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文章从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理论角度入手,结合同一首诗的不同译文进行实例分析。阐释学理论中阐释的循环和文本意思及意义的关系,以及接受关学理论中的“空白”理论都给文学翻译的研究带来新的启示。在诗歌翻译中,译者发挥了能动性和创造性,同一个文本可能出现许多不同的译文。因此,诗歌翻译具有更大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2.
"诗意"与"诗义":欧阳修"诗本义"的现代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欧阳修《诗本义》阐释实践为依据,详细分析欧阳修《诗》学重要范畴之一“诗本义”的丰富内涵,指出其主要有二个意义层次:“诗意”与“诗义”。扼要地阐明欧阳修《诗经》阐释学的宗旨与特点及“诗本义”二层论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宋代《诗经》阐释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阐释学是一种研究意义的理解和阐释的理论。文章将从现代阐释学中的前理解、视界融合和理解的历史性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它们在唐诗英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吸收了西方阐释学的思想资源,与当代西方各种学术思潮展开积极的对话,重视历史、意识形态、形式和辩证思维,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詹姆逊的阐释学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学.他的探索既丰富和发展了西方阐释学和马克思主义阐释学,也对重建我国的马克思主义阐释学和中国阐释学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阐释学对于翻译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文本意义的开放性和历史性,同时,意义是受到文本制约的。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的不同译本为例,研究探讨阐释学在翻译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应用,可以发现历史继承和当代阐释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6.
<诗经>文本作为阐释学语境下的"历史流传物",经历了经典化与去经典化的释读变迁,蕴含着丰富的阐释学命题.<诗经>经典的形成与耗散是一个典型的"效果历史"事件,传统<诗经>学致力于<诗经>的经典化阐释,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的<古史辨>派则对<诗经>进行了去经典化的颠覆解读.所以古史辨奠定了现代<诗经>阐释的范式.<诗经>不再是僵化政治说教和道德说教的表征,而成为活的文学典范.  相似文献   

7.
阐释学是一门对于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它与翻译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以是乔治·斯坦纳在哲学阐释学基础上提出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理论指导,以拜伦诗歌《别雅典女郎》为研究对象,尝试探究在苏曼殊的诗歌翻译过程中,斯坦纳的“信任”、“攻占”、“吸收”和“补偿”四个步骤分别是如何得以体现的,进而理解阐释学理论在苏曼殊的翻译拜伦诗歌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中理解的历史性、偏见观和视界融合出发,以《道德经》两英译本为例,对中外译者英译《道德经》时的不同理解进行客观的、合理的梳理,认为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并肯定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理论对研究译者主体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语境论与阐释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境分析为语用学研究中的核心内容。本文借用文学批评理论中"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四要素的关系图示,对现有的语境理论研究进行了归类分析,并从传统阐释学和哲学阐释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些理论,提出"具体语境须同认知语境相互作用产生语篇意义"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公共阐释论强调阐释是公共的,阐释在公共空间展开,是公共空间中的相互理解与交流。公共阐释论提出了以普遍的公共性要素为前提,以人类普遍共同所有的语言、逻辑、知识等公共精神的积累为来源的阐释观念,为中国当代阐释学的理论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路径和方法论框架。在西方阐释学传统、中国阐释学发展的理论坐标上考量公共阐释论,可以进一步推动公共阐释论的理论探究。公共阐释论提出的理论观念如何更切实地成为中国当代阐释学理论建构的思想资源,公共阐释论提出的如何坚持阐释自觉,提升阐释水准等问题,还需要学界不断地挖掘与促进。  相似文献   

11.
伽达默尔是现代阐释学理论的主要代表,其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效果历史"这三个原则中。他的思想对翻译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讨论伽达默尔的阐释学思想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并就其思想对翻译研究的启示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公共阐释论的提出使阐释学理论得以深入探寻和揭示个体阐释向公共阐释的上升过程。阐释的公共性来源于多个理解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理解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因此关注公共阐释必关注如何从一个理解者的阐释拓展至多个理解者的阐释。要解决阐释从个体到公共的提升过程须进入文本意义产生的底层逻辑,深入剖析阐释学循环作为文本意义产生的方式和规则是如何发展和演进的。阐释学循环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内在于文本对象的阐释学循环、内在于文本和一个理解者之间的阐释学循环,及存在于文本和多个理解者之间的阐释学循环。分析阐释学循环在三种类型间的发展和演进,对个体阐释上升至公共阐释的阶段性跨越有着基础性的论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诗》无达诂”的美学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董仲舒明确提出“《诗》无达诂”后,从汉迄清,关于《诗经》的研究逐步经历了汉学传统、宋学传统以及汉宋之争,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阐释的可能是不可穷尽的。而其研究历程则在理论内涵上显示出中国阐释学的“从变”和“从义”特色。  相似文献   

14.
公共阐释论是在西方阐释学和中国古代阐释学的理论资源上提出的一种哲学阐释学。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本体论阐释学的"公共性"特征为公共阐释论的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公共阐释论以公共理性为根基以及对确定的认知真理性的追求则弥补了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本体论阐释在解决阐释结果确定性问题上的不足。本文认为,公共阐释论亦属于本体论阐释学范畴,其"本体性"主要体现在阐释的生成性、整体性、真理性特质。建立公共阐释论具有理论和现实上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方法论问题被视为当代中国阐释学建构所面临的六大难题之一,而以历史、当代、经验为主要方法论元素的中国阐释论当代建构的方法论视域,贯穿于从强制阐释论到公共阐释论的十年理论进程。在坚持本体论与方法论并重的前提下强调方法论优先/方法论为重的当代中国阐释学建构策略,已然确立了中西方当代阐释既相互通约、又各有侧重的阐释学范式。随着围绕概念、范畴、命题、体系等展开的探讨的深入,这个当代中国的阐释学范式正在逐步开启中国阐释学的历史视野。  相似文献   

16.
阐释学是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学科。从语言、文化和时代这三个层面出发,用阐释学的循环理论对文学文本和翻译活动进行具体的、详细的分析,说明了阐释学理论的实用性和可行性,也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伐檀》是大中学教科书中必读的名篇,古今有多种阐释,但依据现代阐释学的观点,诗可别解,科学的阐释应注意研究作品产生时代社会形态和文化背景,以实证为基础才不致流为臆断,对《诗》的阐释尤应注意作诗之义、赋诗之义和用诗之义差异,对其进行文学意象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阐释学方法论关照下的翻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阐释学发展的历史,解释了现代阐释学中"前理解"、"视域融合"、"偏见"等基本原理的内涵,最后从翻译的主体研究、客体研究、权力话语、翻译标准等四个方面的讨论了现代阐释学对翻译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阐释学致力于意义的理解和阐释。现代阐释学彻底否定传统阐释学的客观主义精神,主张作者本义不存在;文本空白,无限开放;阐释者通过视界融合求得理解。但这种理解其实构成了阐释者的此在。现代阐释学的精神与中国传统道家哲学之间有着奇妙的契合。唯后者更擅诗意空灵的表达。在这诗与思的王国里孕育的经典汉诗天然要求多元阐释。提倡多文本阐释译介经典汉诗,向陌生世界抛出一个美丽的诱饵。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现代阐释学的角度对不同陶渊明诗歌英译本所呈现出的语言与文化的差异进行比读,印证了阐释学理解的循环及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