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隐逸文化积极因素的消解张立伟我所谓积极因素,是指陷逸文化的正义、自由、待时三要素。(参阅拙作《孔子论隐逸三要素》,载《孔子研究》1991年1期。《隐逸贡献论》,载《西南师大学报》1993年2期)。它们之被腐蚀与消解,我认为同隐逸文化中有股强大的冷漠传...  相似文献   

2.
肖妮妮 《兰州学刊》2008,(1):137-140
山岳不单纯是自然存在,同时也是社会存在,基于历史而形成的山岳文化既是前人认识的积淀和结果也是后人决策的基础和出发点。嵩山能在唐代上升为隐逸士人最多的隐逸名山,其山岳文化既包含丰富的隐逸文化传统又契合唐代隐逸的时代特征是关键。  相似文献   

3.
一 隐士的大量出现及稳逸行为的几度普遍,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发展中的特有现象,这在别国文化发展中是难以看见的。也许我们能够说,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之所以独具特色,隐逸文化的存在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制约因素。隐逸文化的勃兴及传承,在客观上刺激了古代审美文化的发展。而在隐逸文化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隐逸人格精神的实践与建构。这种实践与建构是在隐士们艺术化、审美化的隐逸生活中最终完成的。马尔库塞认为:“人格是文化理想的承担者”,依此逻辑,则隐逸人格精神之于隐逸文化,甚至相对于古代审美文化都很有可能成为事实上的“承担者”。 在中国古代封建专制历史上,如果将儒家文化看作中国自孔夫子以来的主流文化的话,那么隐逸文化则是非主流文化。它处在主流文化的边缘、既同主流文化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又以一种不合作的态度来与之相抗衡。隐逸文化基本上是一种道家文化,在隐逸文化氛围中  相似文献   

4.
我曾说正义、自由、权变(待时)、生存、冷漠是隐逸五要素。五要素的不同表现与组合,构筑着中国隐逸史的干姿百态。我又说孔子提出了正义、生存、权变(详拙文《孔子论隐逸三要素》,载《江汉论坛》1991年第9期)。说过了孔子现来说庄子。《庄子》一书是庄子学派的著作汇编,故本文所说的庄子思想,实指庄子学派的思想。《庄子》一书本来就充满了矛盾,其中也不乏与儒家相通的地方。如论隐逸,他也赞扬伯夷叔齐不污其身苟取富贵,而是避之以洁其行的正义;又说隐逸是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而深根宁极而待的待时。不过,对这两者,他都不如儒家讲得透且好,决定庄之为庄的也不在这上面。庄论隐逸的特色是阐释了自由与冷漠,并对生存给出了不同于儒家的新说明。  相似文献   

5.
试论李白的隐逸孙波一、中国古代的隐逸原型隐逸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李白的隐逸只不过是这现象中的一角风景。因此,只有把李白的隐逸投放在中国古代的隐逸现象的大背景中,才能正确把握李白的隐逸。中国有记载的比较早的隐士是尧时代的许由。据载,尧想把天下...  相似文献   

6.
隐士和隐逸文化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士和隐逸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是一种很独特的文化形态,它出现于文明社会的酝酿和初步形成时期。道家正是在汲取了隐士和隐逸文化的思想营养才得以产生、生长起来的。但是,由于中国隐逸文化历史悠久,史料、传说记述颇丰,使得隐士和隐逸文化具有相当的模糊、矛盾和神秘色彩。用发展的眼光去探究产生隐逸文化模糊及矛盾的根源,发现隐逸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经历了一个相当复杂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初唐存在着宫廷诗风与隐逸诗韵共时并生的现象。宫廷诗在诗坛上唱的是主角,唐太宗和他的重臣们是创作主体。与此同时出现了隐逸朴野诗风,代表人物是王绩,他的隐逸诗有着独特的审美格调和情趣,反映了隐逸文化、文学、美学在唐初的复苏。  相似文献   

8.
在极度重“史”的文化传统中 ,隐逸文化最后成熟的显性标志乃在于 ,隐逸作为一个阶层被纳入到了这一传统当中。从正史、私史两方面进行考察 :二者互为补充地体现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上到下的整个社会对隐逸阶层的全面肯定 ,而显示出隐逸文化的最终成熟来。其成熟还表现在对“隐逸”研究的日益深入细致方面。  相似文献   

9.
作为著名而又有着悲剧性命运的诗人,谢朓在诗中表达了相当强烈的隐逸愿望,并在出使宣城时,用诗歌为自己塑造了一个隐于郡斋的吏隐形象。他的隐逸希企及其隐逸诗作,既有他个人的成因与特点,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隐逸文化的重要特点,并为后世的隐逸文学和山水文学确立了一种重要的诗体范式。  相似文献   

10.
“吏隐”与宋代士大夫文人的隐逸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璞 《文史哲》2005,(3):48-53
宋代的隐逸文化丰富多彩,各种隐逸文化类型至此而趋于完备。但宋代士大夫文人最崇尚的隐逸形态是居官而犹如隐的“吏隐”,并因此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隐逸文化精神。他们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将传统的仕隐观念及运行机制加以重新整合、定位,形成了一种颇为圆通的处世心态与行为方式:既与现实政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又努力摆脱“政统”的羁縻、控制,游离于现实政治之外;既不放弃世俗的享乐,又能在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人生中努力守护、经营自己的精神家园,不为外物所役,求取个体人格的独立与自由,成就自己的闲适生活和诗意人生。  相似文献   

11.
视野广阔见解独到——评《归去来兮——隐逸的文化透视》陈顺智对隐逸这个源远流长而又牵涉颇广的文化现象,长期以来缺乏从总体把握角度来系统研究的专著。张立伟先生的新著《归去来兮——隐逸的文化透视》(北京三联书店与台湾锦绣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9月合...  相似文献   

12.
所谓“隐逸”,即是隐居避世,不肯为官之义。并不是所有躲进深山老林的人都可以许以“隐逸”二字的,它只能用来称那些具有做官的资格和能力,但又不肯做官而隐居进山林的士人。倘若本来就只是一个农夫樵子,无论他躲进怎样幽深的山林,怎样的不与世人往来,恐怕直到老死也不会被人们称为“隐逸”的。所以,隐逸行为只是我国古代士人阶层特有的文化现象。这一现象在我国古代一直绵延不绝,而以魏晋六朝时期尤为兴盛,蔚为一代风气。例如生活在东晋末的大诗人陶渊明,他抛弃了彭泽县令的官职,跑到乡下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其间写下不少描写…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国隐逸传统对现代休闲文化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的隐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隐逸传统中所形成的某种精神追求,如高洁的人格、高雅的文化和淡泊宁静的生活方式,对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古人在隐逸生活中所追求的闲适与现代人的休闲有根本不同,但是它那注重精神自由、注重文化素养、注重人格境界的意蕴却能够给现代休闲文化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4.
张志宏 《理论界》2010,(12):176-178
"隐逸"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独特的理论现象。其中,尤以道家和儒家的"隐逸"理论影响最为深远。二者因为出发点的不同,体现在其"隐逸"理论中各有特点。道家"隐逸"思想是建立在其"无为而治"、"齐物"、"逍遥"理论基础之上的;而儒家"隐逸"思想是建立在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理论基础之上的。道隐与儒隐虽殊途,但都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论述隐逸文化的勃兴及其原因 .隐逸文化直接影响到文学的功能由言志、载道、讽谕等向休闲延伸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汉末魏晋时期隐逸观念的考察,分析了隐逸与山水文学兴起之间的关系,认为隐逸文化中的山水意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积淀过程,它孕育于先秦,萌生于汉末魏晋时期,而此期隐逸观念的发展变化,是隐逸文化中山水意识勃兴的关键,它对山水文学的兴起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德健 《学术界》2006,(1):188-197
隐逸诗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但一般的研究止于大家名家的,很少论及明以后的隐逸诗。本文以明代山人群体的隐逸诗为研究对象,在对山人隐逸诗发展分期的基础上,通过文本解读,认为隐逸诗是一种精神寄托和文化身份标志。精神与现实之间的内在的紧张和矛盾,使得隐逸主题得以深化或异化。  相似文献   

18.
隐逸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社会与传统文化的特殊产物。隐逸思想历史悠久、来源复杂。《周易》导源于前,儒、道各具自成体系的阐发。儒家强调的是手段式的待时之隐,道家追求的是目的式的适性之隐,两者既对立,又互补,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了隐逸文化的坚实大厦。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政治冷漠现象成因探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政治冷漠现象是与现代政治潮流不相适应的一个顽症。在当代中国 ,从总体上看 ,政治冷漠现象在不同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冷漠现象极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已成为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严重障碍。本文从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历史文化、团体组织等四个方面对当代中国政治冷漠现象的成因从根源上作了比较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丁成际  武锋 《江淮论坛》2009,(2):125-129
葛洪认为隐逸对激励个人品节、纯净社会风俗有积极作用。葛洪隐逸思想的出发点在于沟通隐逸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从而为隐逸的合理发展打下更加广阔的空间。葛洪的隐逸思想既是对两晋时期此种思潮的回应,又在一定程度上为隐逸思想的发展指出了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