是莫言三代同堂的家。在这里,当年青梅竹马的妻子操持全家,让他全身心投入写作,两个女儿都安稳地成长为作家。在这里,大饼蘸酱和饺子就是莫言百吃不厌的  相似文献   

19.
总布胡同:是3条胡同的总称坐落在北京东单北大街的总布胡同,是一条有600多年历史的老胡同,明朝属明时坊。之所以叫它“总布胡同”一说是因总捕衙署(相当于现在的市公安局)曾设在这条胡同,  相似文献   

20.
张英 《百姓生活》2013,(9):45-46
在北京琉璃厂附近,有一条名叫延寿街的偏僻胡同,在这条胡同的最北端,坐落着一个不起眼的小剧场——魁德社。魁德社的掌门人叫于小章,今年62岁,是魁德社的第三代传人。在这个只有10平方米的小剧场里,于小章一个人弹三弦、拉二胡、表演传统曲艺节目,至今已经坚持了6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