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文学创作是萨特哲学的一种表达方式,他把文学和哲学结合起来,形成了他本人创作的独特风格。在萨特的文学作品中,"自我"与"他人"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人与人之间虽然充满矛盾与冲突,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同时"他人"又是我们的镜像,但是我们需要"他人"而生存。萨特的"他人"观之所以存在矛盾,是因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2.
萨特现象学最初显示为知识论现象学,但萨特很快转向存在论现象学,重点讨论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个人的自由意志及其自由选择.萨特的后期哲学虽然对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的思路有所调整,但仍然坚守自由意志和意志哲学.就自由意志和意志哲学而言,萨特是法国的康德.  相似文献   

3.
自杀现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有人认为"自杀"是人类奔向自由的途径之一,那是勇敢者的游戏;有人认为"自杀"是对己对人的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表现,是对自我的否定,是懦夫的行径。笔者以为,"自杀"是一种可悲的行为。萨特的自由哲学实际上就告知人们,只有在生之过程中不断地选择,不断地挑战,才能实现生之意义。所以,意欲自杀者须认真去理解萨特的自由哲学,它是对人最伟大的礼赞,对人性最强烈的激发,对人最崇高的讴歌。  相似文献   

4.
作为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最具影响的当代西方文化思潮之一,萨特存在主义哲学首先启迪和深化了70年代末以来文学表现人生和自我的发展情状,特别是促进了"先锋派"文学"自我"表现的转型;其次,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标榜"新写实"、"新生代"和"晚生代"的一批作家先后登上文坛,他们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萨特话语的中国转化.由于时代氛围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差异,80、90年代作家对萨特存在主义话语的文学解读和叙述方式有着很大不同,这意味着在萨特影响下中国新时期文学中"人"的观念已经走向重构.  相似文献   

5.
自由与荒诞,是萨特早在童年就深刻感受到的东西。萨特在自传中写道:"让.巴蒂斯特(萨特之父)的去世在我的一生中是件大事。它使我母亲重入牢笼,却使我得到了自由。"[1]在后来的自由哲学中,萨特极力强调人是绝对自由的,然而这种强调不但没有使人"自由",反而导  相似文献   

6.
文章主要研究了萨特的"无"的思想,指出了"无"与萨特的自由理论的联系,认为"无"是自由的哲学基础.在萨特哲学中,有(存在)是先于无的,但这种有要"无"去化之才有意义,而人又在不稳定的无中又追求着有,人生就是这种"无用的激情"."无"是自由的哲学基础,正因人本是无,人才有无限的自由.  相似文献   

7.
自由的虚无——萨特的虚无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虚无是萨特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萨特自由观的哲学基础.在萨特哲学中,存在是先于虚无的,虚无是从自在存在中获得自身的,是一种借来的存在.但自在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只有通过虚无去消解这种存在,才能在存在的缝隙里发现世界的意义与价值.人的本质是虚无,是自为存在.但人又不满足这种不稳定的虚无与自为存在,力图成为既充实又自由的存在,这却是不可及的,人生就是这种"无用的激情".正因人本是虚无,位置、过去、工具、他人、死亡这些实有的存在并不能限制作为本质虚无的人的自由,人注定具有无限的自由.  相似文献   

8.
当代哲学从各个方面呈露出来的自我消解,其实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本质上看,这种"自我消解"恰恰是它向人的自我的复归,也是哲学向自身的复归;哲学在当代所面临的危机,其实是"物化的时代"所引发的信仰总危机,当代哲学正是在迎接这种严峻的挑战中,才摆脱了传统框架的束缚,开启了通向自我生成、内在超越的追寻之路.  相似文献   

9.
萨特提出"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概念,强调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贯彻自由与责任的统一.萨特是在对人的自由、行动、责任、价值的理解中来定义存在主义的.一方面,他将人的气质、性格等等可能影响意志而不受意志控制的内在因素都排除在道德评价之外;另一方面又以人的意志绝对自由而拒绝承认任何外在因素对"承担责任"的影响.这使他既在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哲学之间进退失据,也没有为自由与责任的统一找到一个坚实的基础.萨特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深层次的悖论与困境,其价值仅仅在于对道德实践主体的彰显,但从根底上缺乏对具体道德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镜子作为一种象征,经历了从异托帮的场域到传统的哲学认知模式、从自我的镜像到镜子空间似的文本建构,从平面镜到凹凸镜这一复杂的变化过程。其寓意的变化,不仅展现了哲学从对外在世界的探索逐渐转向人的内心世界的认识深化过程,也预示着哲学已跨入一个图象的“空间性现时”的非体系哲学的时代,人的存在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哲学是一个"重"人的哲学,但它自身并没有发展出现代意义的"自我"观念,究其原因,关键就在于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元思维模式,没有能够以自然为镜来反照"自我",与之相对应,西方则走的是一条以自然为镜的发现"自我"之路。  相似文献   

12.
在<想象心理学>中,萨特区分了"对意象的反应"和现实的知觉行为,这种区分为理解艺术欣赏的特性提供了明确的哲学基础.根据萨特的研究,文学欣赏活动作为对意象(世界)的反应,其根本特征在于它必然是在非现实的层面上进行的,而通常意义上讲的"审美的无功利性",也只是"对意象的反应"的"非现实"性质的附属特征.  相似文献   

13.
<伤逝>承载着鲁迅内心世界丰富的情感信息,既是对朱安命运的直接预言,也是对旧式婚姻生活的回顾与告别.据此,鲁迅对人物原型进行了艺术变形,以"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方式塑造出了"子君"的形象,又以自己为基本原型塑造了"涓生"的形象.鲁迅与"涓生"之间的"镜像效应",使<伤逝>的主题具有自我审视与批判的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14.
元杂剧《倩女离魂》和明传奇《牡丹亭》,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最突出的是借灵魂意象来实现女主人公对礼教的叛逆和对爱情的追求。两部作品中的魂都是主人公在极度压抑人性的环境中的寄托和反抗,是主人公二重人格的体现、本我冲动的外化形式和情欲宣泄的载体;灵魂意象的深刻内涵就是,灵魂成为以情反礼的有力武器;两部作品出现的梦意象是魂意象的补充,梦体现了魂的欲求,由魂的活动引起的梦是主人公愿望的达成,魂与梦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5.
斯芬克斯之像,也就是人兽神神象,是原人迈向文明、走向自我途中留下的一个划时代符号,也是让今人百思不解的一个谜符。根据神象建构的规律,以及神象“三像”与人类自我意识“三我”的对应演进规律,可对斯芬克斯式神象,也就是人兽神神象的“编图”密码进行解译,得出的结论是:斯芬克斯式神象是人类自我意识“混我”的自画像,该神象的两种基本形式:“兽身+人首”与“人首+兽身”蕴藏“混我”内部演进的早晚两个状态。  相似文献   

16.
胡塞尔所创立的现象学在西方影响很大,甚至曾经引起了一场现象学运动,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海德格尔、萨特等存在主义哲学家,也涉及符号、语言等多个领域。文章分析了在现象学考察过程中自然自我与纯粹自我随着考察的不断深化将自己的主体性突显出来的方式和过程,指出主体在现象学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萨特认为,辩证运动来源于个体的多元复合的总体的"整体化","辩证法"应该是在人的个体实践的"整体化"活动中来理解."整体性"是经验可理论的个体实践的多元复合性关系及其结构的总体关联性,它是"整体化"的结果,也是"整体化"运动中具有惰性作用的暂时的调节性因素,它体现着个人的各种关系和结构,是可以通过触景生情的联想而予以把握的."整体化"是人的不断发展的多元复合性关系的实践及其过程,另方面它也是实践场域的运动,并且,这二者是相互规定和制约,使个人及其实践始终面向未来,从而构成历史的辩证法;同时,"整体化"也就是人的最根本的存在.个人是历史的施动者,同时他也是被整体化者.所以在萨特看来,辩证法也就是"人学辩证法".  相似文献   

18.
神象"三像"(兽形神、人兽神与人形神)的递嬗与人类自我意识"三我"("无我"、"混我"与"准我")的演进密切关联,以这一关联为视角对汉族神话进行观照,发现汉族神话具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其一,兽形神、人兽神充分发展,而人形神则呈"缺席"状态。其二,神象的覆灭表现为"形灭神存"的奇特形式。这两个特征孕含着汉民族相应的两大文化因子:"主客合一"与"阴阳理性"。  相似文献   

19.
佛教之“我”与萨特之“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所说的“我”有“人我”、“法我”两个含义.这与现代人通常所讲的“我”以及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我”是有所不同的。本文拟从本体论、论识论、价值观、实践观的角度对佛教之“我”与萨特之“我”略作剖析。  相似文献   

20.
以反对“图像观念”为起点,萨特对意象及其与对象之间的关系现象学考察,得出了诸多具有启发性的结论:意象不是自在的视觉图像,不是“某种存在于心灵之中的物”,而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它的对象是某种作为物体不在现场或不存在的“现实的东西”,意象活动的目的在于使这种对象在非现实的层次上成为在场。但是,由于其绝对自由的伦理信念的限制,萨特没能正确地描述由前反思的存在领会引发的想象和由意识主动设定的想象之间的区分,从而使其想象理论留有巨大的缺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