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宗元的寓言创作大多集中在谪居永荒的十年间,而此时正是他倾心沉溺于佛典之时,其动物寓言,无论文体形式,还是题材内容都深受佛经寓言的影响。而柳宗元虽然好佛,并不因之排斥儒学,故对"宗元佞佛"的说法应当辩证地理解。柳宗元凭借其寓言的大量创作实践及其成就,对中国寓言文体的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2.
《聊斋志异》写吝啬者大多家道殷实、社会地位不高,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封建小农经济的特点,命运结局一般都没有好结果,暗示出作者的思想导向和褒贬情感倾向。这一表现具有佛经和经传故事来源,佛教讲究布施,多做善事以积来生之德,对拥有资财却不愿布施的,表示谴责;这一观念也强化了民间鄙视、嘲讽吝啬鬼的风气,古代笑话很多直接受佛经浸染,讥讽施舍不慷慨。蒲松龄之所以会对吝啬鬼形象产生兴趣,认同佛经嘲讽、惩罚悭吝者态度,可能与文学传统、成书背景及蒲松龄自身的经历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佛典汉译是中国文学、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汉译佛经给东方文化及文学带来巨大的影响.佛教的传播借助于佛经的翻译,而佛经中又包含着大量的故事,"高僧与美女"故事,就是佛经中重要的故事类型之一.探讨中韩两国"高僧与美女故事"的佛经渊源,并阐释佛经故事与中韩两国民间故事的关联,这对梳理和探索佛经文学,以及研究佛经对中朝两国民间故事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种植速长"母题,实际上来源于植物生长迅速的南亚.其通过佛经故事在中土传播扩散.在南亚算不上太神异的植物生长现象被进一步夸张,在中土却成为相当有传奇性效应的神秘性文学传闻.从而根据中国人的实用需要,被植入古代小说的价值系统中.首先,母题演变往往并不是一对一的单线发展,"种植速长"母题也不仅是<搜神记>的最早源头;其次,母题早期传播建构的强大势能,为后来扩散演化播下种子;其三,母题演变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个历时性演变脉络,一个个中介环节为母题的丰富充实,注入了源头活水,使其具有不断变异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迄今尚无人解读的俄藏黑水城文献西夏文《佛说诸佛经》进行了译释,指出其译自汉文施护译本,夏译本《佛说诸佛经》对于地名和人名的翻译通过音译、意译、音译加意译的方式,与施护译本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6.
绘画似真人,幻变为真人,表达了男子对女性的强烈追求;人仙相恋往往也以画图为媒介,为"道具";小说中发展为画像成真人的幻术;图画还往往构成了仙道人物同凡间俗人的交往方式,在具体文本表现中,成为仙道幻术及其气息的一个来源和证据。画师竞技,很早就是中古汉译佛经一个饶有兴味的故事母题;佛经写画上美女过于逼真,而引起男性相思者追慕,也启发了中国文学的绘画成真叙事。佛经故事进入中土也经过了西域诸国绘画艺术的熏陶,其对于绘画成真母题构成了重要的中介。有关佛教徒在华夏中原活动的载录中,也不难找到画图成真的蛛丝马迹。  相似文献   

7.
<桃花源记并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前人多有研究且认识渐趋一致.而有关"桃花源"这一地理位置真伪之争论则颇为激烈.通过对当时流传的几种武陵人奇遇故事的比较,认为:陶渊明亦不过如当时之小说家,将这一怪异故事记载下来罢了.因此<桃花源记>是一篇小说,其中之"桃花源"这一地理位置亦不宜坐实.而<桃花源记并诗>在历来陶本中"文"、"诗"并载,这种文体特征极有可能受到佛经文体偈颂相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桃花源记并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前人多有研究且认识渐趋一致。而有关“桃花源”这一地理位置真伪之争论则颇为激烈。通过对当时流传的几种武陵人奇遇故事的比较,认为:陶渊明亦不过如当时之小说家,将这一怪异故事记载下来罢了。因此《桃花源记》是一篇小说,其中之“桃花源”这一地理位置亦不宜坐实。而《桃花源记并诗》在历来陶本中“文”、“诗”并载,这种文体特征极有可能受到佛经文体偈颂相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卷明刻本西夏文《高王观世音经》 ,其刻印年代素有洪武和宣德两说。本文指出印经的发起者实为明朝永乐年间的大国师云丹嘉措 ,此人当于宣德年间尚在人世 ,故结合发愿文看 ,经卷实刻于明宣德五年。  相似文献   

10.
《高僧传》延续了《左传》、《史记》以来的"记梦"传统,对梦文化及梦文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书中所述帝王、传主、他人等不同类型之梦,展露出特定的文化习俗与社会心理,印证着中土与佛教两种文化的共生互融。书中诸梦虽有区别,但其要义都在宣扬佛教义理,沟通现实与超验世界,而不同类型的梦境描写也在审美、情节及题材方面丰富了《高僧传》的文学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收藏的西夏文《无垢净光总持》卷末残存“后序”一篇,本文对之进行了翻译和考证,指出宋代施护的汉译本是当年西夏人翻译经文和撰写“后序”的首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川端康成《雪国》中,除了显现于文本表层的岛村和驹子之间的爱情邂逅故事之外,还有一个潜故事,那就是驹子和行男之间的爱情悲剧。这个潜故事同文本表层故事直接矛盾,不仅揭露了文本表层的主观性叙事是"不可靠叙事",还对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审美意象、话语意义和主题结构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佛经抄写是唐代一项重要的出版活动,本文以武周时期抄写<妙法莲华经>为例,考略唐代写本出版的概貌.唐代佛经出版从机构、人员、复制、校勘、装帧、流通等各环节都对后世的出版积累了经验,更为重要的是,唐代是中国古代手抄图书发展的最高峰,又是雕版印刷的肇始,而唐代佛经抄写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有力地推动了新技术的发明创造,对于古代出版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对《金瓶梅》故事进行编年考察 ,是《金瓶梅》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在目前国内外学者所编制的几种编年专稿中 ,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疏误。严格按照《金瓶梅》故事发展的自然流程和相关的时间线索予以重新厘定 ,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16.
林白的<妇女闲聊录>从文体来看,完全是一部标准的口述实录,但作者本人、出版社、评论界都将其看作一部独立的长篇小说.口述体被小说借用缘自于后现代思想背景.后现代社会电视、电台、报纸杂志、网络、手机等大众传媒的兴起,带来了信息碎片的泛滥,消解了纯文学以陌生化的自然语言为媒介并且包含具有精神深度的隐喻性叙事;而消费社会的泛审美化也消解了生活与艺术的界限.<妇女闲聊录>正是通过林白的记录和作品的发表,使得木珍的原生态生活产生了"移位",让我们在"他者"的生活中感受了阅读的震惊和陌生化,从而获得了叙述的意义,也具有了文学性.  相似文献   

17.
《故事新编》与中国新历史小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故事新编》以愤世嫉俗的强烈讽喻性构成自己的美学力量。理想精神的解体、消亡与“小东西”们的鱼活伶俐 ,在作品中始终是相反相成的统一体 ,这是鲁迅关于中国古今社会史的独特发现和中心表达。其跨越时空、古今指涉的艺术意蕴 ,主要依赖于“杂文”意识的渗透 ,小说的作意和文体 ,在整体上都富于杂文意识。中国“五四”后的新历史小说在其发展进程中 ,从三四十年代的创作到“新历史主义”小说 ,与《故事新编》都有割舍不断的承传关系。它们也每每生发出可供借鉴的正反两方面的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的佛教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是以唐代高僧玄奘为文化原型的神魔小说,它的取材是建立在非常真实的历史基础之上的。玄奘天竺求法的故事,经过了从本事本文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到《西游记平话》到《西游记杂剧》再到百回本《西游记》的发展演变,真实的佛教历史故事转变成了艺术的佛教文学故事。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傣族地区流传的<召树屯>故事是以印度题材为主要来源,巴利语贝叶经书、民间口传故事及"赞哈”演唱的手抄本为其传播载体,小乘佛教多次输入到傣族居住区,时间、空间的差异性及傣族固有文化的作用,是<召树屯>故事在傣族地区有9种不同版本传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孙德林 《理论界》2014,(2):143-145
《故事新编》中鲁迅超越了《呐喊》、《彷徨》中戴着面具的呐喊和彷徨于无地的苦闷绝望,达到了精神自由和语言狂欢的艺术境界,使鲁迅小说达到了新的高峰。精神自由源于作家精神上的自我超越,而民间文化立场的凸现和家庭生活的正常为此提供了基础和力量。精神自由在作品中表现为在思想认识层面穿越古今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在主体精神层面穿越悲剧意识、死亡意识,穿越希望与绝望,以及民间化立场的凸现;语言狂欢具体表现在:语言的结构形式即文体的突破性,语言风格上油滑的哲学意味,抒情赞歌的独特美感对作家自身语言的超越,语言材料上真正的丰富多样性——中外混杂、古今杂糅,雅俗并用及对语言自身的嘲解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