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乔伊斯小说中的象征寓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洁 《云梦学刊》2001,22(3):78-80
乔伊斯是一位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家.在他的作品里,大量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来烘托小说的主题思想,使爱尔兰首都都柏林成了现代西方社会的缩影,使西方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淋漓尽致地跃然纸上.他作品里的象征寓意主要是通过死亡象征、景物象征、动态象征、意念象征和修辞象征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乞力马扎罗的雪》的表现手法为 :安排困境 ,让主人公在其中挣扎、奋斗、悔悟、自省 ,从而展示其悲剧性的内心世界 ;运用自由联想 ,形成伞状意识流流程 ;频繁地交替使用第二、第三人称 ;运用近似白描的动态写景手法以及象征手法  相似文献   

3.
澳大利亚当代著名女作家伊丽莎白·乔利是独特的.她拥有深厚的文学底蕴与敏锐的创作世界,并且创作技巧非常娴熟.乔利的小说既有现实主义典型人物的刻画和讽刺批判,又富有现代主义错综复杂的意识流和象征手法,更不乏循环结构、“小说套小说”和互文等后现代写作技巧,形成了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艺术特色,推动了澳大利亚小说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反复叙事是福克纳小说艺术的独创。福克纳顶峰时期和成熟时期创作的代表性作品里 ,广泛而多方面地使用了这一手法。反复叙事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存在价值 ,与神话方法、多角度叙述、意识流手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福克纳使用反复叙事的意图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他对美国南方历史传统和现实的思考认识 ,强调、突出他对美国南方爱恨交织的深厚感情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性格的刻划、情节的发展、人物认识发展的逻辑过程及作品的叙述方法等方面,对作品的意识流手法运用的特点进行了系统分析,对作品及其意识流手法的艺术价值作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6.
周和军 《齐鲁学刊》2015,(3):151-155
中国新时期第一篇借鉴西方意识流文体创作的小说,是茹志鹃发表在《人民文学》1979年第2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之后,国内文学界掀起了对意识流小说的探索热潮。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研究主要从意识流的属性、功能和内涵;意识流的价值、影响和意义;意识流的问题、启示和反思三个层面展开。对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研究的问题进行梳理与归纳,总结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的实绩和问题,目的在于突出意识流小说在审美意蕴及艺术手法上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意识流,是目前文论中颇为时兴的课题,有的认为中国文学创作中早就运用了意识流,我们的老祖宗拥有意识流的发明权;有的则认为意识流诞生于西方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是崭新的现代艺术手法。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意识流当然是现代西方的事。但是任何新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段,都有一个漫长的历史的形成之过程。意识流所包含的诸如内心独白、联想、梦境、幻觉之类表现手法,在中外古典文学中是屡见不鲜的,从  相似文献   

8.
美国伟大的文学巨匠欧内斯特·海明威,以其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及简洁的叙事风格著称。然而,他也一反常用的现实主义手法,写出了一篇意识流小说——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之雪》,虽然意识流小说海明威仅有此篇,但它的文学价值得到了普遍承认。迈尔科姆·考靳(Malcom Cowley)也认为,这是海明威最优秀的一个短篇。  相似文献   

9.
杨振声是我国早期著名现代作家。早在20年代初,便能自觉地运用弗洛伊德的文艺美学思想和意识流手法进行文学创作,并且构成其小说创作的重要特色之一,实属创新之举。他的第一篇运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小说《磨面的老王》(1921年10月),比被人称道的成功地运用精神分析和意识流手法的小说──郭沫若的《残春》(1922年9月),还早发表1年。遗憾的是,对这位著名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还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也可以说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叙事技巧着手,分析了意识流手法在这部小说中的运用,从而说明小说展现了故事之外的叙述者的部分意识流,而其意识流的展现对于揭示小说的主题有着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刘以鬯的意识流小说以其独特的创作技巧真实、客观地反映了人的主观心理活动;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手法述说故事,使作品呈露出一种特有的东方意识流风范,同时,又表现出只反映社会负面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喧哗与骚动>艺术表现手法的独创性和多样性是令人惊叹的,威廉·福克纳为了能准确描写及传达出美国南方的没落和精神世界的危机,以看似混乱矛盾的"多角度"、"时序颠倒"、"意识流"、"象征"、"引喻"、"反讽"等叙事和表现手法,来强调叙述者混沌迷乱的内心世界,以及叙述者所生活的外部世界的激烈的历史性变革.  相似文献   

13.
浅谈鲁迅小说的“意识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起“意识流”小说,人们很容易想到王蒙前几年写的《春之声》、《蝴蝶》等作品。其实,在我国最早把“意识流”手法系统地运用到小说创作中、当推伟大的文学革命先驱、杰出的新文学现实主义大师鲁迅先生。“意识流”这种创作手法,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不是没有,但大多是偶然地、零星地出现,或者可以说是作者无意识采用的。但到了鲁迅则不同,他是有意识地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采用当时流行于西方的这种“良规”,同时又融进了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营养,加以自己的发挥,形成了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意识流”。这也是鲁迅对我国现代文学的杰…  相似文献   

14.
论精神分析学理论与心理时间学说对意识流小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流文学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种流派,20世纪20—40年代盛行于欧美各国。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和柏格森“直觉主义”、“心理时间”学说对意识流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个时期中,意识流文学曾有过辉煌时期,并产生了像法国的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以及美国的威廉.福克纳等一大批杰出的意识流小说大师。  相似文献   

15.
解孝娟 《东岳论丛》2011,32(7):93-96
作为60年代台湾旅外作家的代表,丛甦的境外书写既以凝重的写实和深刻的象征展现了60年代美国社会的病态和旅外华人的生存困境,构成了与其他60年代台湾旅外作家的群体合唱;又以鞭辟入里的精神剖析、大胆的心理独白和生动的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对人的生命存在进行了独到的探索,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相似文献   

16.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最伟大的意识流小说作家之一,以对意识流这一写作手法的娴熟运用而著称。《达罗维夫人》被认为是她最典型的意识流小说之一,她运用多样的意识流叙述技巧来展示主观世界的真实。在这部小说中,伍尔夫对死亡和生命的意义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得出死亡与生命是互相依存的关系:死亡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环,人只有直面死亡、不惧怕拥抱死亡才能洞悉生命的真谛、才能赋予生命意义、才能向死而生从而超越死亡,得到精神上的永生。  相似文献   

17.
中国意识流小说派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作为普遍的小说方法,意识流不仅早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文学现象,而且在中国当代小说中,对它的运用也得到了日益深入的共识和不断增强的效应。意识流小说派并不指那些日后在小说创作中被泛化使用了的意识流手法,而是特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自觉的,有理论依据和说明,并在创作上呈现为以追求意识流叙述效果为主要审美品质的创作倾向。 本世纪初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文学终于获得了一次动力学意义的革命。20年代初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多卷本小说《追忆逝水年华》,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伍尔芙的《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海浪》以至于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都被认为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代表作品。意识流为小说开拓了一个新领域。 由于本世纪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关系的介入,意识流小说及理论也影响到中国的小说。五四时期鲁迅的《狂人日记》已开始涉及梦呓这一意识流小说常关注的非理性的意识活动。尽管如此,《狂人日记》仍以其明晰的意义属于鲁迅启蒙小说范畴,而不应视为意识流小说。艺术派的浪漫抒情小说中也杂居着潜在的意识流成分,不过只是最初的极不充分而又短暂的手法性借鉴,而且也是在对现代主义最初的杂合式参照中得以实现的。30年代新感觉——心理分析派的小说家们较多地运?  相似文献   

18.
论林徽因小说"现代性"审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昭新 《江淮论坛》2004,(6):117-121
作为文学家的林徽因,其小说的"现代性"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以人文主义为出发点写人性,体现作家对"人"的人道主义的关注,对人生形态的情感体验.她以节制、适度的方式表现忧郁、感伤的情感;二是通过独特的叙述方式,用讲故事、串镜头,绘画面来创造意境的美;三是运用象征、暗示、意识流手法写人物的潜意识、性心理四是在故事编织的"技巧"上,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文学的评论界都公认《达洛卫夫人》这部作品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标志着伍尔夫意识流长篇小说创作的成功。从伍尔夫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雅客之重Z开始,她就离开了传统小说的结构模式.而着意于意识流方法的创作,并认为她终于寻找到了一种有意味的小说形式——意识流,并在以后的创作中不断把这种意识流手法运用得更加婚熟,趋于完美。对于这部小说意识流方法的运用,多层次、多角度人物形象的塑造等艺术技巧,评论界已有论及,本文不复赘言,而拟对伍尔夫的创作心境、感觉与表达主题的深层关系,以及由此散发出来的特殊轻力作一…  相似文献   

20.
作为二十世纪英、美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福克纳的长篇小说《喧嚣与骚动》以四个对位的世界成功地揭示了美国南北战争后,南方奴隶制全面崩溃与瓦解的过程。作者巧妙地采用了各种只有不同特点与功能的叙述手法,来表现不同形式和不同层次的印象与意识。小说独特的“对位式结构”使四个部分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从而折射出一幅南方庄园主阶级没落与衰败的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