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着眼于中国高等教育人事战略体制改革,在讨论中国大学理念、组织结构、利益平衡和大学环境基础上,本论文分析了大学的管理,并提出了在变革中中国大学人事政策改革的可能的选择.论文最后提出了价值导向和达到上述改革目标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学管理制度改革正向着"去行政化"方向推进.要提高改革的有效性,必然要将中国大学管理"行政化"的根源揭示出来.本文从我国现代大学建立之时引进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我国大学学术权力的来源以及我国大学的"单位制"管理现状三个方面分析中国大学管理"行政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佟健  宋小宁 《兰州学刊》2012,(2):150-153
大学治理机制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如何分配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一直是教育政策制定时永恒的主题。中国大学的"行政化"治理严重地阻碍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从经济学的视角对西方大学治理的研究文献进行了介绍和评论,为中国大学破除"行政化"治理改革提出了政策建议。研究发现:教授治校并不是有效的大学治理模式;有效的大学治理要求大学内的不同利益群体控制不同类型的决策,决策权的分配取决于不同利益群体在决策时面临的激励和信息约束;与学院和专科学校相比较,综合性研究大学更趋向于民主治理。  相似文献   

4.
对于中国大学学报的评价及其改革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观察中国大学学报,既要立足于历史和国情,更要把它放在当前形势和国际化背景下。中国大学学报改革,不是某些人的个人意志,实是形势发展所作出的必然选择。根据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学报的现实状况,中国大学学报改革应走多元化之路。突破点宜先从体制外和宏观层面着手,从布局、结构、定位、运作等方面催生一批高校学术期刊的新业态,以此带动中国传统大学学报的革新洗面与改造升级。  相似文献   

5.
季剑青 《云梦学刊》2016,(4):154-160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陈平原步入大学教育研究领域,至今已有二十个年头。这期间作者孜孜不倦,钩稽近代以来中国大学的历史经验,关注当下中国大学的改革进程,追问和探求理想的"大学之道",为读者奉献了一部部包含着真知灼见的论著。去年以来作者重加修订,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陆续推出"大学五书"系列,包括《抗战烽火中的中国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与中国的大学处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学走过了百年的成长历程。中国大学一直是在内部变革需要与外部重大影响的双重制约条件下书写自己的历史的。今天,中国大学处于全球化的处境中,大学的发展在西方典范与国內需求的拉锯中,出现了普遍的大学焦虑症,“大学病”在蔓延。诊断中国的大学病,需要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三重根源上着手,并从全球化处境出发,真正以全球眼光来处理中国大学的发展问题,中国的大学才有可能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并发挥出大学在健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21世纪的中国大学精神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发展的一种动力。大学的历史积淀了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推动了大学的发展。面对中国大学精神的现状和21世纪的时代要求,中国大学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基点,铸造更加凸显人文关怀、科学理性、文化自觉、卓越意识、独立自治、开放包容的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8.
廖可斌 《浙江社会科学》2013,(2):12-23,72,156
目前中国大学存在的一系列弊端,既有种种现实原因,也与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传统有关。中国古代高等教育体系诞生于小农经济的土壤之上,依附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权专制政治体制,形成了从属于政府、集权管理、实用主义等显著特征。近代以来,蔡元培、梁启超等教育家经过不断探索,借鉴西方大学的经验,反思中国高等教育的痼疾,基本确立了中国大学文化的理念。但在二十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中国大学文化以新的形式向中国古代高等教育传统回归。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中国大学文化并未发生根本变化,阻碍了我国大学的健康发展。我们有必要深入反思中国高等教育的传统,在大学理念和制度设计上实现彻底变革,实现中国大学文化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大众化给中国大学带来文化多元化的新局面.本文首先根据大学的文化教育本质和社会功能,指出大学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然后,通过对比国内外两种有代表性的多元文化教育概念,探讨了全球化下,中国大学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理念及其理论基础;最后,阐述了大学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对中国大学外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试论特色大学及其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美雄 《云梦学刊》2002,23(5):87-89
新世纪的中国高等学校将随着管理体制的改革呈现出多样化的办学格局 ,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努力形成各自的特色。建设特色大学已经成为中国大学的必然选择。对什么是特色大学 ,以及如何建设特色大学作深入系统的探讨 ,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秦洪雷  刘海涛 《理论界》2009,(12):194-195
本文从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出发,讨论了中国大学的创新发展现状及其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现实地位,并指出大学创新发展的重点在于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加拿大学者露丝·海霍教授的“中国大学模式”命题,强调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优秀遗产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与借鉴西方大学的先进经验,形成独具中国文化神韵的大学精神,实现对西方大学模式的超越.“中国大学模式”的提出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作为一个学术命题其存在着内涵界定不清、缺乏理论与现实支撑等诸多困境.以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建设为牵引,立足中国道路的发展模式,创新大学制度,强化文化传承创新与文化输出,可以将“中国大学模式”命题由愿景转化为现实.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学毕业生职业市场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文章从市场的内涵、模型、对策等方面,勾画了中国大学毕业生职业市场的全貌,对国家加强大学毕业生职业市场管理,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语觉论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理论,自提出以来不仅发展了儿童语言习得理论,而且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决定性的影响。通过对语觉论的阐述,分析其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关系,并通过自主听说模式的实例研究,进一步阐明此理论对中国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策略及模式发展的积极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管理的角度对业务、人事两个方面概述了新形势下闽西大学图书馆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并对如何深化改革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学的现代性构建因其特定的历史性、情境性,掺杂了诸多文化、教育的矛盾和冲突,这在世界大学发展史上都是少见的。基于此,伴随着中国大学现代性的发轫而出现的一系列充满了矛盾与斗争的文教活动,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中国大学现代性构建的面向。在这一发展脉络下,知识分子从最初的"立法者"转向了"阐释者"[1]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之中,通过彼此的"双向互构",现代大学的秩序逻辑得以确立,知识分子的身份和命运亦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于今天的中国大学来说,重新审视这一秩序确立过程中知识分子的面向,剖析其蕴含的文化、教育隐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进一步深化高师院校人事管理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 给高师院校创造了机遇, 人事管理改革是关键是难点, 涉及到方方面面, 其中人事科研、人事考核、人事信息网络化是人事管理改革的理论基础、核心、技术方法。作者结合高师院校的现状和当前面临的改革形式,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为进一步深化高师院校人事管理改革从理论上作了积极的探索, 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3,(10):244-248
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是世界教育界的共同目标,也是确保高等教育机构的工作性质和效果不可缺少的条件。国际合作改变了中国大学的学术沉寂,各种高密度的国际学术会议、跨国界的科研合作、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全球性的大学联盟,等等,已经渗透到了高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但是,中外合作办学作为高校一种教育理念与教育资源的国际合作交流模式,在二十余年的发展中也历经曲折,并对大学的管理和发展不断提出新课题。从管理机制构建、质量评估体系完善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等三方面考察中外办学模式可以对跨国合作背景下的中国大学治理提出新的举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深化高校管理制度改革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以来,我国高校管理制度的改革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面临着新的困难和问题。高校应从健全完善内部领导体制、深化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人事及分配制度改革和跟进财务管理制度改革等主要方面着力,加快推进符合现代大学特点的高校管理制度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世界历史发展的事实看,大学与国家之间有着强烈的共生关系,大学的崛起往往就意味着大国的崛起。经济重心的大学转移往往引导着文明重心的迁移,只不过后者的进程往往要滞后数十年。大学的兴衰与国家的综合国力息息相关。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抬升,中国大学的整体性崛起也大势所趋。中国大学在民国时期经历过短暂的辉煌之后又一度陷于紊乱,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重回正常发展轨道,着力于制度化、学术化,而真正的迅猛发展则始自上世纪90年代末。此后十余年间,虽然中国大学得到长足发展,在许多关键的学术指标上突飞猛进,缩短了与东亚其他顶尖名校的差距,并在世界上赢得了越来越高的能见度,其中若干所名校已超越欧美一般名校的水准,但与世界顶尖大学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总体而言,中国大学的充分成长,与中华民族的复兴一样,还任重道远,仍面临着诸多艰巨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