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的两个孙女年龄相差半年,最大的现在才刚两岁。但是,作为本文的主角,她们的故事堪称一绝。就拿老大亿金来说吧,她可有着别人从未教过的蒙古长调的表演特长哩!  相似文献   

2.
杨瑛 《民族论坛》2006,(7):22-22
席慕蓉在写《歌王哈扎布》时说:“只要远远地听到他的歌声,就会让毡房里火炉旁的老人家忽然间想起了过去的时光,让草地上正在挤牛奶的少女忽然间都忘记了自己置身何处。”这里的“歌声”就是蒙古族的长调。在我生活的草原深处,也有一些这样无师自通的艺人,他们虽然无法与歌王哈扎布相提并论,但他们自由的歌唱,也回响在蓝天碧草之间。巴图老人就是这样一位地道的牧民。老人养了一辈子的骏马,唱了一辈子长调,还辛苦养大了三个儿子——小儿子朝格图是旗乌兰牧骑的长调歌手,二儿子赛音在京城追求他的马头琴梦想,大儿子在重复他蓝天碧草间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蒙古长调是蒙古族歌曲中极富民族特色的歌种,在流传过程中,不同地区的长调歌曲在风格和演唱方法上都存有差异,如呼伦贝尔地区的长调高亢嘹亮、热情奔放,锡林郭勒地区的长调深沉悠远、悠长开阔,而阿拉善地区的长调则比较庄严古朴等,继而也就形成了不同演唱方法及传承的流派,主要的传统流派有呼伦贝尔、锡林郭勒、鄂尔多斯、阿拉善四大流派.  相似文献   

4.
蒙古族长调作为蒙古族文化的延续和传承,经过历代相传,给世人留下的不仅是珍贵的宝藏,更是精神的支柱和心灵的寄托。而新疆吉木萨尔县三台镇喇嘛昭村是蒙古族的聚居村。因此文章选取吉木萨尔县蒙古族长调为研究对象,使用查阅文献法、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讨论吉木萨尔县蒙古族长调的保护与传承,从而使得吉木萨尔县蒙古族长调能够得到外界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实验语音学研究方法,以蒙古长调《溜溜的小黄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溜溜的小黄马》的歌唱语音信号的采集,分别提取能量、基频和共振峰等参数,进行声学参数层面的分析.从多角度和多层次去研究蒙古长调歌唱的生理机制,为蒙古长调的演唱和学习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提供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6.
长调歌曲是绿色生态的艺术,顺乎自然法则,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不仅有它独特的美学本质与风格,并且具有科学的演唱技巧.面对现代化工业文明的到来,我们要注重蒙古族长调的传承与发展,使之永久屹立于世界音乐文化舞台的巅峰.只要我们充分认识长调民歌的巨大价值,悉心保护和弘扬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相信长调民歌的未来是无限光明的.  相似文献   

7.
吴端 《民族论坛》2010,(4):28-28
<正>"在一些旅游景点、大型饭店,作为蒙古族文化品牌的长调民歌俨然成了‘劝酒歌’。"今年"两会"期间,蒙古族人大代表鲁孟的《莫让‘唯商业化’使少数民族文化变味儿》的提案得到众多少数民族人大代表的热  相似文献   

8.
科尔沁长调民歌随着蒙古人的游牧生活而产生,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陪伴着这个伟大游牧民族的生活.千百年来,草原上的人们用长调歌唱生活,赞美自然,抒发胸怀,祈祝未来.这个古老而又有时代特征的音乐形式,经过广大的蒙古族民众和卓越的歌手一代又一代传唱至今.它已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中,那优美舒缓的旋律和雄浑壮阔的格调构成深邃的意境,无愧为蒙古族音乐之魂.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日伪时期建立的蒙古文化馆与蒙古文化研究所为蒙古文化的研究和促进所作的工作,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肯定,并对文化馆及研究所的结构、馆藏、设备、出版物及职员简历,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0.
正我的两个孙女年龄相差半年,最大的现在才刚两岁。但是,作为本文的主角,她们的故事堪称一绝。就拿老大亿金来说吧,她可有着别人从未教过的蒙古长调的表演特长哩!在我们眼前绽放的世界,不论多么大,多么神奇,但人类的未来还是人本身,是他们生生不息的后代。因为,他们是建设、创造更太平、更美好世界的主人。我们为了表达对这个世界的希望,为了祝愿我们的子孙后代,按照蒙古族的习俗,给俩孙女起名为"亿金易乐"(蒙古语,主人来的意思)和"纳日易乐(蒙古语,太阳来的意思)。"每当见到她们时,我们就好比看到了一个新世界。  相似文献   

11.
西部裕固语系动词的各种形式、意义、语法特点使用两种口气:确切口气和普通口气。它与维吾尔语系动词或其有关的成份同源导流。  相似文献   

12.
蒙古族传统社会制度具有宗法性,这种宗法性在婚姻制度上有充分体现;蒙古族宗法性婚制具有宗法等级特征和显著的神权色彩;新中国建立后,蒙古族的宗法性婚制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演变过程;掌握这种演变过程,有助于尊重民族传统文化和构建蒙古族地区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不同于历史上的游牧民族,蒙古将对外征服的方向选在了西面,蒙古帝国产生于第一次西征中,通过分析蒙古西征的原因,可探究游牧文明兴起和走向衰落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田野实践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将蒙古族传统奶食品制作技艺分为自然凝固法、搅拌发酵法、温火烧制法三种类型,同时对蒙古族在食用奶食品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与精神文化相关的饮食礼仪和饮食习俗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蒙古语“库伦”的文化释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语“库伦”(圆形 )的文化涵义非常丰富。本文从语言入手 ,结合蒙古族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思维逻辑、政治经济、社会环境、自然条件等诸多方面 ,阐述了业已形成的具有蒙古族特点的库伦文化。文章指出 ,蒙古族库伦文化从平面的圆形开始逐渐发展到立体的圆体及球体 ,这是与蒙古族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相适应相协调的 ,从而促进了蒙古族对圆形的合理利用及形态化认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13世纪初蒙古帝国军队西征后,有大批西域人以各种途径移居蒙古草原。他们以后对元朝政治、军事、文化影响巨大。经元朝百年的磨和,他们不仅有很多人融入中原文化中而“华化”,同时由于元代蒙古贵族政治地位的影响和蒙古文化的强势存在,尚有许多西域人接受蒙古文化,认同蒙古民族共同体,终化为蒙古人之一部分。至北元时期,在蒙古各部中仍有很多西域部族名称存在,但实质上已作为地道的蒙古人出现,并积极参与北元政治军事活动。  相似文献   

17.
蒙古族舞蹈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它是蒙古人心灵深处对于生命和自然的折射和独白.这种文化意蕴又由于蒙古族能歌善舞的天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使得许多与生活、娱乐、宗教有关的舞蹈以特有的动作、形式、特征流传下来,彰显了一个民族所走过的历史及由此积淀形成的集体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青海蒙古族饮食文化着手,对海西蒙古族肉食文化、乳食文化、面食文化的演变和特点进行了探讨,认为海西蒙古族饮食文化的结构及其文化内涵在现代文明进程中,将成为蒙古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蒙古族有过年的习俗.随着草原游牧文化的变迁,蒙古族的过年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文章利用田野资料探讨了当代蒙古族过年习俗的文化符号的传承与变迁.在研究中我们看到,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在碰撞和对话中,互相融合.它们都各自具有源远流长的传统,它们保持其原有的文化本体特征,而在交往中又不断更新,变成新的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