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旧中产阶级是自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代表。垄断资本的兴起和福利国家体制的确立,使美国旧中产阶级处于长期衰落的状态。旧中产阶级强烈的生产主义取向符合资本扩张的本性,其持续衰落意味着资本主义精神动力的衰竭。为了摆脱滞胀危机、回应全球竞争的要求,“里根革命”恢复了自由竞争体制,促进了旧中产阶级的复兴,推动了美国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咏 《东方论坛》2007,(3):98-102
很多美国民众均认同美国是个中产阶级强国.其实,这种中产阶级国家概念的形成除了客观的社会、经济因素以外,还应归因于大多数美国民众自我认同为中产阶级的社会心理.因此应从社会历史、文化的角度对美国大众中产阶级认同心理的形成进行考察分析,客观全面地认识美国中产阶级的主观认同.  相似文献   

3.
中产阶级对国家社会政治运行有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中产阶级的发展有着类型化特征,其行为与意识备受关注。利用logit回归模型比较中产阶级与非中产阶级以及不同类型中产阶级在公共意识与公共参与上的差异可以发现,中产阶级在政治上并非是后卫的,相比于非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公共意识更强、公共参与度更高,但中产阶级与非中产阶级在意识上的差异要大于在行为上的差异,这表明中产阶级的公共意识未能有效转化为公共参与。在中产阶级内部,新中产阶级、体制内中产阶级有着更高的政治效能感与投票积极性,其公共意识与公共参与显著高于老中产阶级、体制外中产阶级;且体制内中产阶级与体制外中产阶级间的差异要大于新中产阶级与老中产阶级间的差异。在当下中国,造成中产阶级内部政治态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体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往往强调中产阶级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认为中产阶级是社会“稳定器“,形成了中产阶级“社会稳定器论“。考察“社会稳定器论“产生的理论渊源和时代背景以及中产阶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发现中产阶级并不总是具有稳定社会的正功能,中产阶级也会引发社会冲突,社会冲突对于社会发展也具有正功能;相对于社会稳定和冲突,社会和谐才是更高的社会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5.
快速崛起的中产阶级群体正在重塑着中国,而这其中的一份子也在重塑着今天的福州。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中产阶级的概念界定、中产阶级的结构变迁及中产阶级的基本特征等几个方面,探究20世纪美国中产阶级的发展轨迹及演变趋势。作者认为,美国从建国伊始,其社会结构就已呈现出中间大而两端小的“洋葱头式”的形态,中产阶级在社会构成中明显地占据多数。在其后的社会演进中,特别是在20世纪的历史演进中,美国中产阶级不仅在人数上不断增加、群体构成上日趋复杂,同时也更凸显出其独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台湾在文化传统上与中国大陆有着渊源关系,研究其中产阶级对理解中国大陆中产阶级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总体上,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台湾社会中产阶级主要产生于战后资本主义工业化,官僚政治的增长带来中产阶级的扩张,政府在阶级结构的形成和再塑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中产阶级的特征还不稳定,处于塑造和再塑阶段;其政治角色也是摇摆的和情境的。但中产阶级的迅速成长,已经并将继续为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注入活力,为高度的社会整合作出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从美国文官群体的社会阶级属性与文化特征入手,探讨和研究美国中产阶级的"政治异化"现象与文官"政治中立"原则之间的关系,实为一深入探赜索隐。作为19世纪末诞生的美国中产阶级的一个特殊的白领职业集团,文官坚守"政治中立"原则,与美国中产阶级在政治上"冷漠"与"保守"的"政治异化"现象密不可分。文官之所以能够坚守"政治中立"原则,一方面是政府层面上法律强制约束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层面上中产阶级阶级属性和自然意识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对美国当前社会阶级结构分化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美国上层和下层的收入差距及中产阶级收入状况的分析 ,认为美国当前的社会结构出现了新的两极分化现象 ,富者越富 ,贫者越贫 ,社会结构重新呈现一种金字塔形的模式。作者认为 ,出现这种新趋势的原因是西方新自由主义势力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0.
吕书会 《南都学坛》2011,31(5):97-98
政治理论和政府治理的实践表明,庞大的中产阶级队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但是,当前我国中产阶级没有在社会阶层中居于主导地位,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要培育中产阶级,就必须做到:以公平为导向深化分配体制改革;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政治;规范政府权力,保护中产阶级。  相似文献   

11.
作为时代和社会进步的新兴阶层,以商人阶层、乡绅以及约曼农阶层和专业人士阶层为代表的中间阶层构成了18世纪中产阶级精英的主力,这些新兴力量的出现和崛起,不仅改变了英国传统的、等级色彩浓厚的社会结构,而且对英国近代社会转型、工业革命的开展和民主化进程的推动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直接促成了19世纪更加成熟的中产阶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英国中产阶级与19世纪城市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英国城市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城市社会中新型中间阶层的不断发展壮大,预示了英国社会由两极型社会向着橄榄型社会演变的趋向。而中产阶级的茁壮成长,反过来又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使城市功能形态发生变化,出现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的功能分区。从交通方式到居民居住模式都发生了变化,中产阶层及社会精英迁居城郊或郊区的独立、半独立式住宅,使城市发展出现了郊区化趋势。此外,中产阶级的壮大,还促进了城镇管理走向民主,从城镇寡头统治向选举产生的市政机关演变。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进步主义改革运动的兴起与当时中产阶级争取社会认同的努力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美国城市中产阶级在各个领域中发起和领导了大规模的社会改革,使进步主义精神深入人心,在美国近现代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与此同时,进步主义运动也培养了他们的群体意识,成全了他们在地位“边缘化”的社会环境中争取社会认同的心里诉求,帮助他们实现了社会形象与价值取向的构建,造就了“黑幕揭发者”、“社会服务处运动者”、“反对个人主义运动者”和“政府改革者”等中产阶级进步主义改革群体,以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进步的价值理念彰显了自身的社会存在,赢得了社会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18世纪后期。英国福音派提出了关于城市、乡村、家庭及妇女地位等方面的思想理念.并且试图将这些思想理念付诸实践。他们的思想和实践不仅对英国社会各阶昙形成了强烈的冲击。而且也是一部分中产阶级人士向郊区迁移的重要动因之一。福音派在实践中创建了早期郊区.而且对18世纪后期英国城市郊区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2 0世纪中国文坛思潮迭起 ,呈现出夸张的显泛化的态势 ,而 1 9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则体现着潜隐性特征 ,原因是 2 0世纪中国经过了规模浩大的反传统运动 ,在普遍反传统的文化语境中 ,在西方现代思潮的强烈冲击和导引下 ,极容易形成思潮的泛滥 ,而 1 9世纪中国文人虽然也思维活跃 ,酝酿着各种思潮 ,但大多囿于传统的规范 ,甚至碍于自己的身份 ,往往使运作中的或酝酿中的思潮呈潜隐状态。由于这两个世纪基本上都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 ,中国文坛都涌动着现实主义文学主潮 ,不过 1 9世纪流行的是以古典文化为价值依托的古典现实主义 ,而 2 0世纪是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的宽泛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6.
美国天主教会自19世纪以来逐步成为美国社会政治生活中影响力仅次于新教的第二大教派,爱尔兰移民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天主教这一旧大陆宗教意识形态的本土化改造,使之适应新的文化环境,从而构建起具有鲜明特色的美国天主教文化体系,为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美国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分析美学一直是其主流。艺术的定义问题贯穿整个20世纪美国美学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今天仍然是美国学界最热烈争论的核心问题。虽然自20世纪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分析美学出现了向“新实用主义”转向、合流的新趋势,但总的来讲,“新实用主义”要蔚然成风并进而取代分析美学的霸主地位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