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林黛玉之死,历来为人所争议。据高鹗所续通行本,王熙凤巧施“掉包计”,与贾母、王夫人一道将二玉拆散。贾母亦成了封建旧家长的代表,饱受世人诟病。然而这是严重扭曲曹雪芹原意的。本文旨在从贾母对二玉相恋的态度,以及对黛玉,薛宝钗态度三方面,打破贾母弃黛择钗的传统说法。  相似文献   

2.
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饱满的人物形象。而薛宝钗无疑是其中最难定性的一个。红学作家们众说纷纭,但无论怎样都不能简单的把她划进好人或坏人的圈子里。对她性格的分析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贬不一。她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冰雪聪明,善解人意,对人际关系学把握得十分到位,但也不乏冷与无情,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最终迎来婚姻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周博 《现代交际》2010,(8):56-58
本文在对《红楼梦》中的老太太——贾母进行研究时,舍弃了一般意义上认为她是贾府的统治者,是封建家长的代表人物的传统观点,另辟蹊径,以前八十回的《红楼梦》为依据,从人性的角度,来探讨《红楼梦》中的贾母是否真如后四十回续书中所描述的,破坏了宝黛的爱情,拆散了“木石前盟”。发现无论从自身的性格,还是血缘亲情方面,贾母都不会“弃黛取钗”,黛玉反而得到了贾母更多的爱护。因此,在文学作品,特别是优秀的作品中,人物的形象不能做类型化的归类,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才能得出较为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的内容大多是围绕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这三个人物而展开的。薛宝钗既是这部作品中美貌与智慧的化身,又是一个只看眼前的现实主义者,因此导致人们对她嫁入贾家的目的褒贬不一。  相似文献   

5.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精心刻画了林黛玉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本文从林黛玉的外貌刻画、诗人气息、清高个性和性格成因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使读者能更为深入地了解了曹雪芹对人物的表现手法,同时还揭示了林黛玉悲剧命运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李聆汇 《现代交际》2014,(10):68-69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一个用理智来克制情感的少女形象,而在《红楼梦影》当中,婚后的薛宝钗形象则不如少女时代的薛宝钗令人印象深刻,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即是原著中刻画薛宝钗形象的作者是男性,从男性的角度来理解、刻画薛宝钗这样一个人物,自然有符合男性审美的心理特征。在《红楼梦影》当中,顾春对薛宝钗形象重新刻画与建构,使一个封建大家庭当中的少妇形象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7.
巴山 《女性天地》2007,(8):8-10
瓜子脸,小巧的嘴,一双如梦似幻的眼睛,还有一头缎子般光滑的头发,妩媚而不失清秀,一颦一笑问,尽显江南女儿的灵气……她就是现代版“林黛玉”李旭丹。在2007年的红楼选秀中,她就像观众心目中一个美丽的梦……  相似文献   

8.
小说《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悲剧著作,塑造了林黛玉貌美聪慧、柔软灵动的女性人物形象,然而林黛玉始终无法躲避走向灭亡的悲剧结局.本文以《红楼梦》悲剧人物林黛玉为例,从美学范畴的悲剧特征、悲剧与崇高的关系两大方面出发,探讨林黛玉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9.
宝黛的爱情世人称颂,而文中通过描述宝黛爱情的三世情缘这个独特视角来提示红楼的“至情”主题,并重点剖析宝玉的“意淫”与黛玉的“还泪”来阐释曹雪芹的“至情”理想。两人“至情”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虽然失败了,却给了一代又一代人精神上的鼓励.生生死死的三世爱恋,也使世世代代的痴男怨女为他们一捧辛酸之泪。  相似文献   

10.
顾太清的《红楼梦影》是《红楼梦》的一部续书。作者结合自己的坎坷经历和遭际来叙事,重点表达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美好的家庭观和事业观,是众多续书中比较成功的一部作品,值得一读。它所表达的家庭观在当代仍有其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2008年,对于鲁迅研究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100年前,即1908年,鲁迅发表了《文化偏至论》,提出了“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的核心思想。90年前,即1918年,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借“狂人”之口说出一个大发现:从“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的史册上看出“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慨叹“难见真的人!”这一呼声成为旧中国“铁屋子”的第一声“呐喊”。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代章回体小说中的集大成者,其植根生长于中国丰富博大的古典文化之中,因此在小说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传统古代中国的宗教色彩对小说的影响之深。小说不仅仅在创作主旨上就体现出了浓厚的宗教意识,在表达方式上这种宗教意识的体现也有迹可循。本文从分析小说主旨和表达上的宗教意识出发,结合小说中宗教意识具象化的体现,深入分析了小说的宗教意识所具有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2008年,对于鲁迅研究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100年前,即1908年,鲁迅发表了《文化偏至论》,提出了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的核心思想。90年前,即1918年,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借狂人之口说出一个大发现:从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的史册上看出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慨叹难见真的人!这一呼声成为旧中国铁屋子的第一声呐喊。  相似文献   

15.
16.
谈到罗马,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曾说过: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持久的征服。罗马法对现代法律的构建有重大意义,饮水思源,我们要了解为罗马法的创造付诸智慧的人们,那么西塞罗是不能不提的。罗马法的伟大,与西塞罗的自然法有着重要的关系。本文立足于西塞罗本人对法律的认识,从西塞罗的著作《法律论》中,了解他为什么提出并赞成自然法思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布朗和莱文森两位语用学家的面子进行了阐述,并对其在我国四大名著《红楼梦》中部分情节中的体现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三个角度分析了《红楼梦》中一些社会指示语言的英译,旨在表明为了保证译文读者对原文的正确理解,可以牺牲某些指示词的文化信息以达到语用等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红楼梦》中家里唱动戏,我又不得舒舒服服的看这句话中的动进行考证,并结合河南省济源方言中的X动结构来对其进行释义。文章还对济源方言X动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充分证明动在此处就是……的时候的意思,《红楼梦》中对动的校注热闹的戏,量词,一次大场面的戏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