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美籍华裔作家刘宇昆的科幻小说《狩猎愉快》,勾画了殖民时代和蒸汽时代双重背景下的科幻叙事图景,以赛博格女性主义和文化混杂性展现了两代被殖民者的生存选择与反抗意识。具有三重“他者”身份的女性角色通过赛博格技术实现了对传统父权制和殖民主义的反抗,并且在东西方文化的矛盾与混杂中找到了文化反抗的第三空间——蒸汽机械、赛博格技术与东方传统文化的融合,体现了刘宇昆的跨文化融合视野及后殖民批判立场。  相似文献   

2.
另一种东方主义:超越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遮蔽了另一种东方主义。西方文化传统中 ,有两种“东方主义” ,一种是否定的、意识形态性的东方主义 ,一种是肯定的、乌托邦式的东方主义。前者构筑低劣、被动、堕落、邪恶的东方形象 ,成为西方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种“精心谋划” ;后者却将东方理想化为幸福与智慧的乐园 ,成为超越与批判不同时代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乌托邦。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只关注否定的、意识形态性的东方主义 ,但是肯定的、乌托邦式的东方主义 ,在西方文化中历史更悠久、影响更深远 ,涉及的地域也更为广泛。它所表现的西方世界观念中特有的开放与包容性、正义与超越、自我怀疑与自我批判的精神 ,是西方文化创造性的生机所在 ,也是我们在现代化语境中真正值得反思、借鉴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东方主义:理论与论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东方主义研究起于《东方学》,它不仅开启了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还提出了一整套理论观点与方法。学界一方面在后殖民主义的话语意义上批判东方主义,扩大与深入研究相关问题域;另一方面则反思《东方学》的学说体系、认识论基础及其价值观念,试图超越其二元对立的世界秩序假设,从或东方或西方的文化立场到跨文化的公共空间,从东方主义到全球主义。  相似文献   

4.
《那棵树》是20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凯瑟琳·安·波特发表的一部墨西哥短篇小说。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依托,剖析作品中西方白人殖民者看待墨西哥传统文化时的东方主义想象视野,表现他们在遭遇异邦文明时所流露的强烈种族歧视。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进行审视,文章力图展示波特墨西哥短篇小说中所潜在的多种后殖民写作主题。  相似文献   

5.
吉卜林的中篇小说《国王迷》从各方面反映出作者的早期思想,为其后来的创作方向埋下伏笔,对读者理解彼时的意识形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出发,结合萨义德、G·斯皮瓦克及霍米·巴巴等后殖民批评理论,分析小说中所构筑的东西方形象,指出《国王迷》中两个流浪汉殖民扩张行为从正面宣扬了白人征服新世界的精神,与此同时对被殖民者卡菲利斯坦人的忽视和异化又将殖民行动合理化,从反面进一步巩固了殖民者的霸权话语权。通过西方的"优越文化"与东方"低等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打破了东方的隔绝,形成一种文化混杂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总体上看,资本主义批判的文化转向是一个大的趋势,它不仅与西方自身的现代性反思结合,进而在程度上从宏观的文化政治向微观文化政治深入,而且也在全球化背景下越出西方范围,为资本主义殖民历史中的文化反思提供了契机。正是从这个角度,本文认为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可以看成是马克思主义批判传统的延续,有着共同的精神实质和逻辑上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7.
《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着力从后殖民的角度 ,重新探讨莎士比亚最后一部伟大浪漫传奇剧《暴风雨》的现实文本意义。围绕种族、性别、他者等后殖民关键词 ,就剧中故事发生地的历史依据所体现的殖民主义象征意义、剧中代表人物蕴涵的殖民话语中东方主义思维方式、被歪曲表征的被殖民者形象、后殖民语境下被殖民者的悲哀四个层面探讨《暴风雨》的殖民主义主题。揭示了普洛斯彼罗代表的西方传统人文主义虚伪的一面 ,指出它在殖民时代所蕴涵的殖民者的霸权本质 ,透视了凯利班象征的被压抑的被扭曲的“东方世界”的文化起因。  相似文献   

8.
《月亮宝石》对印度人形象的再现流露出东方主义思维的印迹,但也揭露了大英帝国对殖民地印度的剥削和掠夺,谴责了英国殖民者的贪婪与伪善。这体现出作者对殖民主义政策的反思和对殖民政策对英国本土的反向影响的关注。因此,小说构成对已被内化的东方主义观念与帝国主义意识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潮是继后现代主义之后当今西方学术理论界和比较文学界的又一大理论热点和研究课题。本文在概述了后殖民主义的主要观点之后,着重探讨了其代表人物爱德华·赛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对其两大理论支点——东方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批判——予以了质疑和重构,同时强调了赛义德理论的二重性:反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有助于全面地、准确地理解后殖民主义理论与思潮。  相似文献   

10.
后殖民主义的兴起,主要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关系变幻莫测,具有东方血统和生活经历的知识分子进入西方学术界,冷战结束后民族主义重新崛起,以及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对民族文化独立性的追寻.后殖民主义借用的思想资源主要是非洲的殖民主义批评话语,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思想和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就其基本特征来说,后殖民主义从文本解读入手,着重分析东西方间的文化关系,并表现出超越民族主义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晚明士人“尊女”观集中体现为李贽“男女平等”说和士人“女胜于男”说。两者在其构建路径上都存在挖掘女强典范来对比男弱的思维取向。士人“女胜于男”说旨在彰显女性崇高的道德和行为,有从两性道德向日常生活层面拓展的过程,也是明代士人“尊女”观影响逐步加深的表现。李贽“男女平等”说是明代士人“尊女”观走向伦理纲常对立面的结果,亦反映出明代国家与社会思想领域动态统一被打破,社会思想独立性的凸显。对李贽“男女平等”说既不能脱离时代和历史发展去过誉和捧杀,也不能过于强调封建社会的本质而忽视其进步性。  相似文献   

12.
学界普遍认为明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很低,明代中晚期的商妇作为妇女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的地位并没有一般学者认为的那样低。对传统贞节观念的挑战,通过参与商业活动提高经济地位,通过相夫教子提高自己的名誉,并由此引发当时的人们对于男女平等问题的思考,是明代中晚期商妇地位提升的具体表现。晚明男女平等的观念的提出,与明代中晚期商妇社会地位的提升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3.
《镜花缘》是李汝珍呕心沥血创作出的一部以女性为主角,关乎女性问题的小说,书中叙述了由“百花贬谪为百女和复唐 灭周的两重因缘关系”[1]2构成的奇幻故事,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构筑出一个全新的女性世界。作者大胆赞扬女性的才 华,否定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传统思想,对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重新定位,反映出作者较为进步的女性意识。其中 作为“笑靥花”谪世的孟紫芝以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闪耀着女性解放意识的光辉。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与施叔青分别在20世纪40年代与80年代创作了多篇以香港为题材的小说。她们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指出了都市女性苍凉的生存困境,并揭示了女性原始而又恒久存在的“原罪意识”。在物欲和情欲的支配下,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庸,无法活出自我,逐渐沉沦下去。而施叔青小说中的女性虽然曾一度沦为物质的俘虏,但大多能走出来自省,从欲望中觉醒,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5.
赛珍珠的《大地》和张爱玲的《小艾》都蕴含着作者对中国女性命运的关注与思考,表达了她们对封建专制和男权制度的质疑和颠覆,以及对中国传统女性优秀品质的肯定和赞扬。她们以跨文化的视阈描写阿兰和小艾对女性价值的体验和醒悟,表达出各自独特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6.
女性科技人才是我国人才结构中的重要战略资源,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重要示范作用。通过对湖北省公共部门的女性科技人才调查,结合ASD成长模型分析,发现女性科技人才成长过程中存在适应阶段的制度系统的战略规划不足、选择阶段的技术系统的创新匮乏、发展阶段的环境塑造的缺失等问题。以改革创新为指导,通过优先将性别差异纳入开发科技人才决策中,优先创新女性人才机制,优先调整女性科技人才结构等来改善我国女性科技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环境,推进科技领域的性别平等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往对残疾人就业或妇女就业的讨论,缺乏对女性残障个体的关照。我国残障女性规模庞大,残障女性的平等就业权、劳动报酬权和劳动条件权等就业权益面临严重困境。文章从交叉性理论出发,剖析我国残障女性的就业权益困境,分析我国残障女性在宏观(传统观念和法律制度推波助澜)、中观(媒体的形象控制和代际压力)和微观(残障歧视和性别歧视)层面的多元交叉压力和歧视。对此,残障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应当推动残障女性反就业歧视的理念变革,促进残障主流化和社会性别主流化;建立性别与残障双重评估立法机制,完善法律制度设计和配套措施建设;优化多元主体协同网络以谋求社会合力,切实保障残障女性的就业权益。  相似文献   

18.
大凉山彝族诗歌中的女性创作相较其整体而言受关注较少,女性话语呈现出某种被遮蔽的状态,但纵览大凉山彝族的女性诗歌创作,仍能整理出相对重要的三条发展脉络:一是传统女性意象的族裔复归,即“彝女意象群”的书写;二是具有反叛意味的彝族女性意象创造,即强调个体性和解放性的女性话语表达;三是以情感与身体为主题,独属于彝族女性的私密体验表达以及相关的性别观书写。这三方面构成了大凉山彝族诗歌女性话语中的主要部分,为今后彝族女性诗歌如何在愈发多元的社会中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将“文艺”专刊改为综合性副刊。《解放日报》改版前的作品更多地是呈现知识分子对于自由婚恋的憧憬与理想,探讨婚后女性面临家庭与事业难以兼顾的窘境以及个人私欲与革命信仰进行博弈而产生的离婚危机。改版后,综合副刊上刊登的婚恋作品主人公大多是工农兵出身,呈现出政治进步可以成就美满婚姻、夫妻共同参加生产劳动可以促进家庭和谐、男女努力学习知识就可以收获爱的体验的新型婚恋观。文章通过考察改版前后不同时期《解放日报》上发表的涉及婚恋问题的文学作品,发现了延安时期男女婚恋观念的嬗变轨迹,认为《解放日报》对男女婚恋问题的反映与思考,对建国后“十七年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与启示。  相似文献   

20.
在男外女内界划分明的中国传统社会,时政题材历来是男性作家的专利。传统女性长期囿于闺阁内闱的狭小天地以及深受女教思想的束缚,普遍缺乏自觉的政治关怀和国家意识。女性书写也因之基本局限于个人生活的记录和个人情绪的抒写,极少关注国家政治与时代兴衰等重大题材。随着女性文化程度的普遍提高以及女性逐渐走出闺阁,明末清初以来,特别是清代道光、咸丰年间,这种格局悄然发生了变化,部分知识女性开始自觉关注社会政治和时局动荡。在这些女性文人中,江南才媛陈蕴莲是其中较为突出且尚未得到充分重视的一位。文章以其战乱纪事诗为中心,就陈蕴莲对女性创作传统的突破作了详细阐述,并尝试剖析其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