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伏涤修 《江淮论坛》2008,(3):156-161
<西厢记>问世后除了有改续之作外,在戏曲创作领域它还产生了以下几方面的影响:一是有些剧作刻意模仿剽袭<西厢记>的写法、直接套用其情节关目;二是有些剧作沿用<西厢记>的创作模式、部分化用其情节、手法;三是有些剧作如<牡丹亭>等在主旨上继承<西厢记>重情反礼的思想精髓;四是有些剧作时常引述<西厢记>剧名、人物名、曲词,剧作家借助剧中人表达他们对<西厢记>的认可与钦敬.  相似文献   

2.
男风记众唱南北三折此系一社会生活剧。男风即好男色,今所谓男性同性恋者也。剧作今亦仅存曲文,故事情节较为模糊,大致前半部叙好男色者和孪童在书房内鬼混,后半部衍其妻妾规劝。同类题材,明人作品多见,《金瓶梅》小说中西门庆与庆童之关系即是。万历时曲家王骥德之...  相似文献   

3.
现存元杂剧中的“佛教剧”,远继唐代的讲经、变文,近承宋代的说经、说参请,以独特的戏剧艺术表演参禅悟道,教化大众.由相关剧作,可以见出宋代说参请的直接影响;元代的佛教剧也为我们保留了珍贵的研究宋代说参请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品特戏剧在中国舞台的传播与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跃在20世纪下半叶的英国戏剧家品特共写有29部剧作,目前有6部剧作被搬上中国戏剧舞台,其中<送菜升降机>、<风景>、<月光>和<回家>主要是"学院派"在"小众"范围内进行的戏剧实验,在"圈内"产生了较大影响,但传播并不广泛;<情人>和<背叛>不仅进行过实验演出,而且成为了商业演出的成功范例.本文追溯了品特剧作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并探讨了品特剧作受到先锋戏剧实验者和商业戏剧打造者青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5.
姜涛 《北方论丛》2005,(1):75-78
田纳西·威廉斯的艺术成就使他两次获普利策奖,四次获纽约剧评奖.<欲望号街车>是其著名的代表剧作.该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隐喻性,其中布兰琪与斯坦利的两性冲突的隐喻性极具代表性.从社会,历史,心理等几个方面分析剧中两性冲突及其隐喻性,则更能阐释其深刻意蕴,揭示其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我在论文《<兰嘎西贺>与<拉玛坚>和<罗摩衍那>》里,比较了傣族叙事诗《兰嘎西贺》与泰国剧诗《拉玛坚》,发现它们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乃至细节)、组织结构、叙述方式、主题思想各方面都有许许多多相同或相似之处,那么《兰嘎西贺》是不是《拉玛坚》的翻版呢?否!只能说是取材于《拉玛坚》故事,犹如《拉玛坚》从罗摩故事取材而加以创造。  相似文献   

7.
吴江叶氏三女叶纨纨、叶小纨、叶小鸾养育于晚明江南良好的戏曲生态之中.<牡丹亭>、<鸳鸯梦>、<钧天乐>三剧,或是其阅读对象,或为其搦管脚本,或出于后人敷衍附会之作,在不同层面展示了三女与戏曲颇多因缘.观此三剧,参互联系相关诗文背景,可知三女淡然于俗世情爱以及慕求山隐、浮生若梦之思,兼晓清初尤侗对叶小鸾的追慕和错描.  相似文献   

8.
杂剧起源新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依据新发现的资料 ,证明唐玄宗时期即有杂剧 ,将杂剧的历史由晚唐上溯到中唐。然后 ,从社会观念和语言环境的角度探讨了杂剧得名之由 ,并对杂剧产生于唐代的原因提出了新的看法。文章还认为 ,杂剧得名之际本为类名而非专称 ,其初始形态涵括甚杂 ,此后 ,便一直处于演变之中 ,其演变的趋向是“杂”消“剧”长。而且 ,这种消长是一个由“剧”不断吸收“杂”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在<全金诗>出版之后不久推出的<全辽金诗>,订正了<全金诗>的一些错误,辑佚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它存在的疏漏和谬误甚多.特别是<全辽金诗>在诗篇收录、标点断句、文献标注规范,诗人小传考订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不能不辨析指出.  相似文献   

10.
越剧<马龙将军>实现了越剧与莎剧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体现出互文性特点.莎剧<麦克白>的狂乱精神世界在得到表现的同时,实现了越剧形式的替换与重构.从而在越剧形式的基础上,将中国戏曲意识、形式运用于<马龙将军>的表演.以音舞诠释"情与理"、人性中的丑恶,以唱腔、程式、身段对原作的叙事给予鲜明的美丑对比建构,以越剧形式成功实现了与莎士比亚的对话.  相似文献   

11.
杨晖 《北方论丛》2005,(6):56-59
剧作<黑暗的势力>是托尔斯泰的晚年的力作.一般认为,这部剧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势力即剧中所指的"黑暗势力"对宗法制农村侵蚀的俄国"改革"后的现实.其实,该剧是一部道德剧,是反映托氏道德观和宗教理想的道德剧.托尔斯泰在这里给人们上的"生活的一课",不是引导宗法农民去抗拒资本主义,而是劝戒人们警惕贪欲的诱惑,不要充当那被"网住爪子"的鸟儿.作家从道德角度向人类良知发出的呼唤,对腐朽落后的社会戕害人心表现出极大的义愤.  相似文献   

12.
清初戏曲作家嵇永仁因三藩之乱被执狱中,创作了<续离骚>杂剧.其以儒、仙、佛、鬼为栽体,书写歌、哭、笑、骂四种生命情态,表达图报知已的朋友之义,发泄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提出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质疑.<续离骚>在艺术上的突出特征,除了自陈为屈原<离骚>之续篇,有意借屈原之困窘苦闷为自我张目,还体现为对明代徐渭<四声猿>的有意借鉴.度曲写作过程中的吟唱是嵇永仁杂剧创作的必要构成.为此,他有意采用北曲创作,注重对话与议论,形成了神采飞扬与理性精神洋溢的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13.
汪道昆及其杂剧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子方 《学术界》2003,(6):194-202
汪道昆是一个颇有影响但亦颇多争议的作家。作为一个改修儒业的商家子弟 ,他的出身经历多少有些不被正统认同的血缘 ,这实际上也牵涉到人们对他成就和地位的认识。汪道昆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和下层市俗社会距离较远 ,又由于他在高雅文化方面所受到的长期熏陶 ,即很自然地将传统诗文含蓄蕴籍的表现手法引入了杂剧创作 ,《大雅堂杂剧》作为明代南杂剧成熟的标志之一 ,总体上可归入剧诗的范畴 ,是“剧体诗”而非“剧中诗” ,更非纯粹的案头之曲。“淡雅蕴籍 ,简洁凝练”是汪氏作品情感内容和艺术风格高度而科学的归纳。  相似文献   

14.
《琵琶记》盛行全明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华祥 《中州学刊》2005,(6):213-215
高明<琵琶记>向被誉为"南戏之祖",在整个明代一直走红.学戏以<琵琶记>为先,作剧以<琵琶记>为样板,各声腔剧种纷纷移植<琵琶记>.<琵琶记>盛行全明的原因至少有四点:第一,著名的正宗文人参与创作,从而大大提升了南戏的地位,掀开了文人创作南戏新的一页;第二,<琵琶记>立意好,八面玲珑,人见人爱,适合社会各阶层观众群体审美趣味;第三,<琵琶记>语言美,雅而不古,俗而不土,表现力强,富有韵味,雅俗共赏;第四,<琵琶记>带动了众多地方声腔剧种走向成熟、繁荣.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出现了众多<西厢记>的改续之作,这一现象背后包蕴着丰富的文化意义.改续之作的出现和中国戏曲本事取材上存在的蹈袭性特征有关;少数基于演唱目的改作的出现则和中国戏曲的曲本位特征有关;一些否定<西厢记>主旨的反意改创之作的出现其根源在于明清时期理学思潮的影响,反映出道学文人利用戏曲对人们进行劝惩教化的曲教用心;此外,<西厢记>改续之作在明清时期集中出现还和这一时期兴起的为名著作续书的热潮有关,<西厢记>作为经典戏曲文学使它成为许多文人瞩目的焦点.  相似文献   

16.
新出土的高适之父<高崇文玄堂记>、之侄<高逸墓志>对于我们研究唐代著名诗人高适的家世及其早年经历提供了有价值的新资料.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利用新出土的资料对历来争论很多的高适生年重新加以考释,综合考订了高适家族高崇文、高崇德、高崇礼三支的仕宦、婚姻情况,并对高适早年生活经历、本人与家庭的关系、仕宦生涯的几个关键转折点等学界关注的问题提出了新解.  相似文献   

17.
本文的标题引自沈虹光剧作《丢手巾》剧前但愿不是多余的提示,这句话不仅是作者对《丢手巾》一剧舞台设置的提示,而且也概括了作者对生活与艺术的领悟,同时也是对作者多数剧作艺术特色的概括。沈虹光的剧作大多是平实的,有的场景甚至近乎琐细,但作者能从平实琐细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论《楚昭公》的主题与郑廷玉杂剧的思想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廷玉是元代前期重要的杂剧作家。据曹楝亭本《录鬼簿》记载,他一生创作杂剧23种,是仅次于关汉卿的多产作家。但人们多认为他的剧作思想内容复杂,在肯定他的剧作(如《看钱奴》)揭露了社会黑暗、贪富不均、为富不仁时,又批评他的剧作宣扬封建伦理纲常、鬼神迷信,有浓重的宿命论思想,消极平庸,无什可取。我们对此有些不同看法,曾在《河北师院学报》1991年第1期上发表拙文《〈看钱奴〉元明刊本的比较研究》,将《看钱奴》的元刊本(《元刊杂剧三十种》本)与明刊本(以《元曲选》本为代表)作了一番比较,认为明刊本已非《看钱奴》本来面目。不应作为评价郑廷玉《看钱奴》的依据,因为它不能代表郑廷玉原作的思想和艺术水平,以元刊本为依据研究《看钱奴》,则其主题是严肃的,思想是积极的。进一步认为,说郑廷玉杂剧都含有浓重的宿命论思想,其思想境界不高,是不确切的,尚须讨论。本文拟对郑廷玉另一部有元刊本传世的杂剧《楚昭公疏者下船》的主题作一点探讨,连带再谈一下对郑廷玉剧作思想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元代李行道的<包待制智勘灰阑记>也称<灰阑记>与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的<高加索灰阑记>虽然有着相同的故事情节,但两者在思想内涵、人物性格特点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折射出当时的时代背景.本文通过对两剧的比较研究,揭示出产生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西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20.
出处行藏之间的夷犹顾恋——宫天挺杂剧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天挺是元代后期杂剧作家的重要代表 ,他现存的两种杂剧均可视为借古喻今、自抒怀抱的文士剧。表露于剧作中的才不见用与自求逍遥的怫郁心态 ,在元代后期中下层文人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映现其中的对封建政治的离心倾向和超越伦常规范的人格独立意识 ,给处于转折蜕变时期的元后期杂剧抹上了几许带有个性解放意义的时代亮色 ,堪可视为明中叶以后推涌而起的启蒙主义人文思潮的隐约先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