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大遗址是与城市化发展联系密切的文化遗产资源,当前,大遗址保护工作在城市化进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遗址保护和城市建设的矛盾突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化解遗址保护与城镇建设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曲阜鲁国故城对此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本文以鲁国故城遗址为例,探讨当前城市化背景下的大遗址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2.
鲁西南故城址遗址具有埋藏深、勘探难度大等特点,且考古信息比较有限,遗址区的大部分面积已经被村落所覆盖。历史环境的变迁逐渐成为遗址保存和环境现状的主要原因,根据土地利用的情况,可以充分体现遗址、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本文重点探讨了遗址保护与土地利用、村落发展的关系,并提出相关的保护措施与研究策略。通过站在历史地理学的视角进行分析,可以全面梳理故城址遗址的变迁过程,发挥遗址和人文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自2010年9月老司城遗址被列入全国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录以来,保护、研究、展示工作得到国家各级文物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甚至荣登"2010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围绕老司城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及考古规划、老司城遗址本体保护等议题,本刊特别整理了文化、文物、考古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们对老司城的评价,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相似文献   

4.
在合理保护原古城遗址的基础上对核心遗址及遗址周边控制地带环境进行提质改造,并加以合理应用.依照国家文物保护法,充分利用古城历史资源,通过遗址本体展示,结合相应的展示手段与考古遗迹现象解读,让观众直接了解战国、秦汉时期迁陵作为县城的布向、功能与历史发展等相关信息,了解古城存在形式与历史意义.里耶古城遗址展示创新研究思路:在保护的前提下,根据遗址的内涵,强调出遗址展示设计主题性;合理地结合现代科技展示手段展示和诠释遗址,增强考古遗址的观赏性与娱乐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类对考古遗址的认识不断加深,空间考古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空间考古中重要元素的识别是确保发掘项目质量及安全性的前提。因此,研究方法和数据对遗址探测和发掘等具有重要意义。在考古学中,遗址位置测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遗址所处位置不仅关系到遗址自身的发展轨迹和历史进程,也是探索中国早期大型城市发展体系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研究方法以不同时间尺度开展考古遗址空间定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原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长期致力于遥感数据空间使用及研究以及遥感应用于考古勘探中。在此基础上开展考古发掘工作以获取更多重要发掘信息和研究成果,为考古学服务于人类健康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6.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位于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东南90公里,地处罗布泊荒漠无人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雀河烽燧群中的一座。2019至202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烽燧遗址实施考古发掘。这是国内首次对唐代烽燧遗址进行的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各项工作取得重大收获,先后获评“202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相似文献   

7.
《民族论坛》2012,(9):67-67
8月9日,副省长李友志带领省财政厅、文物局等省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前往老司城考察申遗相关工作进展情况。老司城遗址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遗址。李友志一行考察了老司城博物馆建设地址和考古发掘现场,并听取了永顺县关于老司城遗址保护情况和申遗进展相关工作的汇报。李友志要求,要尽快完成老司城遗址的相关规划编制和建设方案,做好资金筹措方案,尽快启动博物馆建设,要搞好道路交通建设,做好保护和挖掘工作。  相似文献   

8.
《民族论坛》2012,(17):67
<正>8月9日,副省长李友志带领省财政厅、文物局等省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前往老司城考察申遗相关工作进展情况。老司城遗址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遗址。李友志一行考察了老司城博物馆建设地址和考古发掘现场,并听取了永顺县关于老司城遗址保护情况和申遗进展相关工作的汇报。李友志要求,要尽快完成老司城遗址的相关规划编制和建设  相似文献   

9.
薛颉堡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孝义市下堡镇,薛颉堡遗址和田家大院遗存丰富,具有重要的历史学术研究和文物考古,以及古村落保护和旅游开发等多重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由大遗址展示和阐释过程面临的问题着手,对体验旅游、大遗址和解说教育相关的概念进行阐述。然后基于体验旅游的视野对教育需求进行分析,由大遗址园区的目标人员对教育产品进行解说,同时建立多目标的体验旅游结构,以提高大遗址的保护园区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提高,我们慢慢认识到历史文化不只是社会发展的障碍,更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在其中不仅能够理解到当时的历史,只要做相应的保护工作就能够使其焕发新的生机。本文对我国考古遗址公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旨在为我国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作为就职后参加的第一个考古发掘项目,尼雅遗址对我来说终身难忘。1995年10月8日,我们终于抵达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尼雅遗址,并在其中心位置的佛塔处安营扎寨。在我震惊于支离破碎的废墟的同时,紧张有序的工作已徐徐展开。没有想到,仅仅时隔两天,我们就拉开了新疆首个“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序幕——尼雅遗址1995年I号墓地。高等级墓葬、精美丝绸……这些都让我们感到震惊、振奋和好奇。  相似文献   

13.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部门及文化部门对考古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重视,经过相关部门积极地开展工作,我国的文物考古工作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突破,文物考古工作盛况空前.但是,在进行文物考古工作的同时,也对部分考古资料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影响了文物的探索研究.因此,文物考古工作必须严格按照文物考古工作标准进行开展,小心挖掘谨慎保存,保证我国文物考古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夏王朝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奴隶制国家,约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之间.它的建立,标志着数百万年原始社会的结束,数千年阶级社会的开始,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由于有关夏王朝的文献资料相当匮乏,因此,考古学的作用就更加突出了.在考古学界,二里头文化乃夏文化的观点已得到认同,近年来,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逐步开展,驻马店地区也陆续发现了一批二里头文化遗址,二里头考古工作取得了令人称赞的成绩:廓清了遗址的实有范围,找到二里头文化分布的东南部边缘,出土了一大批精美文物,本文拟根据考古资料对驻马店地区的夏文化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5.
2002年,四川大学考古学系与西藏自治区文物局联合在皮央·东嘎遗址V区发掘了丁东居住遗址.发掘研究表明其与2001年发掘的三处早期墓地属于同一时期,为公元前第一千纪后半期的早期金属时代.这是西藏西部首个经考古发掘的早期居住遗址.文章结合穆斯塘(Mustang)地区考古发现以及喜马拉雅民族志,对其年代、聚落布局、季节性质、建筑特点以及经济形态进行初步探讨,认为丁东遗址代表西藏西部早期金属时代定居畜牧部落的居址,对研究西藏西部早期历史极为关键.  相似文献   

16.
《民族论坛》2012,(19):65-68
<正>励小捷考察湘西州老司城遗址永顺县委宣传部9月6日,国家文化部副部长、文物局局长励小捷率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来到湘西自治州永顺县考察老司城遗址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阳宝华及省、州、县有关领导、专家陪同考察。考察组一行先后来到博射坪、祖师殿、土司墓葬群、土王祠等地,通过实地调查、观看宣传片、听汇报、座谈等方式对老司城遗址规模、功能分区、现有文物资源和考古工作进展情  相似文献   

17.
于静 《中国民族博览》2016,(22):243-244
作为遗址保护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文物修复工作已引起了各方重视.文章针对文物修复工作存在的几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同时详细论述了更好地进行文物修复工作的几点措施,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以此促进遗址保护中心文物修复工作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新疆佛教遗址考古陆续有新的发现,调查和发掘的重要佛教遗址有库车苏巴什,哈密庙尔沟、白杨河、拉甫却克,焉耆七个星等。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遗址、奇台县唐朝墩古城遗址发掘中也清理出了佛寺遗址,而喀什市莫尔寺遗址考古从2019年起就被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相似文献   

19.
正1987年深秋,我奉命前往永顺老司城对土司墓葬的保护状况进行调查。行走在一路崎岖、尘土飞扬的村道途,我联想着那隐藏在万山荆棘中的每一处遗存单位与一组群体的内在关系,它们都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但老司城遗址进入严格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发掘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叶开始的。1995年,刚援藏回来的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柴焕波凭着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热爱,超出了当时国内普遍热衷于先秦以前考古的范  相似文献   

20.
霍巍 《中国藏学》2017,(2):135-143
位于今山南琼结县境内的青瓦达孜遗址,据历史文献记载曾为吐蕃时期的早期王宫所在地,历年来也做过一些考古调查,近年来对该遗址又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与小面积的考古试掘,获得了一些新的信息和资料。文章对于青瓦达孜遗址的布局、功能、各期建筑的演变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文献所记载的吐蕃时代始建的青瓦达孜城堡与宫殿,其遗址就在现今山南琼结县的青瓦达孜山体上,文献和考古两方面的线索表明:西藏古代史上素负盛名的青瓦达孜遗址早期的全貌已经难再寻觅和复原,原因是它已经和后期的建筑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