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新校园建设应体现三个"一"的文化品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新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充分发挥其环境育人的功能.文章探讨了构建新世纪高校校园文化空间应体现"一校一景、一校一品、一校一张城市名片"的三个"一"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2.
地方本科高校的文化建设从目标而言就是“文化塑校”,就是要以校园特色文化塑造学校的品牌形象,全面提升办学层次。地方本科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文化人”,就是要以优秀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意识与言行举止,从而实现“以德育人、以文化人”的大学功能。按照“文化塑校”的战略,凝炼大学的育人文化,实现校园文化的“以文化人”功能,需要传承校史的根的文化、弘扬校训的励志文化、彰显校友的创业文化和优化校园的环境文化。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高校的适度规模及实现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应追求一个相对适度规模,以提高办学效益。研究表明,我国高校的适度规模大致为校均学生数4000人左右。面临的现实是我国高校规模太小,导致规模效益低下。这一问题可望通过高校“内涵发展为主”战略的实施及高校合并两条途径逐步解决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很多高校正在进行着“一校多区”的实践。本文对目前国内多校区办学采用的办学和教学管理模式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构建“1+2”办学模式下教学管理应着重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5.
受办刊经费不足和人员编制紧张的制约,多数高校学报编辑部都没有专职校对人员,大部分是由编辑人员兼做校对工作,即采用“编校合一”的工作模式。在这一现实情况下,高校学报必须优化校对环节,克服“编校合一”的弊端,明确一校、二校、责任编辑三校、交叉校对和主编终校各校对环节的侧重点,增强编辑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提高编辑的编校技能,从而提高学报的校对质量。  相似文献   

6.
为适应新校的长远发展 ,高校合并后的财务管理应在“统一领导”原则下 ,依次做到管理机构、规章制度、分配政策、预算资金和会计核算等五个方面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高校在对口帮扶贫困县中延续了“农校对接”的做法并拓展为“校农结合”。以贵州省G大学对口帮扶Z县为例,“校农结合”主要有四种方式:校园展销、食堂采购、教师团购和门店直销。通过“校农结合”建立农民与高校师生的紧密关系是一种构建产销直接对接的“巢状市场”创新,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市场经营能力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却面临市场边界宽泛而又“脱嵌”于主流市场,农户组织薄弱与质量监督保障机制不完善,校农互信互助机制难以建立等实践困境。在乡村振兴开局时期,建议建立政策补偿机制、“赋能”农民提高自组织程度,建立校农“社区营造”平台,以此形成“校农结合”的可持续机制。  相似文献   

8.
西南交通大学在机关作风效能监察中首次引入商业领域中普遍认可的“神秘访客”调查法,即针对高校行政管理特点和调查目标,设计可行的调查问卷,在教师、学生和离退休人员中招募和培训“神秘访客”对校机关所有部门按照问卷调查事项进行“暗访”。结果表明:校机关工作作风总体情况较好,个别单位满意度评价较低。可见“神秘访客”调查真实地反映了校机关作风实际状况,发现了其中的不足和问题,对推动校机关作风改进起了重要作用;相较于其他“明查”式监察方法,“神秘访客”调查对于监测高校“无为而治”管理状态具有明显优势,是客观评价高校行政效能水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创刊致读者     
随着“十一五规划”的展开和出版体制改革的推进,高校期刊必定而临着新一轮的改革。由于高校期刊体制多年不变,一校一家综合性社科学报的现状已无法满足高校社科事业发展的要求,填补高校一级学科权威期刊的真空,创办打破校域界限、统摄高校科研力量的一流专业期刊巳成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0.
2012年3月教育部召开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强调要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高校要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的思想作为落实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强化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合、高效的新模式。这意味着,协同创新已经超越了“产学研合作”的校企联合模式,为今后的高校产学研合作办学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指出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在新的世纪里 ,学报编辑必须用与时俱进的创新观念来审视和运作学报工作 ,紧紧围绕“开放、创新、特色、效益”的改革思路 ,加大力度推动高校学报的发展。“开放” ,是针对“封闭”而言。长期以来 ,高校学报“一校一刊”或“一校几刊”的办刊模式 ,一味强调为本校的教学、科研服务 ,结果导致了高校学报的自我封闭、自产自销 ,在断绝了高水平、高质量外稿来源的同时 ,也封闭了学报自身的发展空间。这种办刊方式 ,与当今“开放与交流”的时代主旋律明显相悖。对此 ,笔者认为 ,应将学报放到一个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合作与交流的大氛围、作者与读…  相似文献   

12.
跨校修读课程是“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新范式,跨校修读课程打破院校壁垒,做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学分互认,助力区域范围内高校深度融合发展。在明确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具有有利于协调调动高校教学资源、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引导大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实践中存在的部分大学生学习自主性有待提升、共享平台建设还需完善、跨校修读制度不健全、碎片化知识影响大学生专注度等问题。提出加强平台建设、强化高校合作、完善管理制度、优化考评授分机制、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强化课后巩固等“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3.
试析高校师资建设战略的选择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现状和人才流失及师资建设无甚成效的原因,指出许多高校都错把师 资队伍建设的战略直接指向提高师资的知识水平。文章认为,应把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战略放在改变高 校师资的用人机制,优化高校师资队伍的外部环境上,营造一种“优胜劣汰,逼劣变优”的用人机制,促 使高校师资队伍形成自我选择、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自觉自愿的自组织机制。文章并提出了几点具 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一、校报及其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 校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被称作《校刊》),是高校中以刊载新闻为主的定期出版物。校报在“报”之前冠以“校”字,说明了它不同于一般报纸的属性。这种属性是由它所处的特殊环境决定的,是与教育规律、培养人才的目标和它特殊的读者群及撰稿人有关的。因此,新闻规律的共性和教育规律的个性决定了校报的根本任务是“办报育人”。 校报“办报育人”的根本任务,决定了它的性质和它在高校中的地位。它是校党委的机关报,是校党政领导和全校师生员工的喉舌,是校党政领导的宣传工具和全校师生员工  相似文献   

15.
建设和谐校因既是推进高校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因体育文化以自身具有的发展健康品质功能,在建设和谐校因中起到积极的作用。高校体育国绕和谐校因建设是一项长远的任务。高校要做好体育活动组织工作,加大体育设施投入,加强体育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大力搞好体育宣传。  相似文献   

16.
高校是教育扶贫的重要生力军。高校之所以把扶智赋能作为扶贫的根本目标取向,是因为教育亏欠导致困难群体能力贫困、就业半径收窄、精神自我设限及贫困代际传递,也制约着现代农业及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培育。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高校已经摸索出“扶业”“扶智”模式、强师帮教双助模式、培才“扶医”送健康模式、“学历+技能双提升”模式及全口径赋能帮扶模式等行之有效、特点各异的帮扶模式。但也存在认识不到位、行为短期化;校地沟通衔接不顺畅,资源整合利用程度低;帮扶缺抓手、培训内容方法不够接地气等问题。要使高校扶贫提质增效,充分彰显大学服务社会功能,应一体谋划,统合系统内资源;着力打好产业帮扶科技牌、立体培训组合拳;拓展“互联网+”帮扶链;把教研课题带到地头田间;充分发挥政府在校、地、企之间的穿针引线作用。  相似文献   

17.
壁炉现象是校企合作中的一种“企业冷、学校热”的现象,其根源在于“学校单一主体”使然。园校合作中同样存在这一现象,“高校高、幼儿园低”的不平等地位以及“学校单一主体”的状况使得幼儿园在合作中主体地位不突出、所得效益不明显。因此,破解园校合作中的“壁炉现象”要以外部激励为辅、内部激发为主,创建“双主体”模式、发挥幼儿园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园从人、财、物方面获益。  相似文献   

18.
信息化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实践中高校信息化普遍面临着缺乏统一规划、信息缺乏有效共享、应用缺乏有效集成、用户缺乏统一的接口等问题。所以,应加强高校校务信息化建设的一体化进程。重庆邮电大学以校办公室为组织协调核心,以自主开发的“校务信息系统”为平台,在开展校务信息化建设一体化方面展开了实践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9.
高等院校应主动而不是被动地适应并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是随机地而是遵循教育规律,在市场经济中发展高等教育;应发挥高校优势和特长,在市场经济中增强综合校力;要把高等院校当成教育的“大中型企业”来抓。  相似文献   

20.
大学文化是一所高校在长期办学实践和历史积淀中形成的、有别于其他高校的独特风貌,是高校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办学目标以及校风、学风、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的独特内核和存在标志。特色大学文化是高校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核心竞争力,是办学兴校的深层推动力,在高校发展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