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女性主义地理学批评是在女性主义地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以女性主义和空间为批评视角,并借鉴地理学和空间哲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女性书写和男性创作进行解读,反思女性在空间中的处境与经历,批判和颠覆父权制思想,重新建构女性的身份和生存空间。女性主义地理学批评在中国刚刚起步,其实践成果比较单一和薄弱。但是女性主义地理学批评既是对传统文学批评理论的继承和超越,也是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扩充和发展,它为中国女性主义研究和文学批评的空间转向与空间再思提供一种实践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传统社会话语权属于男性,女性是缺席的、缄默的.随着社会变迁和多元化的发展,男权社会受到强烈的挑战和冲击,随着婚姻法解释三的出台,女性话语权成为民众再次关注的话题.笔者以婚姻法解释三为视角揭示法律中国男女两性权力的不对等,进而运用女性主义法学的方法分析女性是处于男性态度与经验建构的法律和社会中,因此女性主义法学者要求重新建构当前的法律制度,做一个法制的改革,以达到真正保障女性平等地位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双重解构:论生态女性主义在文学实践中的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茂林 《江汉论坛》2007,9(5):119-122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把文学批评放在性别歧视和生态危机的语境下,从"环境"和"性别"的双重视角进行文学批评,研究文学、自然、女性、文化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的批评策略是:质疑、解构"人类中心主义"和"菲勒斯中心主义".其文学实践是研究自然和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再现,揭露、批判物种歧视和性别歧视;重新阐释文学作品,挖掘其中的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女性意识;质疑和解构西方思想中文化-自然和男人-女人的二元对立,在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和女性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建构生态女性主义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研究成为一门显学,与此同时女性主义研究方法在中国也渐成气候。将女性主义视角与大众文化理论结合起来,分析当代大众文化中女性形象的父权制特征,可以看到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中的女性形象不仅没有摆脱传统男权社会的桎梏,反而在金钱和欲望中越陷越深。  相似文献   

5.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与西方女性运动和理论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作为第三次浪潮的后现代女性主义对女性团体内部的异化和压迫进行关注,并认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女性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二元认识论。英国女剧作家卡丽·邱吉尔的《上等女性》充分揭示了女性内部的异化和压迫及其产生的根源,指出了二元认识论陷女性于对男权模式的不自觉模仿,体现了女性文学的后现代女性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6.
随着西方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学术的发展紧密结合,形成了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不仅以性别身份的文化构成论变革了长期以来的性别问题和性别观念,还作为一种跨学科领域或方法以一种全新的性别视角构成来重新审视教育管理,对现有教育管理理论进行批判、反思、重构。从而赋予教育管理新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完善、中和了两性经验并能有效指导实践的教育管理理论。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6,(3):115-121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为多种西方文化理论综合而成的"宁馨儿",在其理论发展过程中显示出研究视角的多重性和理论体系的多元化两大基本特征。这种灵活多样的理论思潮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本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体系的确立及其价值观念的建构,理应在坚持批判性地吸收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基础上,对自身的理论观念和研究方法作出必要的调整,即重视发觉多样化的理论视角,营造多元观点和理论得以生成的自由空间,从而适应当代中国文论变革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此文拟讨论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可能采用的对策。在全球化背景之下,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经由不同路径传入中国,并对中国文学创作以及文学批评产生了深刻而持续的影响,尤其是极大鼓舞了以身体写作为代表的女性书写,同时也激发了在文学批评中广泛使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近十年来,国内学界对于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和影响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开始陆续做出反思,并期待这些反思能够激发女性主义的中国学术话语,从而增强知识生产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男性学者热情参与西方女性主义的译介和阐释,积极进行女性主义理论的批评实践的梳理研究,试与钟雪萍先生商榷,并解决女性主义研究的一个盲点:女性主义是女性自己的事情,国内男性理论中心反应淡漠.其实.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国内男性理论家、批评家的努力,男性学者为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之所以存在男性不关注女性主义这个盲点,究其原因:其一.女性长期以来所处的"第二性"地位,导致女性形成了男性是不会关注女性主义的误解和偏见;其二,因为存在少数男性误解和抗拒女性主义的现象,女性则以偏概全地得出男性不关注女性主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占卜者》:女性的自然回归之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加拿大当代经典小说<占卜者>,对女主人公莫拉格与自然和男性的复杂关系进行分析,揭示了莫拉格的一生就是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依恋自然、逃离城市、反抗男权、回归自然直至融入自然的过程.小说体现了女性和自然问密切的精神联系以及对男权价值等级观念的反抗,蕴涵着浓郁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1.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体现出纯译介性研究、中国女性主义文论建设、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研究中国女性文学作品等阶段性特征。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奠定了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拓展了中国文学研究的新视野,突出了女性文学的新视阈与新风貌,对女性意识和女性文本的独特关注也促进了中国女性写作的繁荣和发展。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中国化结束了中国父权制美学关于审美价值的专制独白,对既存的审美批评标准进行了富有深度的女性主义反思。虽然中国的女性主义批评还存在历史观照和文化剖析等方面的某些片面和缺失,但毋庸置疑,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中国化已经对中国的女性文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肖富群 《江淮论坛》2010,(1):134-139
社会性别问题与理论在正统社会学理论中处于边缘地位,而且还被批评为依据的是男性经验和父权结构,妇女自身的经验被排除在分析框架之外。基于女性自身经验的女性主义理论纷繁复杂、景象各异,但各理论流派展开的理路相同:女性是一个被压迫的等级;女人是被男权文化建构的;解释女性受压迫的根源;谋求性别解放的价值抱负。  相似文献   

13.
作为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主义圣经诠释学至今已经历了三个时期,有五大派别.本文在分析众多派别核心内容的基础上提出:只有批判地博采众家之长,才能够全面正确地以女性的视角阅读圣经、审视圣经、理解圣经,从而聆听被淹没的女性声音,审视圣经文本中两性之间最初的和谐平等状态,重构两性和谐平等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
卫泽 《晋阳学刊》2006,(1):113-116
英美批评是一种社会——历史批评,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的指导意义有如下数端:第一,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中国女性写作的意义首先在于性别的觉醒。第二,受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姊妹情谊”(sisterhood)论的启发,中国女性文学的女性群体意识也在觉醒。第三,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大众视角启示着中国女性写作早日摆脱精英圈套。第四,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反抗男权的彻底性,应当为中国女性彰显自省自强精神之圭皋。  相似文献   

15.
女性主义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激进自由派女性主义、激进文化派女性主义理论犯了和男性中心主义思想同样的本质主义错误,走向了同样不平等的性别等级制的极端道路.#后现代女性主义站在反本质主义的立场上,开始了女性主义的理论方法和方向从宏大叙事向微观分析的转变,但同时又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沼.本文在反思激进女性主义理论倾向错误的基础上,借助德勒兹微观政治学理论中的分子哲学和"生成女人"理论.拓展出躯体微观分析的新视角,这个视角是一种既能逃离激进女性主义的本质主义陷阱,也能避免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相对主义错误的分析方法.躯体微观分析将打开躯体-身份-气质-角色-地位之间通过性别神话建立起来的意义链条,为性别特征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开放空间.以此形成的性别非固定性的理念将破坏男权制性别的身份分类,消解在性别问题上的本质主义和两分化的思维模式,探索和开创出一个多种性别特质的、多元的、包含着一系列问色的性别色谱体系.  相似文献   

16.
女性主义研究表明,公民身份是一个高度性别化的概念。公民身份的两大理论传统从公私领域的划分、公民主体的预设、到普遍主义的基本理念都是以男性经验和利益为基础的,忽视了女性的特质和需求。这一高度性别化的理论建构正是女性不能充分实践完整公民身份的理论根源。女性主义要求打破西方政治思想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重塑公、私领域,重新思考公民身份的道德基础,打破伦理领域的男权制统治,揭开传统公民身份普遍主义的伪装,真正包容女性的差异和多样化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女性的公民身份。  相似文献   

17.
宋沈黎 《南方论刊》2008,15(4):94-95
本文引入当代女性主义批评和性别研究以及西方现代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特别是为早期女性主义者所标举的"双性气质"理论,从性别研究的视角切入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在解析文本的基础上,对一干人物形象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透视、探讨和重新阐释,着重分析了"女性的男性气质"和"男性的女性气质",揭示其超越时代和社会性别的"双性"人格特征,从而展现了作者曹雪芹卓越的人文精神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8.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了电视文本的女性意识,探讨了女性命运与男权文化不可分割的渊源,并对特定时代环境里女性所面对的角色障碍进行了剖析,并试图提出如何建构新型女性人格。  相似文献   

19.
祝小丁 《南方论刊》2006,(11):49-50
马克思主义一贯致力于反抗私有制、经济剥削、劳动异化。女性主义从追求男女性别平等入手,逐渐过渡到反思人类男权文明,当女性主义注意到私有制和男权社会的紧密联系,马克思主义就对女性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及其方式,都对女性主义的理论以极大的推动。因此,女性主义研究应当重视和使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20.
罗蔚 《兰州学刊》2005,(1):85-88
女性主义伦理学是当代伦理学中反主流规范伦理学中的一支.它将女性身份作为反思西方社会生活的一个符号代码,试图以性别分析方法剖析伦理学领域内性别权力的运作,以结束使女性受压迫的伦理意识和谋划,达到更合理的对伦理道德的理解.同时它批判了规范伦理学的普遍主义理论体系与论证方式,质疑了主流伦理理论的基本预设与价值建构.女性主义伦理学探究是一个正在进行的过程,当代伦理学多元化发展的潮流中,女性主义的探究为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