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大地震引发的日本核危机突显了当代风险问题的重要性。所谓"风险",是指因社会发展而潜伏下来的遍布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公共领域的各种可能性危险。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为风险防范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认为资本在形态转化过程中会遭受经济风险。防范政治风险的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全球化趋势是当代文化风险的重要根源,通过风险分担可以防范社会公共风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构风险防范机制,必须以防范经济风险作为整个风险防范实践的基础,并通过政治、文化和社会公共领域的风险防范,保障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相似文献   

2.
风险范式、资本逻辑与中国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险问题在当代人类实践中的凸显,使其不仅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阐释的新视域,而且也成为一种崭新的研究范式,即风险范式。立足于风险范式反思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社会风险,我们不难看出,风险的出现不过是资本逻辑不断展开和运行的产物,它集风险于一身,内化为一种风险逻辑。中国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同样也遇到了资本逻辑的问题,如何看待资本逻辑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问题,自然也就成为我们应当积极关注并给出正确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历史进入风险社会以后,人们对它的研究和反思日益热烈,有关风险社会的理论也迅速从西方传入中国,并且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外理论界的热门话题。但现有关于风险与风险社会的理论却不能直接拿来解决当前中国社会中的风险及相关问题。为此,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视角对风险与风险社会理论进行重新认知和阐释,并对二者重新做出阐释和分类,这将为发展唯物史观和重新认识风险与风险社会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并为我国社会发展中进行风险治理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风险社会从根本上说是人造风险,它起源于当代人类追求自身发展的实践过程之中,并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当下环境.风险社会的形成向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提出了挑战,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人学必须全面关注和深刻反思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这些风险事实,立足于风险社会这一全新的理论视角和领域,透视人的存在及其发展问题.这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自我创新,另一方面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对全球风险社会所做的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5.
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与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举办、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理论自觉与文化自觉: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11月17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会议围绕着“文化自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道路”、“历史唯物主义阐释的当代语境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时代发展研究”、“理论自觉与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关怀”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等主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进一步提升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理论自觉意识,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新时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风险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应着重从理论、历史、价值和实践等四个维度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习近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论述:从理论维度看,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风险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从历史维度看,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从价值维度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实践维度看,是新时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7.
作为西方女性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形态——社会性别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社会性别理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借鉴的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实现研究范式的多样化。社会性别理论的内容不仅可以补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概念术语、丰富马克思主义原有思想的内涵,而且进一步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既有内容。考虑性别身份的解读将赋予马克思主义以经验与体验的色彩。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出了苏联传统教科书体系的研究视域,重新建构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确立了以人和实践为主题的新马克思主义。从表层看,关于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称谓问题的探讨,但从实质看,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问题的研究。通过对"人道主义与异化"和"实践唯物主义"这两个问题的梳理,展示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种发展路向,它体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当代中国必须在反思自己的生命历程、理解自己的生存境域、寻找自己未来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中创建当代中国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9.
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辩证统一的.坚持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为坚持提供活力与拓展实践范围.坚持的是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要坚持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着力解决好理论界对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统一、时代性与开拓性的统一这三个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风险"已经成为人们理解和解释世界的一个关键概念,"风险社会"理论为人们把握当代社会的形态和特征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然而,风险的治理问题也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如风险事实与风险判断的困境、风险治理当下与未来的困境、风险主体的个体性与公共性的困境等。因此,必然要求风险的治理者能正确面对这些困境,从而超越风险本身,超越经济利益本身,超越狭隘个体本身,实现对风险社会的道德治理。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意识论的深化和发展离不开当代自然科学研究的成果。当代立足于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功能主义不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的前瞻性和革命性的方面,而且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论提供了资料和启示。当代意识的研究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与最新科学成果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在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背景下,对全国21个省市的问卷调查发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传播学理论出发,抓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基本要素——传播者、传播信息、受传者、传播媒介和信息反馈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认清问题的本质,思考相应的对策,有助于全面有效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发展中,风险问题日益成为一个重大的经验问题和理论问题,贝克创立的风险社会理论对作为现代性产物的风险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阐述,制度反思是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研究的一大特色.对当代中国而言,应对现代性风险的重要实践选择,就是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具体探索既发挥现代性制度的积极作用又对现代性制度的内在消极性进行有效制约的"制度行动"方略.因此,研究贝克的"制度风险观",对处于"经典现代性"与"反思性现代性"双重境遇中的当代中国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发展中,风险问题日益成为一个重大的经验问题和理论问题,贝克创立的风险社会理论对作为现代性产物的风险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阐述,制度反思是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研究的一大特色。对当代中国而言。应对现代性风险的重要实践选择,就是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具体探索既发挥现代性制度的积极作用又对现代性制度的内在消极性进行有效制约的“制度行动”方略。因此,研究贝克的“制度风险观”,对处于“经典现代性”与“反思性现代性”双重境遇中的当代中国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红色文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革命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精神成果;是反映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中国社会前进发展方向和广大人民意愿的先进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红色文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成果。红色文化有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是进行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资源,同时也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重要历史经验。红色文化对于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风险社会"视角下的社会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风险”已经成为理解和解释当今世界的一个关键观念。作为社会问题的当代话语形式的风险理论,特别是“风险社会”理论,不仅为把握当代社会问题的形成机制和特征提供了全新的观察视角,而且必将重塑社会学中的社会问题传统。当代社会问题的全球化和个体化趋势,既对局限于民族国家框架内的社会学想象力提出了挑战,也迫使我们调整思路以理解个体与社会之间新的直接性;而知识政治重要性的突显,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当代社会问题建构过程中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1919—1937年,中国史学进入了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史学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史学作为一支新军异军突起,它与旧史学相斗争而发展,在批判地继承旧史学的基础上成长壮大,成为史学阵营中一支重要力量。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同当代中国的史学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它的不少方面至今还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史学工作者及其史学研究;因此,探讨和审视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构成、特点与局限,求得对它的历史理解,将有助于当代中国史学改革的深入。  相似文献   

18.
2008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全世界范围内普及开来,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深刻的研究,研究的主要问题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涵义、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等。这些研究为更好地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9.
当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当代科技革命以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为当代科技革命的进步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20.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在改革开放40年间成果丰硕,其在时代变迁中进行着问题域转换与话语转型,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开放性与实践性品格。当代中国历史始终伴随着"马克思的幽灵",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更趋向于"回到马克思"。然而,如何"回到马克思"以及"回到"什么样的马克思的问题需要我们在一种反思性的历史回顾中进行考量。与此同时,在新时代如何建设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的问题日益突显,这些问题对此后进一步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