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该文通过考察与《诗经·大雅·板》中“板板”音义相通或用法相同的一系列词,认为板板作为描写上帝的重言词,是大貌、盛貌,是写帝王威仪之宣著的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带有贬义色彩。  相似文献   

3.
释《诗经·谷风》中的“泾以渭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谷风》“泾以渭浊”是含有地理名词的诗句,由于历来对泾、渭二水的清浊问题争论不休,以至对此句的理解产生分歧。从社会调查、历史变迁和字义层面综合诠释“泾以渭浊”“泾以渭浊”,可消除历史分歧,还原诗句的本意。  相似文献   

4.
“爱”在先秦典籍中,只见于《诗经》、《楚辞·天问》及《尚书》,其他经传及子书均不用。本文考察《诗经》和《天问》中出现“爱”字的诗句,归纳其用法规律,并据此提出一些与前人不同的训释。“爱”在《诗经》中的第一个用法是疑问副词。《鄘风·桑中》:“爱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四句诗一问一答,“爱”之为疑问副词甚明。郑《笺》以“于何”释“爱”,至为确诂。《邶风·凯风》:“爱有寒泉?在浚之下。”旧解释“爱”为“曰”为“聿”(如  相似文献   

5.
《诗》家释“芣苡”为车前 ,这于诗意不符。应是禾本科粮食作物薏苡。《》是先民们采集薏苡的劳动歌  相似文献   

6.
徐在国《〈诗·周南·葛覃〉"是刈是濩"解》认为,《诗经·周南·葛覃》篇"是刈是濩"句中的"濩"字,据《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当为"穫"。然而考察《诗经》"是A是B"句式,可知徐氏所论实为误解。综览《诗经》文法,并结合中国古代纺织史,可知《毛传》以"煮"训"濩"乃先秦旧义,并无不当。传本《诗经》历经汉代以下经师校理,汇合了古代学者研究的精华,在出土文献《诗经》的整理中,必须充分利用其成果。  相似文献   

7.
《诗经》篇名类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诗经》成诗之初没有题目 ,而今我们看到的题目为后人所加 ,较为随便 ,无关主题。这似乎己成定论。然而 ,通过分类探析 ,我们发现 ,《诗经》的题目作为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表现主题的作用 ,而且为了增强其表现力命题者颇费构思 ,使得《诗经》篇名总体上呈现出统一而多变的特色 ,并形成了自己的命题规律 ,而这种特色与规律为后世文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诗经》的命名是《诗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在古代学者解释《诗经》的著作中,就出现了专门解释其中鸟兽草木的一类。但古人缺乏动植物分类学的知识,不能对每一种动植物给予科学的定位,对其性状的描述也多有不精确之处。虽然这些描述可以作为今人研究《诗经》的宝贵资料,但并不适合现代一般读者的阅读需要。因此,运用现代生物科学知识,对《诗经》中的“鸟兽草木之名”加以准确定位,进行科学描述,帮助现代读者更加确切而直观地认知《诗经》作品和在此基础上进行审美鉴赏,应该说是现代《诗经》研究学者义不容辞的一项重要使命,也是现代读者的一项阅读期待。2003年7月,三秦出版社出版的《…  相似文献   

9.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通论部分把“言”全都解释为“句首语气词”或“动词词头”。查余冠英《诗经选》,新近出版的《辞海》,杨树达的《词诠》,北大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也都是解释为助词的。对此,我们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诗经》中的“言”,不全是助词,在句中的“言”有不少应解释为代词“我”,而在句首的“言”则全都应理解为代词“我”。理由如下:(一)《小雅·彤弓》:“彤弓召兮,受言藏之。”《诗经注疏》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的关女对后世美女有着某种模式性的影响,是关女的文化源头。《诗经》中对女性美的描写散见于十多篇《国风》中。仔细阅读这些描写美人的文本后,我们发现,《诗经》里的关女有两个层面。其一,女性的整体之美。其二,女性的外在美。在《诗经》里我们分明能感受到男女身份上的相对平等,男性的审美目光是平视的。  相似文献   

11.
(一) 《诗经》中的“风”、“赋”、“比”、‘兴”、“雅”、“颂”六诗之说,始见于《周礼、春官》。此六诗的记法的特点,是把“赋、比、兴”同“风、雅、颂”互相交插在一起,此后的研究这一问题的学者,便有人认为“赋、比、兴”同“风、雅、颂”一样,都是属于乐歌名称的,另外,较多的人则以为“赋、比、兴”是关于诗法的类别。考以《诗经》之实际,我们赞同后者。  相似文献   

12.
陈得媛 《河北学刊》2003,23(1):175-178
<诗经@静女>中"彤管"究竟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彤管"的本义应该是"彤菅",即一种紫红色的嫩茅草,是上古时期男女表达爱情的信物.正是"彤管"的这种本原意义,后来"女史"执"彤管"记事,专记君王的私生活.  相似文献   

13.
远古时期是舞蹈的黄金时代。彼时的舞蹈不仅是人们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也是男女情爱关系缔结的重要媒介。这种"以舞结情"的风俗被巫舞吸收,并伴随着巫风的流行而得以在民间广泛传承。《诗经·陈风》中的《宛丘》、《东门之枌》所展现的男女情爱,便是这种远古风俗的反映。因此,弄清楚这种风俗的来龙去脉及特点,对于理解这两首诗的意蕴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还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陈风·月出》一诗的题旨。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第三回中,有两首描绘贾宝正的《西江月》词,其云: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辟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其中“潦倒”一词作何解释,值得研究。这几年出版的《红楼梦》诗词注释本,如蔡义  相似文献   

15.
释《史记·货殖列传》中的“倚市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述了当时社会经济活动中,贫穷之人要想富裕起来的一条经验,说:“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这条经验,尽管只有寥寥数语,但是影响很大,在后世的论著中常有引证。不过,对其中的“倚市门”一词的解释却大不一样,相去甚远。一种释意是指经营商业。《中文大辞典·人部》“倚市门”条的释文云:“谓商人之业也。”并引用了《史记·货殖列传》中的这段文字,以及《史记会注考证》、《书言故事·商贾类》中的有关文字作为依据。现今有关论著亦有类似译释。…  相似文献   

16.
《汉书·儒林传》说司马迁曾经向孔安国“问故”,可见司马迁原来是孔安国的弟子。孔安国做过《论语》的训说(见何晏《论语集解序》),因而司马迁对于孔安国《论语》的训说,照理未尝没有所闻。至今看来,司马迁所有叙述到《论语》的地方,就很可珍贵,可供采取的胜义确实有的。兹举一例如下: 《论语·子路》说: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单从《论语》的简单字面上,我们完全看不出孔子当时在怎样的情况下讲这话的。读了《史记·孔子世家》,才明白孔子说这话是在卫国的时候。《世家》说:  相似文献   

17.
《九歌·河伯》“九河”辨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歌·河伯》:“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关于“九河”,历来注释大都本之于王注与洪补,罕有异说。 王注:“九河:徒骇、太史、马颊、覆鬴、胡苏、简、洁、钩磐、鬲津也。”(《楚辞章句》) 洪补:“古记九河之名,有徒骇、胡苏、鬲津。”又云:“九河名见《尔雅》,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三礼等典籍,结合文本,我们对诗经楚辞中的“皇考”进行了全面而仔细的考辨。周代以来,在宗庙与祭祀上存在两种表述方式,周代还有四祀形式。这在诗经中表现得清楚明显,人们常将两个系统混一,因此引起争论。《楚辞》以灵均代言,《离骚》就是祭祀诗,“皇考”指父亲。  相似文献   

19.
正"不吊昊天"语出《诗经·小雅·节南山》,历来对此句诗中"不吊"的解释有所不同。毛传曰:"吊,至。"郑玄笺曰:"至,犹善也。"此后,有沿袭毛郑之说者,如王引之《经义述闻》等;亦有作"悯恤"之解者,如朱熹《诗集传》等。今之注者多从朱熹之说。本文认为"不吊昊天"作"昊天不善"之解于理颇通。理由有四:首先,《节南山》时昊天已经成为可批判的对象。幽厉时期"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  相似文献   

20.
《左传》所载季札观乐一事历来备受关注,他对《诗经·郑风》之“细”含义的评述,各家对此众说纷纭。检索《左传》所引《郑风》与传世《郑风》在汉、宋时期的接受情况,回到历史语境,运用诗学相关理论,结合音乐学、社会学方法,以发展观念从诗与乐的角度分析季札所评《郑风》“细”的内涵及其影响。从乐评角度看,“细”指音乐的繁杂、精妙;从诗评角度看,“细”指诗词内容多言男女情爱之事,感情表达繁绮细腻。《郑风》在春秋时无论是文本内容还是音乐效果,在审美上都有突破。季札对《郑风》的评论具有文本与音乐的双重指向,深层心理更多体现了对艺术美的恐惧,“是其先亡乎”也是一种戒惧的忧患表述,不能据此质疑季札观乐的可信性。这一心理与思想对孔子以及汉、宋诗评影响颇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