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恐怖主义已成为威胁当今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公害,对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产生重要影响,它加深了中国对国际安全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的战略认知,促进了以新安全观为核心的综合安全战略调整,更加注重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因素,探索新的安全合作模式,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反恐。  相似文献   

2.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为应对西方的和平演变、维护国家安全、并谋求自身发展的外交战略;随着安全概念的多元化,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和我国安全形势的复杂化,中国仍然需要奉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现阶段我国安全领域面临三个层次的安全威胁,即美国对我国的现实威胁以及由此带来的安全困境;周边国家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直接威胁我国安全发展;非传统安全的复杂多变,造成我国安全环境的恶化。因此,中国仍然要采取"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积极应对,解除我国的安全困境。  相似文献   

3.
冷战后,国际安全形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折性变化。单纯以政治和军事安全为重心的传统安全观的主导地位受到了非传统安全观的强烈冲击。而正是在这一大转折时期,由于中国现代化的滞后性使社会在转型之中出现了多种安全危机。而从非传统安全的视角来看,冷战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暴露出的人才安全危机尤其突出,与此同时,美国对中国人才安全构成的威胁更是令人堪忧。面对着内忧外困的中国人才安全,时代呼唤着以教育为主导的中国人才安全大战略。  相似文献   

4.
西藏南亚大通道建设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我国和南亚有关国家的发展与联系,有效巩固我国西南边疆地区和周边国家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西藏南亚大通道建设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恐怖主义、外部势力干预、周边国家政治和经济风险以及其他各种非传统安全的威胁.只有科学研判当前西藏及南亚相关国家非传统安全形势,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加以治理,才能保障西藏南亚大通道建设的顺利畅通.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军事课课程理应把非传统安全威胁问题纳入教学内容的体系之中。非传统安全威胁教育的实质体现为时政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大国防观念教育和素质教育,这与高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对军事课课程目标的要求是相一致的。高校军事课实施非传统安全威胁教育的途径有实践体验手段、视听刺激手段、思想启迪手段和舆论导向手段等几种形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一个正处于和平发展时期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既需要国内的稳定,又离不开良好的国际安全环境.近年日益突出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对中国和全球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严峻的影响,中国在全球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合作中,态度积极,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 ,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越来越多 ,各国的相互依存度进一步加深。在求和平 ,促发展的主流环境下 ,非传统威胁正在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敌人。单纯一个国家已不能有效地预防这种威胁 ,团结合作成为人类的共识。中国的外交政策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必须进行战略调整 ,才会在国际上更好的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同时 ,要大力培养国民的大国意识和大国心态 ,开展全民外交  相似文献   

8.
跨界跨国民族问题是威胁国家社会安全,引发国家领土主权分裂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的重要因素."人为事件"尤其是"民族"事件引发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不同民族间的利益矛盾和经济生活差距若长期存在,会被分裂势力作为事实上的民族不平等实例来利用,势必引发民族心理上的离心力而成为民族国家分裂的重要非传统安全威胁;另外,信息网络与媒体不规范也会造成非传统安全威胁.对待跨国族体突发事件,应分化瓦解分裂势力,加强国际合作,对聚居民族则通过"亲密接触"和"富民民心工程"等措施,来消除边疆地区的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9.
非传统安全威胁是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它具有跨国性甚至全球性;传染性、快速性;巨大的危害性、破坏性和突发性、突袭性及不确定性等特征。面对日益严重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以及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相互交织,我们应当树立新的国家安全观,即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并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0.
随着西方传统安全的战略调整,非传统安全日益受到政府重视,高校是一个特殊的社区,存在着各种非传统安全因素,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正承受着各种非传统安全的危害,同时肩负着解决各种非传统安全的使命.文章从定量视角分析当前高校非传统安全的一个边缘领域:文化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