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部崛起的战略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中部崛起的问题,是区域发展的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问题,是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化的认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而中部六省中,湖北武汉集人才优势、地理位置,区位优势、产业基础,自然资源、市场空间优势于一身。中部崛起,武汉先行。这是时代的召唤,也是武汉应该承载的历史责任。因此,探讨在中部崛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建设以大武汉城市群为中心的六省加一市的框架以及如何加强武汉作为龙头的自身建设成为历史所趋。  相似文献   

2.
略论连云港在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中的战略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云港市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地理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优越的资源条件,居于带动中部崛起与西部开发的龙头地位,但是,连云港市龙头带动作用不强影响着中部崛起与西部开发的进程。因此,必须科学地确定连云港市作为中部崛起与西部开发龙头发展的目标定位,确立并实施国家牵动战略、开放拉动战略、创新驱动战略、环境带动战略和人才推动战略,才能昂起连云港龙头,以加快中部崛起与西部开发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学理论和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国际化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引擎。连云港市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地理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优越的资源条件,居于带动中部崛起与西部开发的龙头地位,但是,连云港市龙头带动作用不强影响着中部崛起与西部开发的进程。因此,必须科学地确定连云港市作为中部崛起与西部开发龙头发展的目标定位,确立并实施国家牵动战略、开放拉动战略、创新驱动战略、环境带动战略和人才推动战略,才能昂起连云港龙头,以加快中部崛起与西部开发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连云港在中西部开发进程中的作用分析及发展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学理论和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国际化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引擎。连云港市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地理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优越的资源条件,居于带动中部崛起与西部开发的龙头地位,但是,连云港市龙头带动作用不强影响着中部崛起与西部开发的进程。因此,必须科学地确定连云港市作为中部崛起与西部开发龙头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确立并实施国家牵动战略、开放拉动战略、创新驱动战略、环境带动战略和人才推动战略,才能昂起连云港龙头,以加快中部崛起与西部开发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中部崛起战略中的安徽发展:机遇、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部崛起”的政策内涵和战略意义不仅仅强调板块发展的整体性,更注重区域内部及外部各因素的优势发展和协调发展。中部崛起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表明,加快安徽发展对于中部崛起具有重要意义。在统筹区域发展的思路下,依据本省实际,安徽应在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中,乘势而上,实现自身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部崛起战略的意义重大,选准一个核心城市作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是实现中部崛起的关键一环。无论从城市实力、经济区位、资源配置以及产业转移能力来看,武汉的战略支点地位是其他中西部城市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7.
中部崛起的优势条件、制约因素及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中部崛起防止“中部塌陷”,是统筹区域发展新思路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标志。既要充分认识中部地区的优势条件、战略机遇等现实基础和制约因素,又要加快工业化,构建中部城市群经济增长带,拉长产业链条,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与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8.
长三角经济圈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具活力的地区,是拉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安徽融入长三角,推行东向发展战略,是中部崛起发挥区位优势的最佳选择。安徽同长三角经济圈具有地缘、区位和资源优势,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安徽同长三角地区的差距在拉大。因此.加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承接长三角经济圈的产业转移,参与长三角的产业分工,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并将其转换成为竞争优势,是安徽加速崛起、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9.
柯瑞芬 《中南论坛》2007,2(4):70-72
“核心竞争力”先是由一些企业战略研究专家提出来的,其目的是想从根本上解释企业生存和消亡的原因。后来,这一理论被移植(迁移)到其他领域、行业,成为一个企业(行业、事业部门)制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部崛起的背景下,面对机遇和挑战,湖北要从自身的产业特色和竞争优势出发,发展核心竞争力,发挥湖北省在整个中部崛起中的带头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部崛起战略将是继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大振兴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战略,将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起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中部各省纷纷表示要主导中部的发展,要起“中部龙头”的作用,要率先崛起。本文用计量经济学有关的知识,分析了中部六省的经济梯度格局发展概况,认为中部六省应作为一个整体板块来崛起,应该加强合作与协调发展,并提出了相应的合作战略。  相似文献   

11.
论促进中部崛起的城市带动战略——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部崛起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再次大发展,而中部崛起的突破口在于实施城市带动战略.武汉城市圈的发展能够成为中部崛起的椎动力量,应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促进武汉城市圈的对外开放程度.  相似文献   

12.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县域经济的灵魂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模式选择 ,关系到一个县域经济资源的配置、重点产业的选择、生产力的布局等重大制度的安排以及具体经济政策的制定。宁夏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要认真找准自身存在的优势和劣势 ,结合自身实际 ,着力实施民营主体战略、产业升级战略、人才开发战略、结构调整战略、农业产业化战略、市场化战略和城镇化战略 ,构筑宁夏县域经济发展新优势 ,以主动务实的态度 ,全面参与西部大开发 ,推动农村经济实现新突破  相似文献   

13.
2004年中央提出促进中部崛起战略,赣州应积极主动响应号召,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突破不东不西的区位条件,加快体制创新,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坚持科学发展现,走出一条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实现赣州的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14.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注重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改善投资环境,在承接东部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中有所作为。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在中部崛起的国家战略推进中引导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此,要透视中部崛起战略推进中民营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分析中部崛起战略推进中民营经济发展的现存问题,创意中部崛起战略推进中民营经济发展的操作对策:突破思想观念障碍,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造就卓越人才队伍,增强民营企业的持续创新发展能力;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升政府相关部门的公共服务水平;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江西省要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归根到底有赖于有竞争优势的支柱产业的崛起。要培育有竞争优势的支柱产业,就必须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江西最具特色的优势是生态优势,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可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从而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目标。 一、绿色食品概念及起由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  相似文献   

16.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中部自古以来就是必争之地,在全国各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地处中部,作为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和资源大省,湖南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具有独特的后发优势,但在引领区域经济上台阶、求跨越的同时,也潜伏许多诸如观念陈旧、滥取资源、产业与科技脱节等一系列发展瓶颈.如何抓住机遇,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是湖南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农村入力资源开发是中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基础,是中部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工业化的战略核心,是中部地区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支撑。尽管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但人才数量比重较低,整体素质不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难以适应中部崛起形势的需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状况难以适应城镇化建设的要求,难以适应“三农”问题解决的需要,难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这给中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面对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以及加入WTO的新形势 ,江西要实现在中部地区的崛起 ,必须正确分析所处区位的优势与不利因素 ,扬长避短 ,制定适合区位特点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决策使中部地区迎来了新的战略机遇。中部地区在新一轮崛起中的战略定位是:打造"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培育充满活力的城市群、形成"两纵两横"经济带、繁荣社会公共事业,以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实现区域价值,在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20.
提升黄淮四市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理论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黄淮四市经济社会发展可能涉及的"中部崛起"战略与"中原崛起"战略、"三线建设"、产业梯度转移理论、边界区域经济理论、县域经济理论和区域经济竞争力理论等6个方面的理论、政策、实践的回顾与思考,基本上厘清了黄淮四市经济落后的历史与客观原因、所处的发展梯度、自身具有的发展潜力与优势、可利用的政策支持和提升其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手段与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