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攸县方言中有[k 2ε1]、[t i2ε1]、[k y21]三种读音。[k y21]是受普通话影响而产生的文读音,只用于读书或作报告等情况;[k 2ε1]、[t i2ε1]的词汇和语法语义比较复杂,表示“浪费”、“前往”等词汇意义,具有谓语等多种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2.
<正> j q x同z c s不分,是合肥方言的一个主要特点。但是,是不是象有些人所说的合肥方言中没有j q x呢?我们说完全不是。一、合肥方言把普通话以j q x为声母的字读成z c s声母,一般只限于j q x声母和i韵母相拼的字。 1、普通话j声母和i韵母相拼的字在合肥方言中读作[tsl]。如: 基、几、机、叽、鸡、济、剂、挤、纪、记、寂、荠、计、技、妓、寄、伎、季、祭、系、既、忌、嫉、际、继等等。 2、普通话q声母和i韵母相拼的字在合肥方言中读作[ts‘l]。如: 期、欺、妻、凄、齐、祁、其、旗、棋、岐、企、崎、骑、启、乞、起、泣、弃、契、砌、器、气等等。 3、普通话x声母和i韵母相拼的字在合肥方言中读作[sl]。如: 喜、西、牺、溪,希、稀、洗、铣、系、戏、细等等。另外,普通话声母d t和韵母i相拼的一部分字也读作z C声母。如: di读作[ts‘l]的有:  相似文献   

3.
中古全浊声母在厦门话里的读法再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古全浊声母在闽南方言的读法,罗常培先生在《厦门音系》一书里说:“全浊并奉定澄群从床七母变入全清的比变入次清的多。跟北平音平声变次清,仄声变全清的条理不同”。袁家骅等在《汉语方言概要》一书里说:“全浊并奉定澄群从床七母多半变为不送气清音,小半变为送气清音,这一点跟普通话平声变送气清音,仄声变不送气清音不同,而与客家话一律变送气清音也不同。”潘茂鼎等在《福建汉语方言分区略说》一文里说:“古全浊声母今读清塞音清塞擦音的,不论平声仄声,闽方言(包括闽南方言——引者注)多数不送气少数送气,客方言则一般都送气,不送气是极少数。”  相似文献   

4.
重庆开县厚坝乡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成渝小片。该语音系统包括19个声母,38个韵母,4个声调;古全浊声母今全部清化,今读塞音、塞擦音时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知庄章组及精组洪音今读舌尖前音[ts tsh s ];古泥来母不分;古晓组合口一二等与非组声母混合;入声塞音韵尾消失;平分阴阳,浊上归去,入声归阳平。重庆开县的移民到邵东几年后,其方言的语音变化主要有:送气声母在阳平中气流减弱,韵母[yi]的韵尾逐渐变弱,与韵母[y]有合并趋势等。  相似文献   

5.
湘西汉语方言古全浊声母今读共有9种类型。古全浊声母舒声字今读不送气音,入声字大多今读送气清音是湘语古全浊声母自身的演变。古全浊声母舒声字今读送气清音是江西移民带来的赣语影响的结果。古全浊声母仄声字今读不送气清音是在与官话方言长期接触下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在方言和普通话里,声母和韵母配合成字都有一定的规律。例如北京话O韵只限于和唇音声母p,p‘m,f相拼,和其它声母拼则都拼不出字。相同的声母和韵母,在方言和普通话里的拼合情况也不同。如北京、福州都有[k]声母,也都有[i]、[y]两韵母,但北京话里[k]声母不能和i、y两韵相拼,而福州话的[k]可以和i、y两韵拼合,比如“旗”[ki]~(52)、“居”[ky]~(44)。音系相近的方言,它们的声韵配合关系也不都相同。了解声韵配合关系,对于纠正方音,学好普通话无疑是有一定作用的。本文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和韵母的开齐合撮,把方言和普通话的声韵配合关系进行比较。为节省符号,下文中的注音一律采用国际音标,外面不加方括号。  相似文献   

7.
晋语并州片平声不分阴阳方言与古全浊声母平声白读不送气方言在地理上高度吻合,与周边平分阴阳方言在调型调值对应整齐。可见方言语音特征的空间差异与演变的时间序列有相当整齐的对应和深刻关系。随着中古全浊声母的清化,并州片平声字原清浊声母间的对立,变成了全浊声母今白读不送气清音与送气清音的对立,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平声未分阴阳时原有的对立关系,加之浊平调的浊音性,清平调的清音性,以及浊平与清平各自的显赫特征,使并州片在中古浊音清化后,延续了浊平调或清平调的调值,造成今方言一个平声的结果。在清浊声母对立时代,清声母和浊声母分别影响平声调而产生不同的羡余调值,这样的羡余调值又会在当时的字组中产生变调。由于变调与单字调相对独立,这种变调一旦产生,就可能随着某些词汇一直沿用到现在,导致并州片单字调不分阴阳,但在连调等形式存在零散的、不系统的分阴阳现象。  相似文献   

8.
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字在今庙塘话里均为清音,舒声字不送气,入声字部分送气,部分不送气,不送气稍占优势.古全浊擦音基本上清化,只保留一个与韵母[1]相拼的浊擦音[z].入声大多是古清声母字归阴平,次浊声母字归阴去,古全浊声母字大部分归阴去,一些归阳去.古全浊上声、去声和入声都有一部分读阴平.  相似文献   

9.
常州方言中,古知庄章精见五组声母的合流类型有两种:一种是知章精见组合流为舌面音[t]、[t‘]、[],其中有部分字的声母因受舌面前元音i、y的影响,而变为舌面前辅音;另一种是知庄章精组合流为舌尖前音[ts]、[ts‘]、[s],先是知庄章组合成卷舌音ts,继而平舌化与精组合流为ts。这一语音现象在许多方言区都普遍存在,只是各地的发展不够平衡。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可[k‘■35]"句法分布的分析描写,认为贵池方言的"可[k‘■35]"有否定副词和否定动词两种用法:作为否定副词时,适用范围非常窄,只用于"可+好+A"格式中否定程度,语义近似于普通话"没多A"、"不很(太)A",其中的形容词多为"大、长、高、多、厚、深、重"等积极性形容词;最普遍、最常见的用法是作否定动词,与"有"相对,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没(有)"。结合安徽其他地区"可"表否定的用法,认为贵池方言否定词"可"可能来源于疑问副词"可"。  相似文献   

11.
长乐地域与平江、岳阳县毗连,长乐方言受赣语的影响较大,但湘语特征更为突出,应划入湘语长益片。其理由有三:一是从土人感来看,长乐人觉得和平江人通话有困难,巴陵话口音很重,长乐话当属汨罗话、长沙话系列,而与平江、巴陵话相去甚远。二是从历史沿革和地域文化看,长乐一直归属于古罗城,还在梁、隋时成为县治,其文化是地地道道的楚文化。三是从语音识别特征看,虽然长乐方言韵母,如“鼻化韵较丰富,非敷奉母宕摄阳韵合口三等字念[x],古流臻曾三撮开口一等韵今读齐齿”等与湘东赣语相似,但其声韵调的主要演变规律,如“古全浊声母今逢塞音、塞擦音时清化,舒声字一般不送气,入声送气”、“模韵端泥组、鱼虞韵庄组与流摄字相混,鱼虞韵精组读[i],蟹撮合口端系读开口,一般都保留入声调类”和湘语长益片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2.
18世纪中叶江西临江方言韵书《辨字摘要》、19世纪初南昌童蒙识字课本《类字蒙求》直音和20世纪初江西高安人涂锉《国音四种》"改正土音法"所记录的高安土话反映,现代江西赣方言精庄知章组声母类型"知三章:知二庄精"代表了较早的历史层次,现代赣方言知三章组声母读舌面音反映了早期的读音。将江西赣方言历史方言文献与现代方言语音特征加以比较,可进一步揭示现代江西赣方言知三章组声母读t、th的现象不是古音的遗留,而是知三章组声母读舌尖塞擦音以后发生的音变现象。与部分江西赣方言区精庄知二组声母读t、th的性质一样,都是通过舌尖塞擦音ts、tsh丢失擦音成分的方式演变而来。这种音变现象发生在同一阶段古精庄知章组声母类型不同、历史层次不同、来源不同而声母读ts、tsh的音节中,因此,江西赣方言精庄知章组声母读t、th的现象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湖南汨罗大荆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汨罗大荆方言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填补方言单点研究上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对其方言的研究能从语言交际和方言接触的角度为进一步研究入湘三峡移民的语言问题提供原始的语音资料。汨罗大荆方言的同音字汇反映了三峡移民迁入地汨罗大荆当地居民的语音面貌。  相似文献   

14.
上古汉语中“来”母字的构成及其演变一直是汉语史学界比较关心的问题。本文从上古汉语部分“来”母字在苗瑶语中的对应出发,指出上古汉语的部分“来”母字不但对应于当代苗语三大方言中东部方言的舌面音声母[z](有的学者为[r])和西部方言的舌面音声母[z],而且与中部方言的舌根音声母[v]也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并指明这一对应关系在今后汉语史研究中将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普通话中,中古次清透纽读成送气的清塞辅音[t′],和古拟音相同;全浊定纽平声读成送气的清塞辅音[t′],仄声则读成不送气的清塞辅音[t]。在临川方言的文言读音中,定纽则不管平仄,一律和透纽一样,读成送气的清塞辅音[t′],但是,在临川方言的白话读音中,却有一部分透定二纽字读成了喉擦音[h]。  相似文献   

16.
广州蚌湖话的止摄开口字,精庄组与知章组的声韵母皆存在对立,精庄组声母为[ts tshs],韵母为[ei];知章组声母为[t∫ t∫ h∫],韵母为[i]。蚌湖话止摄开口字"精庄:知章"的分立模式是一种存古现象。  相似文献   

17.
在汉语中,合音与相连并用的前后字的音节构成及语音规则有密切联系,一定的外部语音环境和适当的音节构成都有利于合音的形成。合音时,合音成分必须在一个音步的框架中;声母方面,合音后字音节的声母多是零声母或发音部位靠后的擦音、塞音或塞擦音,且合音前后字音节的声母都多是不送气辅音;韵母方面,合音前字音节的主要元音多是开口度较小的中、高元音,而合音后字音节则大多以a为主要元音。合音在形成过程中要受到特定方言音系结构规则的制约,合音也能够生成方言中单字音系统中不存在的音节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并改进方言的音节结构系统。  相似文献   

18.
湖南汨罗方言复数人称代词词尾“俚”的语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俚"是湖南汨罗方言复数人称代词词尾,由其构成的人称代词复数形式"我俚、尔俚、他俚、佢俚"具有三重意义:复数人称代词义、单数人称代词义及名词义。"我俚"由古有"聚居"义的"我里"衍生而来,"俚"的本字就是"处所"义的"里"。  相似文献   

19.
壮语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北部方言为大方言区,占整个壮语方言区的三分之二,而南部方言仅占整个壮语方言区的三分之一。两个方言区之间最重要的差别之一是:南部方言有送气的清塞音声母P′、t′、K′,北部方言则没有,而只有与之相对应的不送气音声母P、t、K。这种情形与汉藏语系语言送气音声母的分布情况是相悖的,因为在汉藏语系中,凡是有送气音声母的语言,其送气音的分布一般都遍及所有的方言区(至少也是绝大多数方言区)。例如汉语是具有送气音声母的语言,其七大方言中都存在着送气音声母。又如藏语、苗语等也都是具有送气音声母的语言,尽管它们各自的三大方言(藏语为卫藏、康、安多三大方言,苗语为湘西、黔东、川滇三大方言)差别很大,但在送气音声母遍及各自方言区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而壮语则不然,其大部分方言区没有送气音声母,只有少部分方言区有送气音声母。这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其焦  相似文献   

20.
荆沙方言中的两种特殊语音现象王群生一、中古全浊声母读送气音在今普通话中,古浊塞音、塞擦音平声字多读为送气清音,古浊声母仄声字,则一般读为不送气清音。这一规律也是今北方方言带普遍性的特点之一。普通话(以及北方方言)的这个特点,如果归纳一下,即为表一所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