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姚文放 《江海学刊》2012,(1):182-193
20世纪90年代,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美国学者理查德.舒斯特曼和德国学者沃尔夫冈.韦尔施先后提出"肉体话语"、"身体美学"、"身体的审美化"等理念,对于鲍姆加通创立的经典美学提出了三次挑战。他们对于肉体、身体的美学意义的肯定表现出学科建设的冲动,他们反对将美学归诸认识论,确认美学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重要的担当,谋求身心的一体性、交互性,直面现实问题,发挥实际效用,促进人的完善。这三位美学家各异的学术背景在对于经典美学的挑战中留下了明显的印记。  相似文献   

2.
身体美学的理论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彭锋 《中州学刊》2005,(3):243-244
身体美学(somaesthetics)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美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Richard Shusterman)提出来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在舒斯特曼之前就没有关于身体美学的思想.就西方美学的范围来说,从苏格拉底、犬儒学派到蒙田、居约,乃至20世纪的思想家杜威、维特根斯坦、福柯、罗蒂等,他们都非常重视身体经验在审美活动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且有过很好的论述.不过,尽管这些思想家的论述不乏深刻的洞见,但它们多半是零散而不集中,更不用说提出身体美学的概念进而建立身体美学的学科了.舒斯特曼提出建立身体美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将过去那些分散的思想组织起来,进而重新恢复它们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赵琳 《兰州学刊》2013,(5):42-46
舒斯特曼是划时代的美学大师,他在继承古典实用主义美学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结构主义美学,通过大量研究以及思想上的不断升华,构建了身体美学思想,并对身体美学构建了基本的维度。在此基础上,他将中国传统哲学之精华融入了其作品中,充分发挥了中国美学在身体美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舒斯特曼身体美学思想,不仅有利于加深对美学本身的认识,对中国美学研究也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4.
当下盛行的所谓回归了本原的"身体美学",其实存在着诸多误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感性的萎缩与理性的失落。"身体美学"把"感性"等同于身体感知而排除了源于精神感觉的感情活动;对于身体感知的界定又偏重于生理性快感而不是心理性快感,这就切断了身体感知与理性的联系。二是身体的圣化与身体的消费。"身体美学"在批判传统美学中"理性的圣化"的同时,却走向了"身体的圣化"的误区;最终又在消费社会日益低俗化的大众文化中推进了身体的消费,使审美彻底沦落为功利性和商业性行为。三是技术的实用与美学的无用。"身体美学"试图将美学研究推进到实用层面和实践层面,使之真正成为一门实用技术;但它在与运动学、健身训练、医学保健、医学美容等学科的联姻中必将不断被异化,最终完全迷失自身。在21世纪,美学研究要想摆脱困境,就要走出"身体美学"的误区,把人的需要推进到生存价值论的层面加以探讨,在此基础上重建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聂春华 《中州学刊》2012,(5):198-202
环境美学虽以"环境"为其学科名目,但在对西方传统美学的反思中,身体问题凸显为环境美学一个重要的理论支点。环境美学在阿诺德.伯林特那里是由主体走向身体的一元化思路,在艾伦.卡尔松那里则是从身体走向主体的二元分化思路,两者都是对传统意识哲学忽视身体的一种反思,使身体成为内在于环境美学自身的一个基本问题。身体的原始在场而非主体意识的在场成为环境美学各种讨论的前提,也激发了审美经验研究从感知的元素分析走向了注重各种感知之间的关联阈。环境美学对审美描述和元批评的关注表现了这门学科对传统美学的表述问题的焦虑,而审美描述与传统美学话语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它能激发感知者和读者的身体"在场感",并实现审美经验向审美理论的过渡。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体验是对现代生存意义的根本把握,审美是现代性体验最本真的形式,而其反思形式即美学思潮。前现代性的体验为崇高精神,由此产生了古典美学思潮。早期现代性体验为虚无意识导致的焦虑,由此产生了现代美学思潮。后期现代性体验为虚无意识导致的无聊情绪,由此产生了后现代美学思潮。但以解构主义、身体性为代表的后现代美学丧失了超越性,不能反思无聊的意义。美学的出路是超越后现代美学,以新的现代性体验建设新现代美学。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初,东南大学掌门人、哲学家刘伯明论述文学的美学要素、西方美学主潮和美育学说体系,起点高卓,视野宽广,立论精准,彰显了现代美学的学科意识,体现了20世纪早期中国学者的现代文化意识和美学思辨精神.过去,由于理论框架、观念、眼光的限制,学界未能发现和理解刘伯明的美学贡献.本文旨在揭示刘伯明在中国现代美学建构过程中的学术实绩.  相似文献   

8.
舒斯特曼认为,在古希腊和中国的传统中,美的事物以自己的方式含有一种伦理的成分。身体美学是对传统美学的一个拓展而不是解构。对康德和黑格尔的一些观念的扬弃并不等于放弃美学全部的传统和结构。身体美学更大的想法是,它比整个人更宽,包含了整个社会、整个环境,因为我们从来不能成为一个孤立的身体(body)。性经验不一定是对一件艺术品的经验,但符合最重要的审美经验概念的条件。曾繁仁等认为,改善人的生存状态、艺术化的生存、生存权等问题,归根结底是对身体的关注或者关系到人的生存问题。审美的情欲与色情之间应该是有界限的,色情与健康的情欲的区别在于作者的态度和艺术的表现,是为了表现情感还是有意宣扬某种生理欲望,以及作者对女性的态度是玩弄还是尊重。美学作为人文学科,它对文化和生活肩负着提升和评判责任,不应忽视这种责任。  相似文献   

9.
道教修炼可以作为一种培养生态敏感性的方法。在西方重写环境保护主义的传统中,梅洛-庞蒂认为身体构成了现象学经验的基础,但他没有发展出内在身体的观念,舒斯特曼则提倡一种身体美学,以之作为训练身体体验世界的方法。而在道教传统中,修习者则通过修炼来改进和提高内在身体的体验及其与世界的联系。道教修炼关注内部身体丰富的知觉经验,旨在消融身体与世界之间经验上的界限,并创造出身体与世界彼此融合的体验,这种体验可以成为生态敏感性的美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潘知常 《东南学术》2021,(5):198-214
生命美学从理性或者神性之外去阐释生命存在的意义,是西方19世纪上半期到20世纪初逐渐形成的一个美学思潮,由叔本华、尼采、狄尔泰等人创始.精神分析美学使得生命美学更加"立地",有机美学使得生命美学更加"顶天",存在主义美学使得生命美学更加"主观",法兰克福学派美学使得生命美学更加"社会",后现代主义美学使得生命美学更加"身体".生命美学的共同之处是:以生命为视界,以直觉为中介,以艺术为本体.生命美学是西方现代美学真正的开始,至今还存在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