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厦门市流动人口婚姻家庭抽样调查”的数据,描述流动人口择偶模式的主要特征,对流入厦门的流动人口的择偶意愿、目的、时间、标准以及途径等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流动人口择偶模式的对策建议。分析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在对择偶模式的选择和实践上越来越重视自身的需要和体验;在各种假想的影响因素中,教育、性别和年龄的作用最大,流出的时间和收入水平的影响却相对比较微弱。  相似文献   

2.
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任远  邬民乐 《人口研究》2006,30(3):87-94
通过文献综述,对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主要因素进行一些理论性的述评,并总结提出4方面的基本结论:第一,移民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受到移民社会资本或社会网络的影响,社会资本影响着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生活、发展和融合;第二,以户籍制度为依托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以及一系列与户口相关的社会福利制度对流动人口的限制与排斥,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有着根本性的影响;第三,教育、培训,以及工作经历,是流动人口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方式,并促进其社会融合;第四,流动人口在劳动力市场的地位和处境,是他们社会融合状况的表现,也影响其社会融合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及其变迁——以广州市流动人口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广州市流动人口的调查问卷”数据,采用定量分析方法,阐述了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现状,包括意愿子女数、意愿性别偏好、意愿生育时间及其在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探讨流动人口生育意愿的变迁,揭示出生育意愿的变迁主要取决于与城市文明的融入程度及变迁方向。  相似文献   

4.
社会融合对广州市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2年广州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从经济融入水平、社会融入水平和心理融入水平等角度分析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Logit回归结果显示:相对于低收入水平的人来说,较高收入水平的人长期居留意愿更高,自购房屋的流动人口比租房和住单位集体宿舍人表现出更高的长期居留意;与当地人经常交往的流动人口更愿意在广州长期居住,享有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流动人口由于受到制度保障更愿意在广州定居,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对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也发挥着正向的影响;心理融入水平从主观意愿和客观体验两方面影响着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新型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社会融合程度的不断提高可以增强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要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增强他们的长期居留意愿,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通过培训提高流动人口的技能,进而提高其收入;将流动人口纳入廉租房范围;拓宽流动人口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渠道,构建以促进社会融合为目标的社区文化;加快流动人口服务均等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对广东省东莞市33个街镇230家企业和机构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统计性分析与Logit计量模型相结合的方法,从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因素、个人适应因素、职业认同因素以及社会资本利用因素等四个素质结构方面探讨了对流动人口就业结构的影响,最后提出提高流动人口素质结构从而加快就业结构转变的政策意见.  相似文献   

6.
城市户籍制度改革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涛  任远 《南方人口》2011,26(3):17-24
户籍制度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性制度,是阻碍流动人口实现社会融合的主要制度性障碍。本文分析了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所造成的歧视性排斥.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户籍制度的改革与探索,并对推动城市户籍改革、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提出四个基本的思路,包括:第一,使户籍制度逐步与相关福利制度脱钩;第二,对外来人口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实行渐进性的增量改革;第三,扩大从外来移民到本地户籍人口的制度通道;第四,推动城市户籍改革和区域户籍改革的联动。  相似文献   

7.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测量及理论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皓 《人口研究》2012,(3):27-37
文章简要归纳国内外社会融合理论和测量指标,检讨并重构个体层次的社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讨论当前研究中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认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总是处在从适应到区隔融合、再到融合这三个阶段中的某一点上,在构建测量指标体系时所用的概念与变量应有较高的效度和简约性,且要与理论相对应。社会融合包括经济融合、文化适应、社会适应、结构融合和身份认同这五个维度。关于我国迁移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最终方向问题、扩展以社会融合为中心的因果链等应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面,今后的研究应该注意主流社会的定义、社会融合结果导致的社会流动方向的判断标准、分析单位等,并加强长期的跟踪研究,以便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现状及其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8.
杨慧 《西北人口》2011,32(4):121-125
本研究通过利用2009年中国流动人口问题调查资料,在社会性别视角下展示了男女两性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状况与差异,探究了社会保险参保率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提高女性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程度、缩小两性差距、促进男女公平享有社会保障权益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影响流动人口流动间隔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以深圳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2004年深圳市封闭小区流动人口调查数据,构建并测算了流动人口的"流动间隔",同时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了影响流动间隔的社会经济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居住在封闭小区中的流动人口,其流速已经明显减弱;经济利益诱导和社会关系状况显著地影响着流动人口的流动行为,而生育行为和生育意愿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们流速的快慢.  相似文献   

10.
西部地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探析--以乌鲁木齐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难度大,怎样加强户籍地与现居住地的相互合作,互通信息,合作管理并建立相应的制度等方面,本文进行了浅议。  相似文献   

11.
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的回顾与思考——以深圳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以深圳流动人口管理政策转变过程为线索,勾勒出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的发展历程,分别就3个不同时期的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及相关政策演变过程进行了概述和评价.文章还指出了当前流动人口管理面临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科学解决流动人口问题的一些宏观设想和展望.  相似文献   

12.
陈湘满  翟晓叶 《西北人口》2013,(6):106-110,116
2012年.国家人口计生委组织了第五次“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在湖南省抽取的样本分布在长株潭等14个地市,本文以该样本数据为基础,选取流动人口融入意愿、对城市喜爱程度、对城市发展关注度、城市居民接纳态度等四个指标来衡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状况:运用OLS计量模型。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因素不再是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主要因素,流动人口年龄、受教育水平、社会公共政策等成为重要影响因素:女性比男性具有更高社会融合度;受教育水平越高、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流动人口具有更高社会融合度。  相似文献   

13.
陈玮  任晓军 《西北人口》2009,30(5):97-101,106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宁市流动人口迅速增加,这一方面加速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城市社会融合带来了诸多问题,妥善解决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是当前城市社会管理中一项迫切任务,为此必须从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等方面入手,加速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进而构建和谐西宁。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扩展传统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静态研究视角,使用国家人口计生委2010年上半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男女农村流动人口工作搜寻时间的角度进一步比较农村流动人口融入流入地劳动力市场过程的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文章采用持续时间模型,通过研究农村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市找工作所花费时间的影响因素,发现虽然在给定时间内,女性流动人口在流入地找到工作所花费的时间比男性要短,但女性找到高收入工作的概率要低于男性,而接受低收入工作的概率要大于男性,从而导致性别区隔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模式。  相似文献   

15.
周建芳 《西北人口》2008,29(1):81-84
目的 了解发达地区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和社会融合现状。为政府决策和服务提供真实信息。方法 对2201名广州和温州市的15-49岁流动人口进行以面访式为主的结构式问卷调查。结果 在调查时点有6~14周岁学龄儿童流动人口中,其孩子在“本市”上学的仅有271人(30.5%);流动人口的主要业余生活是看电视(84.1%)、找朋友聊天(43.0%)和逛街(39.9%);近八成被调查流动人口自己关心流入城市所发生的事情,有1048(47.7%)人“想成为本市居民”,有210(9.6%)对象认为“我已住本市。应算是本市居民”。结论 与建议发达城市流动人口的特征有:来自省外的流动人口多于省内流动人口。夫妇共同流入的比例高。流入时间长。绝大多数流动人口期待融入流入城市.政府社会需要更好地解决流动人口入学问题.为流动人口创造更多的融入社会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许世存 《人口学刊》2015,37(4):36-47
本文采用序次逻辑回归(Ordinal Logistic Regression)的研究方法,以2012年上半年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黑龙江省数据库)为依据,考察了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将城市适应解构为经济适应、社会适应、心理适应和总体留居决策四个维度,在控制相关变量的基础上,讨论流动人口总体、城-城流动人口、乡-城流动人口城市适应各维度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研究表明,稳定且体面的职业、一定的收入是其体验主观幸福感的基础;积极的生活方式、以老乡为主的社会网络、居住证和医疗保障资格的获得、对城市的喜爱、融入感知和留居意愿等对主观幸福感有促进作用;工作强度、对歧视的感知等有制约作用。城-城、乡-城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融入与接纳:互动视角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10年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群体和个体两个层面对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口的接纳意愿进行了理论解构和实证分析;进一步分析了城市居民对于流动人口的群体认同和个体接纳意愿,流动人口的主观融入意愿和客观融入评价的影响方式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城市居民共享对流动人口社会群体期望,但对流动人口个人接纳态度则存在明显的结构差异;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口整体持肯定态度,但在日常交往中对流动人口仍持疏离甚至排斥的态度。城市居民对于流动人口的接纳意愿影响甚至决定着流动人口的融入意愿和行为。而要实现城市居民接纳意愿和流动人口融入意愿的匹配,需要一个思路上统一、逻辑上一致的促进流动人口全面融合政策体系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大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模式探析——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上海在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实现了由单项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的适应性调整。新形势下流动人口管理思路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政府及管理部门不仅要探索建立高效的人口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要建立健全人口登记管理制度,推动外来流动人口市民化的政策设计应由"选择性排斥"走向"普惠制"。  相似文献   

19.
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过程、测量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提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是一个逐步同化和减少排斥的过程,是流动人口对城市的主观期望和城市的客观接纳相统一的过程,是本地人口和外来移民发生相互交往和构建相互关系的过程。本文通过模型分析,验证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的三个假设,即流动人口的个人和家庭状况影响社会融合;流动人口的社区参与和社会资本影响社会融合;城市的制度安排影响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20.
流动人口生育的地区差异分析——以广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深入分析广州市流动人口生育水平和生育模式的地区差异,得出其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老城区流动人口的生育水平最低,其次是新城区,最高的是郊区;生育模式方面,值得指出的是郊区和部分新城区的流动人口政策外生育得不到有效控制,处于一种放任状态.在进一步探讨差异的原因方面,笔者认为除了地区人口特征、管理水平差距等外,城市生活空间对生育行为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