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字是汉语词义的外部表现形式,词义是汉字形体具体体现的内容。词义的发展会推动汉字字形的发展。字形发展的一个很重要途径是形体的分化,这种分化同时又是汉字系统内部的协调和发展。汉字字形分化有异体字分工和造分化字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词义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作为研究古汉语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古代汉语中的词义感染是指两个词原本各有其义,由于经常连用而发生感染,一个词获得另一个词的意义,同时自身意义弱化、消失。分析《现代汉语词典》(2008年第五版)中收集的语料,现代汉语词素义的"感染",是指一个词素有了整个组合体(词)的意义,实际上是一种简称替代。分析词素义感染和造词、双音化以及词义存在着的隐藏的关系,可以梳理现代汉语词素义的感染形成。  相似文献   

3.
词义的研究是属于语义学范围。词义,也称作词的语义,在语义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构成语义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文是对比藏语和汉语的词义,讨论的对象是现代藏语拉萨话和现代汉语普遍话的常用词的词义差异。 从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来说,各个词的语义关系,存在着依存性、相关性和制约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某一个词的语义内部聚合结构来说,除单义词外,凡包含若干义项的词,其义项关系也具有依存性,相关性和制约性,也是一个有机整体。而词的义项聚合是受到一定民族语言整体词义系统性的制约的;该民族语言整体词义系统性的特点,又往往可以在词的义项和义项聚合中显示出来。所以,本文在探讨藏语和汉语词义差异问题时,是从词的义项以及义项聚合入手的,以求通过对一些词的义项和义项  相似文献   

4.
词是语言中的最基本要素。随着社会及语言的深化发展 ,受其影响 ,词也在不断变化。表现为 :一、词汇量不断扩充 ;二、词义不断增加。有些词由原来的一个词义发展为具有了多重语义。本文拟就“第二语义”现象做一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一、义素和义素划分1.1 义素是语义的最小单位,是词义的最小构成要素,正象音素是语音的最小单位,是音节的最小构成要素一样。一个音节可以由一个音素构成,也可以由三四个音素构成;词义同样既可以由一个义素构成,也可以由更多的义素构成。把词义分解为义  相似文献   

6.
论词义与词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义和词是语言中两个不同层面的元素。词是语言音义的结合体,词义是这个结合体中的意义部分。词的本质是语音的物理性和语义的社会性,词义的本质只有语义的社会性。因此,词和词义不同:一,数量不同。古今汉语词汇约有40万条,而古今词义的有2000万个。二,结构不同。词的结构只有独立。联合、定中、述补、述宾、主谓、重叠等几种类型,千千万万的词可以共用一个结构形成。词义一个意义就有一种结构形式,语言中有多少个词义就有多少个结构形式。词义的结构十分复杂。三,构成成分不同。词的构成成分只有词素一种成分,而词义的构成成分有义库、义位、义素三级单位,三级单位又各有自己的构成成分,各级单位的构成成分也十分复杂。  相似文献   

7.
轻声词是普通话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区别词性词义作用的轻声词则是普通话轻声词中的一个小类。对于轻声词的价值,仅仅从区别词性和词义的角度来认识是不够的,还应从造词法的高度来认识。轻声词的价值包括区别词性词义和分化同音词。  相似文献   

8.
词语的多义现象是人类自身和社会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一种语言成熟的标志之一。一个多义词常常有一系列的、不同的同义词,同时还有一系列的、不同的反义词。同样,由于很多的词在某一个意义上是相同的或者是相近的,所以这种现象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一个词不仅是许多其他词的同义词,而且还是许多其他词的反义词。我们把这种语言现象称为词义交叉现象。本文立足于言语交际,以汉语中词义交叉现象为研究对象,运用对比一分析一描述法,从汉语中选取特定的例词,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展现词义交叉的作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9.
甲骨文“禽”的名词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清词义发展演变的线索是汉语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在甲骨文中"禽"已经具有了名词"猎物"的意思,但有关辞书对这一问题似未提及,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禽"在甲骨文中的名词用法,理清其词义发展的演变规律,为辞书编纂提供材料,借以说明出土文献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三个层面的发展变化中,词义的发展嬗变最为复杂。就其发展规律而言,有属于纵向运动的词义引申,即沿着本义所决定的方向、所发生的词义变化;也有属于横向运动的词义渗透,即因词与词的彼此结合依存所产生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词义演变。不论词义引申或词义渗透,由于各自的条件和特点不同,其内部又各有许多相当复杂的情况。因非我们所要讨论的  相似文献   

11.
"相因生义"是词义演变的一种类推形式,但同基于思维联想的词义引申存在根本区别.这种演变方式揭示出词义发展过程中的横向影响和制约.其机制是类推.但它有条件限制,只有在A这个词的词义系统发生了"病变"的情况下,才能通过类推将其词义再类推到与之相关的B的词义系统中.  相似文献   

12.
汉语史上的词义研究,硕果累累;不少精辟论述,对后世的语言学、词汇学的研究,产生了“承前启后”的深远影响。但是,在词、词义定义(概念)、运用等方面,也有过不同角度的争论。“真理产生于辩论中”。词义定义的明确解决,推动了词义的健康发展。本文论证古今词义的性质、来源、发展、变化,立足普通语言事实,着重探讨词义到语义这一语言基础工程。语言学的核心是语法。词义发展的“核心”或关键,俗说转义,新说“引申”。汉语新词新语出现,必然要产生与它相适应的词义。这对于丰富汉语词汇,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3.
从汉语史和语言材料性质这两方面来看,殷商甲骨刻辞具有鲜明的时代整体性特征,甲骨词义系统也是如此,所以可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断代整体。甲骨词义系统的整体性对刻辞义位有规定作用,归纳义位应符合这一词义系统整体性的要求。具体说就是从甲骨词义系统整体上考虑,将甲骨文字表词形式转换到词位和词义层面,然后把许许多多语境里具体的词义组合搭配形式和历时的异质因素抽掉,概括、区分为同质的最小词义单位。  相似文献   

14.
词义模糊是词汇的一个特征。词义模糊性在新闻报道中涉及时间、数字、程度、度量、单位名称、职务等情况时,具有不确定性。如运用得当,使新闻报道在不确定因素较多的情况下凸显词义模糊性的积极意义。但在新闻报道中要运用适度,不能以词完词。  相似文献   

15.
"请"的词义特征是涉及交际客体方、以言语交际为形式,其词义凸现动作感,"求"的词义特征是不一定涉及交际客体方、有所凭借、目的性强,其词义凸现目的性."请"最终发展为表敬副词是由"请"与"求"的词义差异及言语交际的礼貌原则所决定的."请"与"求"的共存提供了语用选择的基础,具体的语境又对它们的词义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词义概括     
词义的概括,涉及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的知识,与词义所反映的广泛社会生活内容紧密相联,要因词而异。但一般说来,可以从下列角度进行: (一)从一般与个别的角度对词义进行概括,使抽象的一般的词义与具体的个别特指的词义相区别。这就是说,我们在解释一个词的时候除了某些特指的词义之外,一般不要使同一个  相似文献   

17.
<正> 葛本仪教授,山东省潍坊市人,生于1933年。1951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山东省逻辑与语言研究会理事长,中国逻辑与语言研究会理事,山东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葛先生谙熟语言学,尤以汉语词汇研究见长。她在近40年的教学生涯中,结合教学,潜心科学研究,成果丰硕。1961年出版《现代汉语词汇》一书,1985年又集多年研究之心得,写成专著《汉语词汇研究》,并陆续写了《论合成词素》、《谈词义》、《谈词义的扩大》、《汉语的造词与构词》、《词义演变规律述略》、《词义的静态动态分析》等多篇有影响的论文。先生著述绝戒凿空之谈,更禁株守之见,所论必求博证详说,精辟入微,对当前词汇研究中的诸多问题,独创新见,如汉语词的辨识、合成词素问题、造词的性质及方法、词义演变的规律等问题,均为前人所未谈,深得  相似文献   

18.
所谓异文,是指某一句话中的某一个字,在不同的版本或篇目中换成另一个字。考异文是训诂方法之一,异文对于训释词义有一定作用,为辨析词义提供了线索。由于构成异文的原因相当复杂,对异文应仔细审辨,否则即容易产生流弊。  相似文献   

19.
近百年前,英语Social Science被日本人误译为“社会科学”以后传入中国,导致中国学界至今对什么是科学未达成共识。英语Science是一个多词义,第一个词义是科学、自然科学,第二个词义是人文社会学中的“学”“学问”或“学科”。学术界一直将意义为社会研究的Social Science误译成“社会科学”。所谓的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不是科学,应是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将一种不是科学的社会研究戴上科学的帽子,给学界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试论语境和词义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考察语境的内容和类型 ,由于方法和目的不同 ,国内外的认识都不一样。语言、语义和词义及其相互关系是研究语境和词义关系的前提和基础。语言的本质有三个层面。语言和言语是有区别的。语义包融词义 ,词义依存于语义。词义和语义都依于语境。语境可以解释词义 ,显示词义 ,可以使多义词、兼类词词义单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